APP下载

培养创造力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第一要义

2016-02-25李庆东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弘德小学山东德州253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探究

李庆东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弘德小学 山东德州 253000)

培养创造力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第一要义

李庆东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弘德小学 山东德州 253000)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思想,解放手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创造活跃课堂,拓展教育阵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课堂;培养创造力;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是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负担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同时它又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几十年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从课程名称上就由常识更名为自然再更名为科学,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从讲授知识到科学探究,再次课程目标由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到现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创造力的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的教育目标,创造能力是时代对每个人提出的较高的要求。没有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等,而不是仅仅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目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创造力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第一要义,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核心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思维在科学课教学中占统治地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几乎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核心开展的。课堂上凡是老师带领动手做的环节学生表现很活跃,教师很难控掌控教学节奏,但真正让学生交流和质疑和讨论的情况却很少有,这充分表明课堂中学生科学思维的缺失,创造力培养一直受到轻视,因此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难以培育。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教育要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

科学知识不应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中心。要使科学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作用,必须坚决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解放手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探究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时间,多替他们创造机会,使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等探究活动真正成为自主的行为,使他们思维活跃流畅,动手无拘无束,情感积极自由,个性得以发展。

三、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科学的指导,其方法途径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要真正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的地位转变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利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演示实验或者游戏等各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2.提供操作材料,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操作材料可以有老师提供,也可以由师生共同选择。材料交给学生后,教师不能过多干预,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的去观察实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对材料进行操作实践,观察实验方法越多越好。

3.广泛民主研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在对材料的操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把自己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充分表达出来,在广泛研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共同得出结论。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最为活跃,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4.把学生的自行探究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应用获取的科学知识,或者解释生活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既是他们自行探究活动的延伸与深化,更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一环。

5.根据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同发展时期的规律,设计不同的培养侧重点。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运用不同的方法,把相应认知活动和创造思维方式展示给学生。加强对学生观察活动的指导与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观察到的实验过程结果和别人的结果相同与不同,同时能够主动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否在下一次的观察活动中得到验证,并通过这些观察活动进一步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活跃课堂

毋庸置疑,现代科学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等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在教学中要正确和恰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一来,既可丰富科学课堂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吸收知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科学课堂上要广泛运用网络技术。互联网正在变成现代最具影响力、最方便快捷的大众传媒工具,教师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必须体会学生的所需所求,在课堂内注入网络信息,引起学生的共鸣,就会为沉闷的课堂增添鲜活的血液。

五、拓展教育阵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在“实施建议”中指出,“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学校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多种内容与形式的科学观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有鉴于此,把科学教学活动的阵地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巩固和深化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学的课外活动主要有如下形式:1、科技小制作。指导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制作简单的模型标本玩具等,如制作地球仪、蝴蝶标本、航空航海模型。2、科普游艺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做各种小游戏,开展科普辩论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3、组织观察实践。如参加对空气和水等环境污染考察活动、采集食物标本活动、养殖种植活动等。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中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科学教学新目标,科学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以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1]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J]教育研究2012(11)

[2]小学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82

李庆东(1973--),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弘德小学教师, 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育。

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4SKYB09

猜你喜欢

创造力科学探究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