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研究

2016-02-25王艺淏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王艺淏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2)



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研究

王艺淏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2)

摘要:近两年信托产品发展迅猛,人们在这些生存下来的大上市信托公司似乎找到了更多的信心,但兑付危机的产生似乎打破了投资者的美梦。业内人士在努力向投资者揭示其中的风险,解释刚性兑付的不合理性,都是为了避免危机的集中爆发。从这三十年信托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管”是不够的,给行业一定的自主性才是正道。

关键词:兑付危机;刚性兑付;信托监管;理性投资者

1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创办,标志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信托业的恢复与开始,紧接着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经历了五次行业的洗牌、整顿。

1982年由于信托业公司缺乏业务范围的规定,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来办理信托业务。

1985年,由于信托投资公司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国务院要求银行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业务,并对已办业务加以清理。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8号文件精神,开始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机构发展过多、经营管理较乱的问题。

1993年的第四次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开始与专业银行脱离,进一步规范化,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1998年,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榜眼——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布了破产,管理层开始关注信托业的自身业务,“以信托为本、分业管理、规模经营、严格监管”成为信托行业的基本定调。

在监管层坚持不断的努力下,信托业从最初的混乱发展有了一定的改善,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颁布实施后,相继又颁布了一系列与信托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变成了以商业信托为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监管层思路与想法的转变,我国信托法律体系也随之变化。2007年由银监会颁布并实施的新两规法案,并以此为基础和核心我国信托法律法规体系初步成型。2010年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净资产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的信托公司必须在2011年底达标,信托业终于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

2我国信托业的现状

从高速增长到转型发展。信托资产增幅同比去年明显下降,其面临高速增长的转型阶段,增速减缓有利于行业内部重新布局调整和管理手段优化;固有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也在转型,资产是有增幅但是逐渐放缓,信托业赔偿准备金也随之增幅,赔偿准备金的增加,释放行业内的兑付压力;风险项目个数及规模的转型在控制范围之内,不良影响在控制之中,在茁壮成长的行业大背景下不足为虑。

从规模优先到效益优先。在信托资产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营业收入相比上一季度却有所增加,营业收入与同期相比呈现良性增长态势,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信托行业受托人实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逐季增加。15年1季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11%,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

从外生驱动到内生增长。融资类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前几年投资类增速最快,近年事务管理类增长速度更快,实现三足鼎立的画面,信托业资产更多的驱动因素变成了企求高回报收益的投资者的内生驱动。在信托财产运用领域上,主要是投向在金融、证券、基础、房地产和工商企业五大领域,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独占鳌头,证券投资产业首次超过基础产业,未来证券投资产业或许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3信托业兑付危机的实质

一个“信”字道出了信托行业立足的基本要求,是信托业存在的根基。然而当实际收益无法按时兑付的时候,委托人无法收回投资,从而一定程度上危害了金融行业甚至社会的稳定,称为兑付危机。在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收益回报率要求下,总会难以避免的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所谓“刚性兑付”,是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4刚性兑付的成因

对信托行业固定资产以及权益收益的研究可以发现,“刚性兑付”给信托业带来高速增长的条件。信托机构为了维护其信誉,吸引资金,不得已做出所谓“保本”甚至“保本保息”的承诺,这就是“刚性兑付”出现的主要成因。

5刚性兑付的危害

“刚性兑付”让行业内资产高速增长,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却不能忽视。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投资的目的就是保值增值,而中国人民银行定下的基准利率普遍偏低,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银行存款似乎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选择。当投资者发现这种所谓“零风险”的理财产品的时候,从最初的怀疑到最后发现“刚性兑付”规则后的投资以及获利,这个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信托业资产的增加。但换一个角度想,这对于另一部分理性投资者是不公平的,他们深知信托产品的风险,不相信所谓的“刚性兑付”,他们把资产投资于银行或者股市,银行利率太低、股市风险那是真正的自负;相比把资产投资于信托产品的投资者,他们享受着低风险高回报的收益,他们不需要了解信托产品,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的投资知识,只需要在出现兑付危机的时候上门去“闹”,信托公司没准就为了自己的信誉“刚性兑付”了。

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显然是不科学的,扰乱了正常金融市场的秩序,不利于理性投资者的培养。在这种制度下当真正的危机出现,信托公司的资产无法为自己的承诺买单的时候,最终的牺牲者无疑还是投资者们。

6结语

我国的信托业经历五次整顿,从最初的混乱到如今硕果仅存的几十家大信托公司,信托业门槛高了但是仍然难当大梁。一方面要培养理性投资者,另一方面从行业内部下手,最后监管层出力;信托业才有机会应对刚性兑付的危机,与金融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52-153

[2]刘萍.中国信托业:困境、出路与发展经济师,2005, (2)

[3]邱力生.从国际经验看中国信托业的重新定位.世界经济,2001年3月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