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失独老人心理困扰成因分析

2016-02-25蔡艳杰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



我国失独老人心理困扰成因分析

蔡艳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前言: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最大成因就是其子女的离世,这是不可逆的事件。子女离世对其心灵上的打击是无法弥补以及很难减退的,但对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还有其他的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1生物学原因

进入到老年期,老年人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其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也在下降,分解代谢增高。新陈代谢下降,活动量减少,是很多疾病的高发年纪。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步入更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容易焦虑、敏感、急躁、易怒。加之失去独子(女),又无法再生育,他们往往缺乏抒发的途径与寄托,精神层面也极容易陷入到寂寞之中。失独老人在身体上要承受病痛、心理上还要承受的疾病的威胁。是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老年期后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下降,又成为了导致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又一因素。失独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各项机能都在下降,基本已无劳动能力,无法从事过多的体力劳动,由于人的脑功能在老年期会相对的退化,记忆力、反应速度都不及青年人,因此老年人也无法从事过多的脑力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们有些人有退休金,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有些没有退休金而且返贫的老人,就难以维系其基本生活。加之养老保障不够健全,在缺乏一系列的物质保障的情况下,失独老人难免对未来生活充满忧虑、恐惧、甚至悲愤,从而逐渐演化为心理问题。

2认知原因

从比较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特征决定于他们所受的文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文化决定论(culture determinism)。在中国长期的传统观念中,三十而立、养儿防老的思想大大的加深了家庭成员彼此的相互依赖程度,父母的大半生的积蓄几乎完全倾注在子女的身上,用于子女的教育、生活、医疗、娱乐之需。这使得父母在年老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依赖也包括情感层面的依赖。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老年期为完整与绝望。如果老年人回顾过去,有完善和充实感,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圆满的,即使即将告别人世,却不觉遗憾。但如果回忆中有挫折和失败,他就会感到失望与沮丧。毫无疑问,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与打击。因此他们的晚年很难在幸福中度过。在传统观念以及世俗眼观的压力下,失独老人往往容易远离人群躲避世俗。也就容易变得孤立、躲避、脆弱、绝望。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究其原因,多为传统观念下的认知偏差所致。

3社会原因

3.1政策因素。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政策及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国缺乏统一政策规定。关于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有两项主要法规。一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二是2007年出台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根据这两项法规,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关于失独家庭的经补助在失独老人年龄以及补助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规定,且存在补助金额低,门槛高等现象。

关于失独老人领取补助金的年龄,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性规定。关于补助的标准上,同样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性。且绝大多数地区补助金额偏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而该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其中,对以何种形式提供帮助、帮助具体金额及获得辅助年龄未作明确规定。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也就导致了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具体标准不统一。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失独老人抵御各种老年风险的能力明显要弱于其他老人,尤其是在疾病发生需要大额医疗费用的时候,失独老人很容易陷入困境。加之失独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的照顾,因此对自己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入住敬老院通常都需要子女的签字,这就无形中成为失独老人进入敬老院难以跨越的门槛。多数失独老人担心自己去世后,后世无人处理,长期的担忧也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2人文环境。之所以会产生孤独感,以下两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体与自我以及自我经验着的机体疏远。当经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后,失独老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愿意正视自己。这就造成了失独老人本身而言的强烈的孤独感。其次,缺乏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将我们自己真实的经验——进而是真我——与他人进行沟通。若是没有这种关系存在,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感觉自己没有与其他任何人真正接触。

3.3专业服务。对于失独老人,人们往往能够意识到其面临的经济方面困难,关注点较少集中于其内心的变化。压抑痛苦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悲观、抑郁、躲避人群、自闭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失独老人之中,只是程度轻重各有不同,目前针对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以及专业服务机构依然非常少见,一是因为失独老人往往不愿主动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且由于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自我的探索程度有限,失独老人很难意识到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因此也成为了失独老人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严重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高昂费用也使得众多失独老人望而却步。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开放二胎政策,会有力的减少风险家庭的存在,但对于与失独老人的关怀服务,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及特征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同——文化相对论(culture relativism)

[2]Carl R.Rogers伟伦·韦斯特——以及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070-01

作者简介:蔡艳杰(1990.10-),性别:女 民族:汉,籍贯:黑龙江,学历: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心理小测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心理感受
将房产过户给子女,为什么会被判决撤销?
子女能做的比医师多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