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特性变化对高校课程的影响
2016-02-25张娟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张娟(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知识特性变化对高校课程的影响
张娟(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在当代知识界比较广泛认同并体现在大学系科设置和图书馆资料划分等知识制度中的,就是将知识划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这三种知识有不同的特性,对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都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三种知识特性的分析,来研究其对高校课程开设的影响。
知识特性;高等教育;课程;人文教育
知识特性的不同会影响不同时代知识的流通与课程的设置。在各种知识互相影响的今天,了解知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性以及现阶段知识的发展现状,可以帮助高等教育体系更好的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出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
一、自然知识与科学教育
现阶段普遍的自然知识标准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由不随主观意志而改变的自然规律来制约,包括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自然知识主要就是向人们描述这种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实”和“事件”。在描述的过程中,认识者尽量地遵循客观规律与已有的研究范式,以便使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某一知识共同体接纳,成为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知识”。它的发展方式是“直线性”的。尽管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描述或说明会受到认识者所持的理论传统或方法论的影响出现错误,但是从人类已有的自然认识史来看,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总体上还是愈加清晰和准确的。自然知识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的漫长积累阶段以后在近代以来获得了持续迅速的发展。在20世纪中叶以后更是呈现出一种“激增”或“爆炸”的态势。事实上,目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须去考虑过去已经被证伪或修正的理论,他们只需要检索和追踪最近的研究成果,阅读最新的研究文献就够了。因此,“自然知识”主要就是对于“经验”和“逻辑”的“证实”、“证伪”或“证明”。这种因果关系使自然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且高效快速。
在自然知识的影响下,从17世纪乃至现在,自然科学相关的课程在高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教育学家也认为,新的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和科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应该抛弃旧有的传统知识,寻求一种适合工业社会发展的知识——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以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为表征方式,直接描述或解释科学事实,因此也能快速地解决工业中面临的困难。由于科学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所以当科学教育进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就迅速取代其他课程形式成为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核心。
二、社会知识与社会教育
与此同时,在高校课程内部还有一种宏观的教育形式——社会教育。顾名思义,社会知识主要是反映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实或事件所构成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这些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以价值规范作为核心主导,并非社会事实。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作用等同于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社会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事实与事件进行价值观倾向的分析,然后获得可供大众采用的模式。由此可见,“社会知识”是一种“规范性的知识”或“策略性的知识”,主要借助于一定的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对“社会事实”或“社会事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化、类型化或模型化的分析,并得出或暗示相关的实践建议或策略。由于社会科学所要处理的是由价值所建构的事实或事件,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从问题的确定还是从问题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来说,都难免受到研究人员价值背景、政治立场等等的制约,从而使得社会科学知识很难做到真正的“主体间性”。一种社会知识在“社会身份”不同的人看来,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也正是由于他们彼此之间有了同样的社会认知,才能使他们突破个人的界限,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知识的共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有着若干共同的社会行为倾向和价值评价尺度。
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与科学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我们在最古老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原始社会青春期仪式中都可以见到明显的社会教育意图。整个古代社会的人文教育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存在和发展要求的成员。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核心就是公民教育,即与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制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制度相一致的“公民”。这些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带动了课程的变革,教育不再简单的是以科学教育为主,还要加入一些以理想、结构、制度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知识,它们大多以基本范畴、命题、结论或行为规则体现出来,使受教育者均衡发展。
三、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
从原始社会的知识结构上来说,“人文知识”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知识类型,处于整个知识世界的顶端和霸权地位,处于其下面的分别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在公元前6—4世纪左右,人们对“人文世界”和人生“意义问题”的大量探究,使得在中西方同时出现了一个文明的“轴心时期”,一个“人文知识”的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被社会研究者看成是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第一次觉醒时期,看成是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的萌芽时期。我们今天对人文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情况下都要回到这一时期,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但是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已经从知识的权力之颠跌落进知识世界的最低层,已经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显学”变成无人间津的“冷门”。当代的知识总体世界中各个组成部分按其重要性程度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新秩序。
在其带有深刻的人性和文化性面前,人文教育方式也成为现阶段教育学家广泛呼吁的一种教育方式。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与“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识和改造一个外在的世界(“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不同,人文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识与改造一个内在的、与自身生存状况息息相关的“人文世界”,从而为个体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生活世界”打基础。第二,与“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的相比,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成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公民”(或“劳动者”)。
不论哪一种知识形式,源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不同,与之相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各不相同,它们所对应的课程也各有其特质。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特性,对于不同形式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它们的实际教育效果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特别是要认识到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独特性,从而将人文教育从大量事实、概念、原理及技术的重负下解放出来,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提高他们的基本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渡的尊严。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96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38
张娟,女,陕西汉中人,西安思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