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慷慨

2016-02-24Onlyhelen

家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田亮贝贝柚子

Onlyhelen

我可爱的小侄女贝贝已经5岁,她经常将自己最喜欢的贴纸留给我,这样的分享行为让我非常感动。看着她长大的我,清楚地记得她两三岁时是大家眼中的“小气鬼”——如果我们剥一个柚子,她会自己守着整个柚子,等她自己吃饱了,才愿意拿出一小块给我们。不过短短几年,是什么让贝贝变得慷慨大方了呢?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恩·迪赛提发表过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这个变化的原因。迪赛提说:“幼儿从天性上来说是自私的。”但为什么慷慨的行为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形成呢?

迪赛提和他的同事贾森·考维尔对53个3~5岁孩子的大脑活动进行了实验分析。这些孩子被要求观看两组动态场景。一组场景中的角色愿意分享食物和帮助其他跌倒的人,一组则是伤害或推倒其他人。在孩子们观看动态场景时,迪赛提和同事通过对他们的脑电波信号的记录与眼球跟踪,最后发现,孩子们对道德的判断,是由情绪和认知共同介导的。

随后进行的“独裁者游戏”实验——每个孩子得到10张他们喜欢的贴纸,但需要决定要不要将其中的若干张贴纸送给另外一个没有贴纸的匿名小孩。结果,孩子们愿意平均分享1.78张贴纸给那位匿名的孩子——这表明他们正在学会对他人慷慨。“从进化的角度说,人们有时需要自私,而另一些时候则需要合群和协作。”迪赛提说,“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如果没有其他人,我们无法生存下来。”

这两个实验共同说明,让孩子学会分享的不单纯是判断这个行为的好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一定的认知分析起作用。

如此看来,慷慨的个性更多要靠后天的正确培养,合理使用讲道理、做奖励、判对错等教育手法。

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习得。《爸爸去哪儿1》中,人气奶爸张亮曾这样教育儿子天天:“你知道田亮叔叔为什么把他落了两次水才得到的这条大鱼给咱们吗?田亮叔叔就是在跟咱们分享。”天天在意识到田亮的辛苦后,会更加珍惜与感激这份分享,继而会学习通过分享回馈别人。

父母还可以借助书籍与媒体内容让孩子更具体地理解什么是“慷慨”。书籍要选择是非界限明确的,父母先熟读,便于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媒体内容同样要选择展现积极价值观的类型。

有了正确的认知能力,要靠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刘烨的太太安娜经常带着孩子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当关爱之心得到认可与赞美,慷慨性自然就会放大。我想,这也是诺一非常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生活中帮助孩子们学会慷慨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说清楚你的要求,以及及时良好地完成任务能得到的奖励。这不仅能鼓励他乐于帮助别人,还能培养他的责任心;手工制作致谢卡、节日卡和问候卡,孩子能从中培养感恩;鼓励他应对挑战,敞开胸怀尽情玩耍,学会控制面对成败的情绪,当然,还要适时予以奖励。

最后再总结一下: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对他人慷慨,不妨鼓励他们对别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并通过实践稳固正确的认知。

猜你喜欢

田亮贝贝柚子
心愿
柚子变变变
“柚子”的起床气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贝贝失踪了
冬天来了
相见欢
柚子灯
田亮 田雨橙 如何学会“慈祥”地做父亲
一地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