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问题研究——以苏北Y行政村为例

2016-02-25裴勇凯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裴勇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问题研究——以苏北Y行政村为例

裴勇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剧,为提高生活水平,农村年轻人多会选择外出务工。由此而出现社会新的老年群体——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参加繁重的生产性劳动,在加之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落实、老人本身缺乏疾病的预防意识,从而出现农村老年人慢性病问题,影响到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对苏北Y村的留守老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浅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老人慢性病;生产性劳动

1苏北Y行政村基本情况、现状

Y行政村位于江苏省北部S县的贫困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距离县城较远且不靠近乡镇中心区域。占地面积近7000余亩。有村卫生室一个,位于Y行政村中心位置P村落,距离其它村落较远,村卫生室为村集体所有,现有医务工作人员2名,医疗设备简陋。Y行政村现有总人口4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800余人,约占总人口20%,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600余人,约占总人口40%。

以Y行政村的P村落为调查对象,与P村落留守老人进行非正式交谈。对此并进行了统计,有90%的老人患有慢性病,主要病状有:糖尿病、腰间盘突出症、冠心病、高血压、胃肠道炎症、风湿骨病等。每年可接受免费定期体检1-2次(2012年正式实施),老人健康咨询服务唯一途径是从村卫生获得。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健康咨询需求量大、农村医疗设施不完善等都是Y行政村现有的问题。

2问题探索:为何农村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2.1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不完备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不完备是影响老人慢性病的外在的主要原因。首先体现在村卫生室不足,Y村的村卫生室位于P村落,距离最远的村落有近4公里,且在下雨天泥泞的道路更加影响老人就医。Y村面积大而人稀的环境特征,决定了在卫生室在地理位置的设置上存在不公平性。再次,卫生室的设施简陋,主要体现在药品种类少、床位少、各种医疗设备落实等。最后,医务人员少,不能满足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老人就近看病的需求。

2.2农村繁重的生产性劳动所致

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的农业劳动都由老人承担。Y行政村主要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一年两季农耕方式,留守老人承担着繁重的生产性劳动,在和P村落的村民交谈中了解到,由于他种的水稻不在村统一的灌溉范围内,所以夏季每隔一周就要自己抽水灌溉,甚为麻烦,由此而患上了腰间盘突出慢性疾病。有的是因为在年轻时,在没有现代化机械时代,过于劳作而造成的慢性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认识观念的原因,很多老人不愿意减少耕地面积,有的老人甚至增加自己的生产性劳动。

2.3农村留守老人照顾的缺失

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得不到子女生活上的照顾,还要承担着照顾孙子辈的任务。老年人的人身、财产都存在很大的隐患。P村落赵某患有脑梗塞,平时行动不便,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成都落户,多年未回家。二儿子在南京打工,一年回家一次。由于患有重病不能照顾孙辈,老伴也患有高血压慢性病,平时只能两人互相照顾。此外,在老人精神方面的照顾就显得更加缺乏,老人只有通过电话的方式从子女那里得到一丝丝的满足。笔者与赵某交流中发现,老人很希望可以到城市和儿子一起生活,然而希望中却透露出一份无奈。

2.4看病难、看病贵引发的老人“忍耐”心理

在农村很多老人都存在“忍耐”心理,所谓的忍耐就是生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小问题不要紧,得不去医院就不去,能吃药绝不打点滴。即使目前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门槛高,报销范围窄,多数老人不敢进城就医。另一方面,特别是老人需要进城看病时,独自进城就医又显得尤为困难。

2.5生活的枯燥所造成的内心孤独

人的疾病很多是由于心理造成的,农村留守老人多存在自卑、孤独的心理。在对P村落的留守老人调查中发现老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为农活、家庭琐事、邻里聊天、看电视很少有其它的娱乐活动,相对城市的老年生活显得枯燥无味。在与王某的交谈中发现,王某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长期的孤独、压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曾多次和笔者说道:“今晚脱了鞋,明个儿还不知道能不能穿上呢”。很多老人都存在悲观的心理,对生活看不到希望,内心上的孤独、害怕、无奈,但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3总结与反思

农村老人慢性病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以Y行政村为例,免费体检政策;老人养老金;老人贫困户救济金;节日干部慰问,都体现出国家对农村老人慢性病的足够重视。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

3.1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建立双向的诊断制度,特别是针对高龄、丧偶、空巢老人,要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在重视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同时,也重视老人的心理护理,开展老年群体活动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

3.2建立常见慢性病防治指南,例如印制《高血压预防与治疗手册》发放给农村老人。

3.3加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通过知识健康讲座、宣传画、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处事乐观、坚持活动、营养卫生”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老人慢性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开展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改善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显得刻不容缓。建立“以预防为中心、治疗为主导”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对农村老人的健康知识普及,开展方便、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以实现真正的“健康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中外医疗》2014年23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104-01

作者简介:裴勇凯(1991-),男,汉,江苏宿迁,研究生学历,沈阳师范大学,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