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去原有意义的符号

2016-02-24熊鹰

奥秘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督徒十字架理发师

熊鹰

耶稣鱼

耶稣鱼是基督教的一个代表符号,最早是作为基督徒为了躲避罗马帝国宗教迫害而使用的暗号。当时基督徒借由此符号来确认彼此的身份,例如一方先随意画出其中一条弧线,若对方亦为基督徒,则对方会在心照不宣的情况下画完符号的另一半。随着米兰敕令的发布,基督教得以合法化,此符号也因其历史意义而成为基督教的代表符号之一。 此符号为鱼形,希腊文的“鱼”字,恰好由耶稣、基督、神、儿子、救世主这5个象征着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词汇字首组成,因此初期的基督徒很喜欢以此作为彼此间的暗号。

然而异教徒早在基督徒出现的时候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它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肥沃有关系的含义。这个标志象征着圣母玛利亚,并且有人说它的形状很像女性输卵管。对基督徒来说,这种鱼在早期教堂兴起之后便渐渐消失了。后来一些诙谐的模仿例如“达尔文鱼”在数十年之后又再次流行起来。现在,你可以在汽车保险杠或者是类似的东西上经常看到它。

逆十字

在基督教标志中,逆十字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反基督教标志,然而它曾是前基督教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标志之一。

逆十字也被称作圣伯多禄十字。圣徒彼得在罗马殉难的时候,向行刑人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了我被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于是他被倒吊着受刑。

在那之后,圣伯多禄十字架成为羞辱的符号。你可以在各种教堂中发现这种倒十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里的人们崇拜撒旦。

这种倒十字常被用于反基督教,尤其是在惊悚电影中表现更明显,如驱魔人和迷迭香。它也能被视为罗马天主教教宗的机关标志。文学作品中长期以来描绘拥抱撒旦而弃绝耶稣的人接受倒十字架。这种意识在朋克和重金属音乐中也有体现,它也标志着反独裁。

骷髅头和十字架

这个符号在我们当今大部分人眼中有着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现代含义:毒品。这个符号出现在化学品和有毒物质上以便于阻止人们去食用它。其另一种是历史含义:海盗。海盗旗上常有骷髅头和十字交叉骨架。

然而早期的西班牙人把这个符号用于标志公墓。今天你仍可以在古老教堂和传教活动中发现这个符号。实际上海盗之所以接受了这个标志,是因为人们对于这个符号所联想到坟墓的恐惧,正中海盗下怀。

随着岁月变迁,骷髅头成为了各路设计师竞相追捧的灵感元素。在他们的手中,骷髅头的不祥寓意消失,反而以其个性、奇趣、充满神秘色彩的全新气质赢得了众多时尚人士的青睐,大放异彩。

提起十字架,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所蕴含的宗教意义,并把它与死亡、永生、叛逆、神秘等字眼联系起来。

理发标志杆

走在街上,你会看到奇特的理发店标志。那红、白、蓝三色,扭糖棒儿似的标志各地到处可见。但是,它到底象征着什么,你知道么?

这与传统历史上理发师的另一身份——外科医生有关,他们手术第一步就是放血,人们认为可以通过释放坏死的血液来治愈疾病。

放血疗法是起源于人类原始时代的一种普遍疗法。西方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他认为人的生命依赖四种体液,血、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其中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体内的血经常过剩,当血液过剩的时候,人就会生病。因此要把多余的血放出来以治疗疾病。在中世纪之前,放血的实施者都是教堂的僧侣,直到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民间,具体的讲是交给了理发师,那时的理发师职责可不光是理发,他们还能照护人们的身体其他部分,在近代医学发展之前,理发师往往兼职外科医生,他们能够治一些骨折、脱臼、跌打损伤之类的外科病,理发馆的招牌——旋转的红蓝白的筒子,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绷带。作为外科医生的理发师们发展了一整套的放血操作规程和工具,切割血管的刀片叫“柳叶刀”,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其名称就是来自放血用的刀片。

“V”手势

亚洲人经常在照相中比出“V”手势,台湾则应该是从日本文化中传承这个照相手势,那么到底这个手势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这个手势代表 V,即“胜利”的意思,据说是于二次大战期间由英国首相邱吉尔带动起来的。另外在美国1960年代的反越战、和平时期,这个手势代表着“和平”、“友谊”的意思。

但是要小心手背朝外的V手势所代表的意义!在英国、爱尔兰、苏格兰、澳洲、南非等地,手背朝外的V手势带有侮辱的“滚开”的意思,甚至跟比中指是一样的。

据说在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法军只要俘虏英军弓箭手,就把他们拉弓射箭的食指与中指砍断,使他们不能再射箭作战。后来英国胜利之后,就朝着法国人比着这个手势,炫耀他们的手指并没有被砍断。

猜你喜欢

基督徒十字架理发师
不会理发的“理发师”
人生十字架
没话找话
十字架
圣诞的中国往事
女性基督徒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世纪英国基督徒的借贷活动
女理发师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人生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