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与前景

2016-02-25吴婷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吴婷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01500)



浅谈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与前景

吴婷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01500)

摘要:“亚洲的翻译研究总是在西方规范的操纵之下发展的”;“亚洲人在多数情况下,都扮演着西方人‘缓慢的跟随者’(slow follower)的角色”,对于这一状况,依托东方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将有望对上述状况有所改变,它的国际化发展将有利于终结这种翻译理论生态“失衡”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提出和构建东西方翻译理论真正平等对话的“话题”和平台。本文将对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作简单的分析,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1生态翻译学解读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最初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是他一个人完成了主要的理论研究,但其确切概念暂时还未有标准解读。一般来讲,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研究的是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与规律的学科,它依据的是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生态翻译研究多种翻译现象及翻译现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掌握翻译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揭示翻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具体地说,就是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对象进行深人研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总的来讲,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这一理论“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

2生态翻译学的产生背景

2.1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逐步实现了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型。1962年,《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警示人类应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将保护自然环境提到决定全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上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引起我国的关注,我国政府此后接连提出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之下,“生态”理念被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生态翻译学也就应运而生。

2.2文化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等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精华,中国自古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允执其中”的教导(《亮曰》);“天人交相胜”的思想(《天论·上》);戴震说“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原善·中》);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蠢》)等,这些包含了古典形态的“自然”、“生命”、“生存”、“中庸”、“人本”、“尚和”等生态思想,成为孕育和培养生态翻译学的宝贵资源,这些智慧典籍也早已引起很多学者和思想家的髙度重视,是中国生态翻译界学者的思想源泉。

3生态翻译学的发展

3.1起步阶段

2001年,胡庚申教授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将“自然选择”即“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最早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他建构并发展了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整合性研究的生态翻译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胡教授曾撰文说:“在全球性生态思潮的影响之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需要,生态翻译学便应运而生”。

2004年,胡教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出版。在这部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中,胡教授阐释了该理论体系的哲学理据,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作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并以其在两岸三地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对该理论体系的有效性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检验和证实。

近些年来,胡教授致力于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研究,每年都有生态翻译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发表。2008年,其研究课题“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2009年《上海翻译》开辟“生态翻译学研究专栏”,胡教授在该刊第二期撰文,将翻译的定义扩展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这引来更多学者的追随。

3.2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4月,“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在中国澳门成立,创办了会刊《生态翻译学学刊》,并于11月9日到10日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5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对这次大会的召开、对生态翻译学的创立和发展、对国际生态学研究会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顾问、《视角:翻译学研究》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杂志原主编、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凯伊.道勒拉普(Cay Dollerup) 指出,生态翻译学是成长于欧洲语境之外的第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译理论。2011年11月11日至14日,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以“生态翻译学十年:回眸与展望”为主题,大会引来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举办,主题为“生态翻译学:挑战与机遇”,多位学者专家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关学术报告,促进了生态翻译学的快速发展。2013年9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生态翻译学:范式与方法”。这一主题显现了国际国内对生态翻译理论的热忱研究,在大会上也展示了我国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最新进程。同年,具有生态翻译学里程碑意义的专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也已问世,这对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第五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大会2015年6月26到27日在台湾长荣大学举办,会议主题是“生态翻译学:东方智慧与西方理念”。关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

3.3研究现状展示

目前,国内出现的关于生态翻译学的论文有很多,其中胡教授发表的几篇从不同角度都对其做了详细的阐释。胡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生态翻译学解读》、《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等文章,对生态翻译学做了详细的解释,并阐述了生态翻译学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和方法。

在他的带动下,国内的翻译研究者不断加入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行列中,以生态翻译学归类和直接以生态翻译学命名的各项研究逐年增加。“近年来已有数百篇有关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全国也有60余所高校师生(硕士/博士)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整体的理论框架完成学位论文和发表研究论文”。

目前,关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相当火热,出现的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虽然胡庚申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理论框架,但由于该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主要是靠胡庚申个人来完成的,只有极少数学者从某个侧面进行了零散讨论,导致理论性和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有些学者甚至对生态翻译学的某些观点还存在质疑,该理论仍需完善。

4发展前景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翻译界人士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翻译学,其中一些人已经开始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如: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学科构建研究、不同翻译领域的生态环境研究等。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它们的前提都是承认生态翻译学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一种肯定和实证。可以说,这些研究者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准则与方法。正是这样的信念支配着他们进入到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之中,从而既扩大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队伍,又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

总的来看,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已经在国际和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会更加专业丰富,这一带有东方智慧、脱离西方范式的翻译理论必将会在翻译界占有一席之地。

5结语

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中的交叉性学科。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初具规模,在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支持后,这一理论将继续深入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努力将其发扬光大。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愿更多的翻译研究学者及翻译爱好者能共同为生态翻译学的蓬勃发展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2]孟凡君.生态范式方兴未艾.中国翻译,2013(3).

[3]杨国华.生态翻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湖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第5期.

[4]孙致礼.关于我国翻译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1997(2).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84-02

作者简介:吴婷(1990.03-),女,山西省河津市,西南石油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