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旧厂房的“Loft生活”
2016-02-24唐余方
唐余方
重庆印制五厂倒闭后,“残骸”遗留在南坪东路18号。
它像一片废墟,在南岸区核心城区刻下一道难看的“伤疤”。
推倒重来,似乎是它在城市建设中难逃的宿命。
2011年,三个中年人来到印制五厂,决意将它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于是,这里有了一个新名字——N18loft小院。
短短四年间,N18loft小院已成为重庆文化圈内无人不知的圣地,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在此聚集。
是什么,让这片“废墟”重获新生?
存量困惑
“去把字签了吧。”2008年,印制五厂让员工一个个签字退休。
张友媛是老员工,住在离厂区一墙之隔的家属楼里。
1981年,她提前退休,让儿子顶了进去。但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竞争中,跟不上节奏的重庆印制五厂盛极而衰。
“厂子关门了。”无奈的张友媛让儿子也去把字签了。
透过家里的窗户,张友媛还能看到乱七八糟的厂区——没了车来人往,只剩一个保安整日枯坐。
“厂子荒废着,在等着拆迁呢。”张友媛叹气。
彼时,重庆许多工厂也在陆续倒闭,闲置出大量亟待盘活的旧厂房。
这些破旧厂区和楼房,与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吴颖红是个生意人,有点城市情怀,她一直关注着像重庆印制五厂这样的废旧建筑。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这些遗留下来的旧工业厂房如何才能涅槃重生?”这是她和朋友何跃、张迹一直思考的问题。
去欧洲的几次旅行,让吴颖红对城市空间有了新认识。
“看人家的古堡、老建筑,那都是几百年的。为什么人家的建筑就能传承百年,我们的才二三十年就得拆呢?”吴颖红说。
在国内,她还参观了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文化创意园区。
“这些创造很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业园,都是旧厂房改造的。”吴颖红暗自琢磨,“城市建设不应只有大拆大建,还应该传承修复,让失去生命色彩的存量建筑涅槃重生,创造增量价值。”
横贯北美的66号公路,是北美人民开拓、创新和勇敢精神的象征,即使在时代发展中没落,它仍吸引了大批怀旧之人,拉动了沿线经济。
也许,城市存量建筑也能走出这样一条路来。
创意植入
“我爸妈上班那个厂也垮了,周边很多厂房都被开发商拆了,可惜。”在一次聚会上,何跃说。
“不能再拆了。”2011年,吴颖红、何跃和张迹第一次走进南坪东路18号的印制五厂。
厂区凋敝颓败,但空间宽敞,老工业基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完全契合loft风格,这种空间会赋予艺术家很多想象。”吴颖红说。
三人决定盘活这个废弃厂区。在此之前,厂区业主方原打算将这里推倒建楼,但体量太小,收益不大。
“那就先租给你们试试。”业主方表态。
接下了厂区,如何盘活呢?
定位必须要明确,寻找市场空白。
“这个地方有文化味道,而重庆还没有一个针对圈层人士(艺术、文化)的地方。干脆把圈层人士聚集到一起,做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创意产业入驻,收取租金。”何跃建议。
三人一拍即合。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另一个担心随之而来。
“四周都是老旧小区,这里以后会不会划入城市建设的拆迁范围?我们把它改造好了,但最后政府把它拆了,那就太可惜了。”这个风险让三人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把这里做成一个有价值、新颖、人人喜欢的地方,我想政府是不会拆的。”吴颖红说服了大家,“要做,就做到最好。”
“将这种老建筑本身的特点转化成优势,玩点创意,就会变得不一样。”印制五厂就这样在三人频繁的磋商中开始了涅槃。
厂房的建筑结构被原样保存,设计师利用厂房原有的空高和结构做了创意设计,堡坎、道路、草木都没动。为了增加工业元素和艺术气息,设计师还在园区内架起许多钢结构。
“新”的重庆印制五厂被命名为“N18loft小院”(以下简称“N18”),以地为名,“N”不仅是南坪的拼音首字母,还代表了无限可能。
政府助推
其实,从2011年7月1日开始,N18的改造就遭遇到一系列麻烦。
一天早上,吴颖红来厂区上班,看到门口堵了几十个人,喊着“我们要生存,不搬”。
原来,厂区外是一排门面,合同已到期,但租赁户不愿搬走。
“那是些賣羊肉粉、副食的小门面,与文化产业不符。”这事周旋了几个月,仍得不到解决。最后,吴颖红和商户协调,只收回一个门面,剩下的十几个门面,她让店主简单装修一下,继续经营。
没多久,开通天然气又遇阻,让吴颖红一度觉得N18走不下去了。
“周边的老居民误解我们开通天然气会影响他们的用气,一直拦着不让接管道。”其时,厂区已经开始招商,2012年6月到9月,招商率就达到70%。
“企业都快入驻了,天然气却开通不了,那就得毁约啊!”吴颖红急得直跺脚。
2012年9月,南岸区委书记刘宝亚一行来到N18。原来,南岸区经信委已将小院推荐为南岸区重点文化创意项目。
“吴总,你这里还有什么困难?”刘宝亚问。
“天然气开通遇到了问题。”吴颖红说。
最后,经过多部门协调,天然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企业得以如期入驻。
2013年春暖花开之时,重庆首家集休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式开园。
在这里,印刷车间变成了“木马酒店”,小礼堂变成了“少数花园”咖啡馆,工厂大楼变为创意企业办公楼……
坚守风格
“宋冬野来重庆了,在N18,免费的。”2013年3月30日,N18举办了首届创意文化季,邀请了包括宋冬野在内的民谣歌手。
“园区要想活下去,首先得有一个调性,然后要有持续的文化活动,把大家聚集到这儿,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营管理。”吴颖红说,园区每年都会举办民谣音乐节、手工市集等活动,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把N18当成一个基地。
2015年下半年,园区303话剧社遭遇入不敷出的困境,欠了园区几个月房租。
“房租怎么解决?”每次开会,社员都会这样问社长袁野。
吴颖红也留意到303话剧社拖欠租金、演出场次减少的问题,她找到袁野。
“303是个好剧场,但再美好的东西,也得接受市场的检验,就像N18一样,303必须面对现实,寻找突破。”吴颖红告诉袁野,303的房租每平方米减少十几元,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N18也面临了一个双向选择——做商业还是做创意文化?
商业化会带来更大收益,但为了维持园区稳定性,N18死守三分之二设计类公司、三分之一配套商业店铺的红线。
“商业店铺的入驻,会对厂房进行改动,商业店铺退出园区后,N18的招商局限性就会增大,新入驻企业的改造成本也会增加。”吴颖红说,“商业的东西太多,也会改变N18的调性。所以,该留住的要留住,该拒绝的还得拒绝。”
于是,吴颖红把一批商业项目拒之门外,尽管对方提出了高额租金。
作为国内行业标杆的北京“798”,前期得益于艺术家们奠定的名声,现在它成了旅游景点,艺术家们却纷纷迁至宋庄。
“它有了商业价值,却失去了文化价值。”吴颖红说,N18不是“798”,还是得坚持一些自己的東西。
如今,N18的企业数量已经饱和,每年可解决1000多人就业,创造两亿元产值。
尝到了存量建筑改造的甜头后,吴颖红和朋友也在留意城市里其他废旧建筑。
“空置楼盘可以发展楼宇经济,老旧小区可以与文化结合,甚至一条杂草丛生的铁轨也能改为城市景点。”吴颖红说,N18证明了存量建筑二次开发的成本低于推倒重来,而一座城市,也需要保留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