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消除恐怖主义土壤
2016-02-24刘强
刘强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与中国能源进口的陆上与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也是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因此,推动世界的普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步伐、能源市场一体化建设,才是消除发展鸿沟终极手段。
【关键词】世界发展 发展鸿沟 一带一路 恐怖主义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3日,随着巴黎再次发生血腥的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这种非传统威胁再次为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敲响警钟。在震惊、愤怒、焦虑之后,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消除产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这一痼疾的土壤。
世界发展鸿沟广泛存在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从来都是不均衡的,各国之间的差异程度要远高于工业革命之前。实际上,在16世纪以来的多数年份中,实现均衡与稳定增长的国家及其覆盖的人口一直是少数。如何推动欠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型,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目标。
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都希望能够实现大跃进式的增长,使欠发达国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但是世界经济更多地是按照增长极-辐射区域-外围区域-落后区域这样的模式来布局的,发达国家(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成员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少数,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进程,此外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实现该有的经济转型。多数地区并没有享受到自动化工业技术、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舒适与安宁,只有那些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适宜的地区才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因此,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内部区域之间,发展鸿沟随处看见。北美与拉丁美洲的差异,欧洲西部与东部的差异,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差异,都是这种发展鸿沟的具体体现。
广泛存在的发展鸿沟是现代世界各种冲突的决定性根源。也许有人认为,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在族群与国家冲突中扮演的角色更为根本,但是恰恰是由于发展鸿沟所造成的交流障碍,阻断了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固化,才加深了文明、文化之间的隔阂,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不包容才是文明冲突的最终原因。如果我们看世界的人口经济地图,就会发现,经济成功国家只是边缘地带,欠发达地区与冲突地区才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OECD,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包括北美地区、西欧地区、亚太少数国家,只相当于世界人口17.7%(2013年数据)。尽管世界从来没有实现过均衡发展,甚至从来都是发达国家占少数,但是不能把这作为一种均衡态。如果不能实现普遍发展,不能消除地区之间的发展鸿沟,我ax们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世界和平。在冷战之后,延续多年的代理人战争虽然减少,但是并未消失。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在冷战之后成为世界和平的新威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很多地区仍然活跃,在“9·11事件”之后,已经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要消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就需要消除其滋生的土壤,发展鸿沟,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文明之间的对立倾向,是滋生极端主义的沃土。因此,推动世界的普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推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才是消除世界发展鸿沟的终极手段。
基础服务成本差距是存在发展鸿沟的根本原因
发展鸿沟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检视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那些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就会发现,这些经济体及其内部的增长极,大多出现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那些同时具备港口和伸向内陆交通线的地区,比如上海、纽约、伦敦等。这些增长极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向外扩散形成经济活跃地带,成为经济的增长动力来源。随着地理距离的延长,增长极的辐射能力逐渐消退,在远离增长极的地区,就形成了发展的洼地。然而,如果这一港口增长极有一条向内陆延伸的成本低廉的运输线,其辐射能力就会随着运输线而延伸出很远,甚至深入内陆腹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地理位置,而是决定于其基础服务与对外交流的成本,包括物流交换、信息交换、资本流通、人员流动等。尽管发展鸿沟的出现有各种原因,但是首先就表现在基础服务能力的差异上,包括现代能源服务体系、交通体系、信息与电信服务(ICT)体系的服务能力上。我们看到的其他各种劣势,都是在基础服务的差异上所产生的。而能源服务体系又是交通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所以能源服务体系的优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验证了基础服务能力提升对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就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覆盖大部分国土的干线铁路骨架,建设了若干能源生产基地,覆盖大部分国土的电力供应网络。改革开放之后,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是消除亚欧大陆发展鸿沟的重大机遇
中国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人口布局与区域布局,同时也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消费市场与投资拉动力。一个实例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多数年份中,东盟各国一直维持着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市场规模与生产能力,使中国已经具备了推动世界、亚太、亚欧经济增长的能力,也具备了推动中国经济与周边经济体融合发展的条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把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从传统的东亚、东南亚扩展到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更远的非洲、地中海和东欧地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与中国能源进口的陆上与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这一构想能够有效实施,将给世界带来超出预想的共同利益。
加快“一带一路”实施的倡议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步伐。亚欧大陆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很大空间。未来可以重点发展亚欧大陆桥交通项目,东南亚铁路与公路、水运的互联互通与便利化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和专用运输终端的建设项目,连接各国的电信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项目,跨国电网的建设项目,以及各国之间跨境或飞地型产业园区的建设项目,提高各国之间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互联互通的水平。并利用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推动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上,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AIIB),目的是希望传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发展经验,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能源、交通等设施支持下,发展来往更加密切、运输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区域市场。亚洲基础建设银行的成立,将为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加快能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消除发展鸿沟。由于能源市场的贸易难度低、摩擦少,推动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是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先导性工程。如北美地区和欧盟地区是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最好的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性能源市场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能源要素禀赋,建议推动中国-中亚地区、中国-巴基斯坦-西亚地区、中国-东盟地区的区域性能源市场的建立。
目前,中国-中亚油气管道与中缅油气管道已经建成并平稳运行,中俄管道已经达成协议,沿海油气进口终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为区域能源市场的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未来应加快推动东亚油气交易市场整合与定价中心的建设等深度合作。
推动亚欧大陆金融服务相互融合与便利化。金融服务是经济的重要基本服务,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实现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可以有效降低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成本,推动实体经济的融合。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增长乏力,但是资本流动性并不缺乏,只是由于金融服务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对政治风险的担忧,导致了金融服务意愿不足。“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融资需求巨大,据有关专家测算,投资总规模或高达6万亿美元。这一巨量的资金需求,通过政策性银行来满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盘活区域内外的资本流动性,降低服务成本和各种风险,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环节。建议各国逐步完善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机制,发展各种金融服务创新,并发展政策性金融担保,加强对金融欺诈犯罪的监管,有效促进区域内的金融合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资源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
责编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