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之司马懿纵横谈

2016-02-25马晓燕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司马懿三国演义影响

马晓燕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三国演义》之司马懿纵横谈

马晓燕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谋略家。在三国后期,是佼佼者,他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人,是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只有他能与诸葛亮相匹敌。《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基本上与史实相同没有过多渲染,这显示了作者的历史观点。同时,在艺术概括中,作者紧紧扣住司马懿“深明韬略,当机立断 精明老练” 。

关键词:《三国演义》 ;军事谋略;司马懿;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运用通俗的语言,以战争的兴废、朝代更替为题材,组织成完整的故事,并通过小说表达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及生活寄托。作者以儒家思想的道德理念作为写作的准则,融合千百年来百姓渴望和平的大众心理,充分写明对战乱的痛恨,特别是对导致天下大乱昏君逆贼的痛恨,继而表达出对治世能臣的称赞。《三国演义》可以被称作是一座精神的宝库,人们可以从书中得到斗争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历史知识以及处事的经验,可以说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它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应该具有崇高的地位。

小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陌生,一提到小说就会情不自禁联想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一系列的作品,而关于叙述战争场面的小说,《三国演义》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三国演义》在我们的记忆之中留下的印迹,是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无所不能,关羽的忠义等等一系列的三国人物,而在整部《三国演义》对于智者的谋略的代表人物的追寻,我们的视线终究没有离开过诸葛亮,似乎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唯一的主角,而今天我要在这里浅析的却是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的司马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传统的司马懿的形象则是“空城计”中的狼狈不堪,以及“祁山斗智”中的畏敌不前,坚壁不出,甚至在传统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固了司马懿的“被忽视”形象,同时在于诸葛亮神话的形象的深入人心,使得司马懿的光芒无法被人关注,一位在《三国演义》中“被忽视”的“重量级”大人物。

毋庸质疑,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最大心血描绘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作者心目中人格魅力与个人智慧最高度的统一。智者的智慧是在与智者的智慧较量中体现出来的——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作者设计了很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衬托。通常认为:发挥主要陪衬作用的,前期是周瑜和曹操,而后期就是司马懿。然而,通过对小说中前后描写的对比不难发现,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认识和态度是与对曹操与周瑜不同,当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 却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川中。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能让诸葛亮产生如此反应者,司马懿是绝无仅有的。当年刘备“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兵微将寡,曹操统百万之众追于后,孙权据长江之险阻于前,诸葛亮尚且谈笑自若,轻松以对;而数十年后,他举兵三、四十万伐魏,与司马懿交锋时,却时时处心积虑,全力以赴,仍对其颇有顾忌,“不敢有丝毫松懈”。最终六出祁山而不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如此垂青和重视呢?

在这部乱世群雄的颂歌与悲歌中,司马懿在前期几乎默默无闻,在后期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上,即使是在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而他又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屡战屡败,几乎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一方。其实,司马懿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简单,他在当时政治、军事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应也不能为人们所忽视。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而文章对于他的性格塑造则是大多通过正面描写与通过与诸葛亮的对比,做为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对手来体现的,进而体现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才能。

司马懿的出场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是很少的,在前六十回中司马懿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十九回。马懿的出场简单而直白,只是平白的点出司马懿这个人物,以及被曹操授予官职的事,由于司马懿的家族是东汉时期的大姓世族,曹操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对于自身势力发展的考虑以及感念司马防的引荐提携之恩而数次征召,但却都被司马懿拒绝了,作为忠实拥护汉室正统的传统文人,司马懿一方面对于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另一方面出于对长远利益的考虑,不敢轻易加入曹操的阵营,直至曹操完成对中国北方的统一之后,在公元208年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与诸葛亮的比较使司马懿的形象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忽略,司马懿慢慢的成为了小说中的配角,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人物,而司马懿无论谋略,胆识,远见皆不在诸葛之下,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曹操甚为了解,知其与自己是同一种人,对于曹魏基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又不委以重用,至于不为所用的原因则是华歆所说的“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曹操的“三马同槽”的梦,这个梦在曹操身上出现了两次。这两次的结果虽然不同,但也从侧面展示了司马懿的谋略与智慧,最终的历史证明了司马懿的正确。在此时期司马懿的一次重要的事件也是曹操对其打消了猜忌和顾虑,这就是是同年秋,关羽攻占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又将曹军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懿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最终为曹操所接受,同时对于未来魏蜀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这关乎全局的事件中,司马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与曹丕在位时期主要镇居后方,调理内政不同,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在曹睿当政时期,司马懿开始走上战场,为主实施与蜀、吴之间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从而使司马懿的军事指挥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由此也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精彩故事。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其白帝托孤之恩,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先是结好孙权,免除外患;既而亲率大军,直入南中,七擒孟获,平定蜀国后方。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都是为实现刘备“克复中原,重扶汉世“的遗愿所做的准备。内外俱平之后,诸葛亮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出师北伐了。而在曹魏方面,新城平叛之后,曹睿令司马懿引大军二十万,以右将军张郃为前部先锋,出关迎战蜀军。而此时,魏蜀双方最高军事统帅的目光已经不约而同的投向秦岭之西的一条小路——街亭。双方深知,街亭作为汉中咽喉,是蜀军北伐的重要粮道,一旦街亭要路被切断,蜀军必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故司马懿不敢怠慢,亲统大军来取。不想诸葛亮已抢先一步,派参军马谡驻守街亭。遗憾的是,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没有执行诸葛亮依山下寨,当道扎营的命令,而是自以为是的屯兵山上,最终招致大败。诸葛亮连失街亭、列柳城等战略要地,知大势已去,不得不准备全军撤退。他自己带领两千余人在西城搬运粮草,而此时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夺西城。于是,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演出了一幕精彩绝伦、流传至今的“空城计”。随后,诸葛亮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空城计”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却并非诸葛亮所为。作者不愿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纯粹的失败而告终,故而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将“空城计”算在诸葛亮的帐上,似乎为一出祁山的收场增添了不小的光彩。其实,“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败战计”的一种,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这本身就说明他当时已经陷入除此之外无计可施的地步。多少年来,“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胆小一直被人们传为笑谈,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司马懿行兵作战多年,并不是一个遇事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新城擒孟达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于他在与诸葛亮交锋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谨慎则是完全处于他对诸葛亮智慧和才能的了解,“强中犹惧强中手”,这一点,和诸葛亮每逢知道即将和司马懿作战都感到有些吃惊是出于同一原因。后来,魏延曾屡次向诸葛亮建议出子午谷而投西,奇袭长安,一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采纳。每次北伐,必出祁山。正如司马懿所说“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正是诸葛亮用兵极度谨慎的突出体现。为将者不区分对手的具体情况,一味果敢,就是卤莽、愚蠢。司马懿没有把握好事物普遍性中可能体现出的特殊性,拘泥于诸葛亮生平谨慎的特点,错过了生擒敌酋的良机;然而司马懿毕竟是战役最终的胜利者,诸葛亮侥幸行险,兵退汉中,为虎头蛇尾的第一次北伐划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祁山斗智”是司马懿一生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最完整体现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历时七年,前后六次,反复与司马懿在祁山地区斗智斗勇。而此间虽然诸葛亮似乎在谋略上更胜一筹,还导演了诸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等一幕幕活剧,但司马懿凭借其对当时双方客观形势的精确分析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和老成持重、沉着冷静的独特性格,划地而守,扼其喉而使其不能进,使自己不被对手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在小说中司马懿的全面的展现大部分是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使得其发挥出了自身的所有潜能,而其最完美的转型,由军事将领或者军事家转为政治家则是通过“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能够取代曹魏使司马氏登上政治舞台也有赖于当时的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对于选拔人才而言前期积极性较强,后期为士族门阀控制政权提供了条件,“九品中正制”为魏初的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立,对于东汉末年以来的的动乱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在一定基础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也是为对抗蜀汉“兴复汉室”的号召力,“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魏文帝曹丕为“篡汉”称帝与士族妥协,争取对曹魏政权的支持的结果,无论是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以及长远利益的考虑,“九品中正制”无疑对于司马氏这样的大姓世族提供了进入曹魏政权权力核心的条件,曹魏大部分官吏,高层精英阶层大都出自司马氏,或与司马氏保持密切联系,例如:曹操,钟繇,陈群,华歆等等,曹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推荐,历史的种种巧合最终变为事实,当然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司马懿个人所具有的实力和个人所具有的品质,最终决定了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

魏嘉平三年、公元二五一年秋,司马懿病逝于洛阳,终年七十三岁。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可能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心生异志;其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言,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司马懿作为《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却总是容易被人们忽视。他一生大落大起的坎坷经历,以及他的智慧、冷静、宽容、沉着、机变、忍耐和审时度势,把握机会的不凡内涵,不仅使他成为一个生动、精美的文学形象,更为后人探询人生的哲理提供了无尽的思索和启迪。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198-02

作者简介:马晓燕(1993-),女,青海省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人,渤海大学文学院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司马懿三国演义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老谋子司马懿
三国演义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