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普遍有效性和认同路径
2016-02-24曹卫东
曹卫东
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有效性,具体而言,这种普遍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体现在真实性方面。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文化要解决人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获得一种真理层面上的认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假之分,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基础所在。如果连真假都不分,根本谈不上什么价值观。
其次体现在正确性方面。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文化要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正确性所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道德性的判断,它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这种对错之分,构成了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价值标准;或者说,对错之分,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如果没有一个对错的概念,价值观也无从谈起。
最后体现在有效性方面。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文化必然要涉及的是在不同时空和不同语境下的功能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五千年变迁但从未发生彻底断裂的灿烂文化,要证明自身在当代中国,乃至当代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或者说要证明自身的世界价值,最终回答的是有用还是无用这个时代问题。
今天,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普遍有效性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中国文化超越时空追求与他者文化相互承认的过程中,真和假,对和错,有用还是无用,这3个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要做出准确回答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谈到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其实就是要关注中国文化在追求普遍有效性过程中与他者文化之间的承认问题,这既是我们承认他者文化的过程,也是我们获得他者文化承认的过程。关键在于,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文化,能把自己的价值作为普遍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我们追求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应该是寻找自身文化当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内涵,以及与他者文化相互承认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共识与视界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规范作用的崭新文化话语。
那么,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相互承认的路径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3种不同的路径:各自提供论证;彼此相互包容;形成全球共识。
在承认过程中,论证是前提。所谓论证,就是要阐述清楚自身的普遍价值,包括对于真和假、对和错及是否有用等价值判断。眼下,我们在与他者文化特别是与西方文化对话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善于、也不精于准确而正当地论证自身的价值。有一阵子,学界都在讨论的所谓“失语症”就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换言之,面对他者文化,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我们的文化到底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我们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如何才能论证清楚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我认为必须从2个层面展开,一是要从历史层面论证好中国文化具有超越时间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农耕时代形成的一套话语体系,时至今日,已经历经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经过这3个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既然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是在农耕时代那样一个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形态,如果说还适用于我们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那么,我们就必须证明它具有跨越时间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到底怎样证明,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个是共识层面上的论证。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证明中国文化具有超越空间的有效性,这里包含2个问题。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价值可以凌驾于其他文化价值之上。这就要求中国文化在追求世界价值的过程中,不妨和其他的文化共同来探讨中外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到底是什么,并把它还原成我们相互间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规则。所以,说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是要我们证明中国文化有多大的优越性,而是要说清楚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之间的融合度。
其次要避免陷入到简单的二元对立状态,比如我们通常一开口就说中西二元对立。把中外简单地还原成中西,这是源自我们内心的一种不自信,因为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把西方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忽略了这个世界本身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所以在加强中国文化世界价值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多元对话的形式和全球其他各种文化进行互动,要秉持一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即在多元共生的状态下追求一种共同的价值共识,而不能简单地陷在中外、中西的二元对立当中。
当然,论证只是中国文化追求世界价值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文化要想获得他者文化的承认,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包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西方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和西方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打交道,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做大量工作的地方,中国文化的特殊视角在这个方面可以为世界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克服自身局限提供很多的帮助。
最后是文化共识的问题,就此而言,我认为,如何建立一种有着多样性基础,同时又能够有一定全球共识的文化公共领域,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也是中国文化能否取得世界价值的关键之所在。
明确了中国文化获得世界承认的路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我建议,首先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传播人才的双语培养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出国访问,连续走访了3个国家,接触了3个不同的翻译,每个翻译给我提供的信息量不足30%。语言,是彼此了解的基础。离开对中外文的精确把握和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其价值之彰显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诸多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是中国文化双向拓展的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质时代,忽略了我们如今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最后就是要树立双重视角。培养中国人的世界视角的同时,要让全世界都有一个中国视角,这对增强世界对我们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范畴太大,概念太多。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抓手,让一个特定的文化领域或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率先走出去,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中国文化走出去,这种做法可能效果更佳,值得我们尝试。(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