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保德县设施农业发展

2016-02-25陈慧

现代农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温室全县

陈慧

保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浅析保德县设施农业发展

陈慧

保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保德县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保德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降水量493毫米,无霜期135~160天,十年九旱是当地典型的气候特征,97%的耕地是旱田。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农业基础十分脆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丰二灾三平年的规律逐渐向一丰二平三灾年的严重状态演变。农业投资少产出低,农民增收困难,下一生产周期农业投资再减少,产出再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农业经济低迷,农民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农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农民大批地涌入县城及周边县市,一方面城镇承载负荷加重,交通拥挤,中小学班容量膨胀,闲散人员剧增。而农村,十室七空,学校关闭,土地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留守老人生活艰辛。“三农”问题成了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一个越来越不易解开的死结。我认为发展设施农业,对于缓解这些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设施农业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日光温室和春秋大棚,蒸发慢,蒸腾弱,水分循环利用,对制约本县农业的干旱因素是一个良好的突破。它可以变害为利,在地势复杂的坡塔梁峁上,依山顺势建棚,具有天然的保温避风作用。它可以延长生育期,在无霜期较短的东部山区,发挥更高的价值。因此它的发展潜力与平原地区相比,优势更大,效益更高。

第二,设施农业是社会维稳的平台。设施农业劳动力密集,可吸纳大量的劳力,促使流入城镇的农民返乡创业。而且反季生产,变农闲为农忙,使农村闲散人员有了作为的场所。桥头镇铨家坪村,是一个缺工少副、交通落后的小山村,农业人口不足400人,近年来建起了110座日光温室。大田秋收结束后,村民们转入温室生产,无暇顾及串门子拉闲话,更远离了打牌赌博。人们在温室里一边生产,一边交流种植经验,村风好转,村民和谐,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目前温室蔬菜生产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村民外出打工少,村小学仍在照常上课。如果全县的农村都能像铨家坪村那样,农业经济将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工作将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当前保德县设施农业的现状

从2008年开始,在政府号召和扶持下,全县设施农业起步发展。几年来,在棚体建造和栽培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全县大面积推广的模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区域广,数量大

保德县设施农业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全县共有日光温室790座,春秋大棚410座,分布在10乡22村,在辐射推广的过程中,小赵家沟村、袁家里村、铨家坪村,大棚集中成片,在生产、销售方面初具规模,资源和劳力得到了一定的整合。

2.模型适宜

全县日光温室和春秋大棚共有四种模型:复合玻璃钢拱架、实心圆钢拱架、角钢拱架、竹钢混合拱架(山东模型)。2009年冬,由于罕见的雪灾,加之玻璃钢拱架产品批次质量差异,全县约有25%的温室垮塌,50%的温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场灾害,为刚起步的设施农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有关人员探索对比,择优汰劣,找到了适宜本县推广的模型:实心圆钢7.5米跨度,后屋檐1.5米长度,双层草帘,10丝厚塑膜。这种模型,保温、抗灾、坚固、经济,适宜全县大面积推广。

3.经济效益良好

温室蔬菜和大棚蔬菜在大田生产的反季或淡季上市,持续时间长,价格高。铨家坪村日光温室每棚平均收入7000元,最高可达10000元。良种场春秋大棚,春提早,秋延后,大小茬轮作套种,茬口安排不失时机,每棚平均收入达到6000元。

实践证明,设施农业在保德县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大面积推广是可行的,在三农工作中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保德县设施农业应当走向哪里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实施,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化工厂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法。根据投入资金的数量、设施硬件的配置、配套技术的高低、使用寿命的长短、栽培性能的优劣,它依次分为四个级别。(1)玻璃--塑料连栋温室。这一级别投资大,配套设施多,成本高,可用于育苗,不宜于大面积推广。(2)日光温室。这一级别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增产效益持续,可在冬季反季生产。(3)春秋大棚。此级别造价低于日光温室,通风透光好,可适当延长蔬菜作物的生育期。(4)小拱棚。制作简单,投资少,管理省事,作业方便,农民易于接受,在保德县沿黄河滩蔬菜种植区,农民已陆续使用多年。但这种设施,抗灾能力差,劳动强度大,增产效益不显著。日光温室和春秋大棚,造价与性能介于第一级别和第四级别之间。目前全县生产中使用的就是这两种级别的温室和大棚,但设施简陋,配套不齐全,集约经营程度低。2009年那场灾害带来的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

从经济角度看,一座温室造价在3万~5万元之间,而且水电配套跟进,建造周期长。一座春秋大棚造价在1.5万~3万元之间,建造周期短,操作相对简单。设施农业的发展应先易后难,避免盲目冒进,避免粗放设施。2009年那场灾害的教训必须吸取。

从自然条件看,山区依山顺势建温室,背风向阳,复杂的地势地貌是避风保温的天然屏障。而春秋大棚没有宽厚的背墙,土地利用率高,在沿黄河滩发展大棚生产,可有效利用现有的水电设施。

根据工作经验,作者认为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应有整体的战略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以水源地为中心合理布局。从全县的自然、经济状况看,山地应以发展日光节能温室为主,在沿黄河滩及山区一些地势开阔的沟坝地,以建造春秋大棚为主;从发展步骤看,头几年以发展春秋大棚为重点,在水电条件较好的山区适当发展日光温室,逐渐扩大辐射面。但必须提升标准化程度,在机械化耕作、滴灌、卷帘机配套、喷雾植保装置等设备方面完善配套,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设施农业是个综合的概念,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客观的。针对保德县在设施农业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机构,统一协调

设施农业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基建纠纷)、农机(材料及加工)、财政、信用社、气象、水利、电力、农业技术等多个部门及行业。由于部门多头管理,衔接松散,农户修建温室和大棚,跑腿多,进门难,程序复杂。某一环节推诿,全盘皆空。本来一些有意愿的农户,望而生畏退却了。如果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的机构,有序协调,服务配套,减少环节障碍,缩短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无疑会加快设施农业的推进。

2.积极扶持,及时投入

建一座温室,包括推地费用(机械费、燃油)、引水配套、通电、购置棚架及卷帘机、安装焊接、购买塑膜及草帘,每座棚投资3万~5万元。政府对每座温室扶持的1万2千元资金,是在大棚投入使用后,经过验收评估才予以发放的。本县农民经济状况低下,建棚户没有足够的能力预付各项费用。政府资金投入滞后,导致工程启动困难。建议在推地完工后,及时下拨扶持资金。

3.规模推进,形成产业

全县温室大棚分散地域广,一村之内规模狭小,客观上还是一种小农经济模式。农户自产自销,小生产和大流通之间的矛盾突显,而农户也在销售和生产之间往往顾此失彼。由于不能融入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销售的社会化体系,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地处南乡的建棚村,一村仅经营几座温室,运费开支与收入几乎持平。前两年县里出资13万元聘请3名技术员长期蹲村指导,一方面是人才的闲置,另一方面农户负责食宿安排,是经济负担的加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规模推进,促进产业化形成,在此基础上,倡导并协助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资源共享、生产互动”,进而达到“利益共享、群众实惠”的目标。

4.加强科普,技术支撑

设施农业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技术体系。传统的农业技术远远不能适应。保德县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对设施农业的理论一知半解,对高含量的技术操作难以胜任。而技术部门真正懂技术的人员为数极少,政府需每年高薪外聘技术人员。目前全县的温室大棚,标准化程度低。鉴于此种状况,今后应加大培训力度,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平衡施肥、生产季节安排、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定期交叉观摩,学习研讨。同时派人出去学习取经,加强技术支撑力度,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减轻财政负担,立足长远发展。

5.严格质检,树立品牌

设施农业必须是环保型的,其产品必须是绿色的、无公害的,否则它将不能真正地走向市场,设施农业也将失去其发展的意义。但当前,农民在使用农药方面片面追求药效,在施肥方面单纯获求高产,农药、化肥用量严重超标。质监部门应加强监督,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氮肥使用量。技术部门应注重培养、树立知名品牌、绿色品牌。

近年来县委、政府下决心大抓设施农业,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脚步,制约保德县农业发展的瓶颈必将得到缓解,农业工作即将展开新的画面。

猜你喜欢

日光温室温室全县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北方冬季日光温室番瓜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盆栽迷你玫瑰栽培技术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