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奈曼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

2016-02-25李雅茹

现代农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放蜂心叶玉米螟

李雅茹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奈曼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

李雅茹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几年奈曼旗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280多万亩,占全旗总播面积的90%,已成为奈曼旗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为此研究我旗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成为植保工作者的首要问题。下面就把奈曼旗近几年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粘虫

粘虫又名剃枝虫、五花虫、行军虫、变色虫,在当地主要危害小麦、谷子、玉米。

1.危害时间

在当地一年危害两次,以幼虫危害。第一次危害时间在6月中旬(叫二代粘虫);第二次危害在8月中旬(叫三代粘虫)。粘虫在当地不能越冬,成虫是随气流从南方飞过来。成虫主要取食花蜜、露水,也取食发誟的酒糟、酸菜汤等。一个雌蛾一生可产卵500~800粒卵,最多可产1000粒,产卵期6~7天,成虫产完卵1~2天后死亡。卵主要产在小麦叶片的干尖上,或杂草叶片的干尖上。玉米、谷子多产在上部第1~3片嫩叶尖端或叶鞘和打卷的干叶内,卵期3~4天。

2.幼虫特点

(1)低龄幼虫怕强光,喜欢在阴暗处躲藏。1~2龄的幼虫怕强光,躲在小麦的中下部叶片丛间,谷子心叶内,玉米心叶内,杂草的下部叶片,这时幼虫的食量很小,没有危害症状,低龄幼虫虫体又很小,不易察觉,所以很难发现,农民常常贻误防治适期。(2)低龄幼虫食量很小,只啃食一些叶肉,残留表皮,形成条斑,且昼夜取食。三龄幼虫开始沿叶片边缘危害,咬成缺口。5~6龄为暴食阶段,可食尽整个叶片,只残留叶脉。以傍晚和清晨危害最重。一头幼虫一生可食谷叶15~20片,小麦20~30片,1~4龄占整个幼虫食量的5%~10%,5~6龄占90%~95%,同时抗药力大大增强,要比2~3龄大10倍以上。当幼虫食够一定的能量,变成老熟幼虫,停止取食,排尽粪便,钻进玉米、小麦、谷子根附近的松土中,深约2~3厘米,作一土室化蛹,蛹期7~9天。

3.防治方法

要在3龄之前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可用20%氯氰.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功夫2000~3000倍液;或25%丙、溴、锌硫磷1000倍液;或4.5%氯氰菊酯2500~3000倍液(高粱上慎用)等进行喷雾防治。

二、玉米螟

玉米螟人们也称它为钻心虫、箭杆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由于幼虫钻进茎秆、穗轴危害,造成折秆、折穗,对玉米的产量品质影响非常大。据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查,发生最重的2005年玉米螟田间危害率为71.6%,损失率平均为17.5%,所以我们应把玉米螟防治当做重点任务来抓,它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1.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幼虫危害时间在7月上中旬(心叶末期),危害期25~30天;第二代幼虫危害时间在8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后,主要集中在玉米、高粱心叶内取食心叶,被害叶长大后呈现出成排小孔,并杂有虫粪,是玉米螟在心叶期危害的主要特征,当玉米、高粱抽雄后,幼虫分散蛀入茎内危害,造成折秆、折雄穗等;第二代幼虫孵化后,主要入穗危害。

因为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湿和背光等特性,所以它选择的定居部位一般都是当时植株含糖量最高、潮湿而又便于潜藏的部位,如心叶内,雌穗顶端等。

玉米螟以二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秸秆、玉米穗轴或根茬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玉米螟的主要来源。

2.玉米螟防治方法

(1)处理秸秆,减少虫源。因为玉米螟是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或根茬内越冬,所以在成虫羽化前即6月上中旬之前,采用烧、沤的方法,把秸秆处理掉,可大大减少虫源,减轻危害程度。也可采用白僵菌封垛来杀死越冬代玉米螟,以减少虫源。

白僵菌属生物制剂,对人畜无毒,它的防控原理是利用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化蛹前需爬出秸秆外补充水分的特点,使玉米螟幼虫虫体与白僵菌接触,达到寄生致死的目的。

白僵菌封垛时间:一般在5月5日至5月15日,太早太晚都不好。

封垛方法:一般每立方米玉米秸秆需白僵菌7克,对滑石粉250克(就是白僵菌与滑石粉按1:36的比例),混合均匀,装入机动喷粉机中,两人一组,一人背喷雾器,一人协助操作,在玉米秸秆堆的茬口侧面,每隔1米左右插入一个喷粉管,启动机动喷粉器,并将机动喷雾器的喷管插入喷粉管中,加大油门进行喷粉,待对面(或上面)冒出白烟时即可停止喷粉,再喷其它位置,如此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喷粉时一定要1米(上下左右)插一个喷粉管,密度不够,菌粉量不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它把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发育,是一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共放两次蜂,在我们地区第一次放蜂时间在6月22~24日左右,间隔5~7天放第二次蜂,每次每亩放蜂7500头。

具体的放蜂方法:

①撕蜂卡。按放蜂数量把大张蜂卡撕成小块。

②定放蜂点。每亩定一个放蜂点,把小蜂卡片放到一亩地的中心位置即可。具体方法是从每一片地的边垄开始数,第15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从地头向里走20米为第一个放蜂点,在第一个放蜂点开始再往前走40米为第二个放蜂点,以此类推到地头。从第一放蜂垄的下一条垄开始数,第30条垄为第二个放蜂垄,放蜂点的确定与第一放蜂垄相同,以后的放蜂垄与前一个放蜂垄的间隔均为30垄,依次类推。

③放蜂。在放蜂点上,选一株生长健壮的玉米,将撕好的卡用竹牙签別在玉米背光的叶片中部背面距基部1/3处。

④注意事项:领到蜂卡后要在当日的上午放出,不可久储,遇到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到大雨不能放蜂时,可暂时储存,选择阴凉通风的仓库,把蜂卡分散放置,或放在冰箱保鲜室(0~5℃)保存。不能与农药放在一起。放蜂的玉米田,放蜂前4天,放蜂后20天内不准用农药。

(3)利用颗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用杀螟2号或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即7月5日~15日进行灌心叶,每亩用药350~500克,杀死玉米螟一代幼虫。为保证每株玉米中都均匀着药,推荐使用简易点施器施入。点施器可用饮料瓶或易拉罐空罐,在瓶盖或平底扎3~4个孔,装入颗粒剂后即可施用。

三、草地螟

草地螟属间歇性大发生害虫。2008年8月份在我旗大发生,发生面积106万亩,绝收面积0.5万亩,主要发生在葵花和豆类作物上,最高一株葵花有虫70头,平均30~60头。2008年黄花塔拉草地螟发生严重的地块把整片葵花地叶片都吃光了,又迁移到玉米地里危害,专吃玉米穗,每个玉米穗尖都有7~10头虫子,从尖上往下吃。草地螟和粘虫都属迁移性害虫,必须群防,防治时先把地边封了,再向里防。

危害作物:豆类、葵花、甜菜、土豆、玉米等。

危害症状:低龄幼虫取食叶背叶肉,吐丝结网群集危害,受惊后吐丝下垂。高龄后分散危害,食尽叶肉只留叶脉成网状。在玉米穗期可取食花丝、苞叶和嫩籽粒。

危害时间:在当地一年危害两次,第一次危害时间在6月中旬,第二次危害时间在8月中旬。

防治方法:可用2.5%绿色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四、双斑萤叶甲

双斑萤叶甲在当地每年都有发生,发生面积在3万~8万亩左右,主要危害作物为豆类、葵花、玉米等。

危害时间:从7月份一直危害到老秋,以成虫危害。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份,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欢在地边、沟旁、路边的刺菜、杂草上活动,约经15天转移到豆类、葵花、玉米等上危害,7月底8月初进入危害盛期,大田收获后转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危害。2010年白音塔拉苏木二十家子村玉米制种田发生双斑萤叶甲危害,主要危害玉米的花丝,每个玉米花丝上都有10多个双斑萤叶甲,重的地块把玉米花丝都吃掉了。

为害症状:成虫食叶片和花穗成缺刻或孔洞,把叶片吃的只剩叶脉,吃玉米的花丝,严重的地块把玉米的花丝全食掉了。

为害特点:成虫有群集性,一群成虫去一株取食,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皮和花穗中。成虫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2~5米,旱干年份发生重。

防治方法: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五、地老虎(苗期害虫)

危害作物:玉米、小麦、蔬菜。

危害特点:1~2龄把叶片吃成透明状,3龄吃成成排小孔,4龄吃花叶,5~6龄咬断茎。

发生时间:5月底至6月上旬

危害特点:1~2龄幼虫在植物的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危害。3龄后开始分散,白天潜伏在植物根部附近的壤土下干湿层之间,晚间出来危害。幼虫3龄前食量很少,只占幼虫期食量的3%左右,抗药力也弱。4龄后食量剧增,抗药力增强,而且白天潜土,所以化学防治应掌握在1~2龄阶段。

防治方法:1~2龄阶段用氯氰菊酯,功夫、敌杀死等喷雾防治。3龄后用撒毒土方法防治:用50%敌敌畏乳油1斤加5斤水,喷到200斤细沙土上,或用75%辛硫磷乳油1斤加5斤水,喷到200斤细沙土上,傍晚撒于作物心叶及苗根附近,最好撒完后锄一遍,效果更好。

六、玉米瘤黑粉病

1.症状

在玉米种植的任何地上部分都可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主要着生在茎和雌穗上。典型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绿化或白色、肉质多汁,后逐渐变灰黑色,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

2.发生条件及规律

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均可直接或通过伤口侵入。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冬孢子(或冬孢子萌芽后形成的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传播到玉米上,一个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温度在26-34℃,虫害严重时有利于该病害流行。

3.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

(1)目前没有有效的药剂可以防治该病,种衣剂防治效果不明显。

(2)及时防治虫害,减少伤口。

(3)及时清除病瘤,带业田间销毁。重病地深翻土壤或实行2年以上轮作。

七、玉米大斑病

近几年才发生的病害。7月份雨水多发生重。个别品种发生重如先玉335、先玉696等。

1.症状

初侵染斑为水渍状斑点,成熟病斑长梭形,长度一般在50毫米以上。病斑主要有三种类型:(1)黄褐色,中央灰褐色,边缘有较窄的褐色到紫色晕圈,病斑较大,多个病斑常连接成片状枯死,出现在感病品种上。气候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灰黑色霜层。(2)黄褐色或灰绿色,中心灰白色,外围有明显的黄色褪绿圈,病斑相对较小,扩展速度较慢,出现在抗病品种上。(3)紫红色,周围有或无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中心灰白色或无,产生在抗瘤品种上。

2.发生条件及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到玉米上引起发病,条件适宜时,病斑很快又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气温在18~27℃,湿度90%以上时该病害易暴发流行。

3.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是最好的防治方法。(2)与其他作物轮作。(3)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4)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放蜂心叶玉米螟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放蜂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分期播种对西藏甘蓝型油菜心叶出叶速度的影响研究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