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优质粳稻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6-02-24王华银
王华银
摘 要:近年来,马鞍山市优质粳稻发展迅速,总体生产水平较高。该文通过对马鞍山优质粳稻调查分析表明,其呈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栽培技术模式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等主要特点,同时也存在农业灾害加重、生产成本居高、品种结构仍不合理、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推进科技集成创新、突出绿色生态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粮食加工、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优质粳稻;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27-03
马鞍山市现辖含山县、和县、当涂县3个县,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3个区,国土总面积4 049km2,耕地面积12.47万hm2。属于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优势产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当涂县、和县还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县”。近年来,我市优质粳稻生产发展迅猛,总体生产水平较高,为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优质粳稻生产现状
马鞍山市属于以一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但优质粳稻在全市水稻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据调查统计,2015年全市水稻总面积10.43万hm2,其中粳稻(单季粳稻、双季晚粳)5.4万hm2,占稻谷总面积的51.8%;单产9 150kg/hm2,较中籼稻高525kg/hm2,增长6.1%;产量49.33万t,占稻谷总产量的53.3%(表1)。
2 优质粳稻生产特点
2.1 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全市优质粳稻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同步增长,其播种面积由2011年3.48万hm2,发展到2015年5.41万hm2,扩大1.93万hm2,增长55.4%,籼、粳比由65∶35调整为48∶52;单产由2011年8 550kg/hm2,提高到2015年9 150kg/hm2,增加600kg/hm2,增长7%;总产量由2011年29.75万t,上升到2015年49.33万t,增加19.58万t,增长66%。主要原因:(1)市场需求拉动。相对于籼米,粳米米质优、适口性好,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消费层次升级加快,我国稻米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粳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政策引导推动。从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看,粳稻明显高于籼稻(2015年粳稻3.1元/kg,籼稻2.76元/kg);另外,考虑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国家鼓励发展粳稻生产,提倡压籼扩粳,政策支持力度较大。(3)规模经营带动。随着粮食规模经营快速发展,鉴于粳稻单产高、种子成本低、收益高等考虑,加之其在播期弹性、耐肥、抗倒、耐直播、耐收、耐储等方面均优于籼稻,种粮大户种植粳稻的意愿较强,其所占比重约80%。(4)收益增加促动。以2015年为例,单季粳稻单产9 150kg/hm2,较中籼稻高525kg/hm2,考虑价格、成本等因素,种植667m2粳稻收益较籼稻要高100元左右。(5)生态区域适宜。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尤其秋季温、光、水资源条件与粳稻后期生长发育较为匹配。
2.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由于粳稻品种选育方面的持续创新与突破,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到3~5a。实施品种选育、筛选和示范推广,每年开展区试和展示的粳稻新品种近20个,神农种业、当涂县农科所相继自主选育了当育粳2号、当育粳10号和当粳8号。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得到广泛引进和推广,由于我市与江苏省生态区相近,主导品种以镇稻系列、南粳系列、武运粳系列以及本地的当育粳系列为主。以2015年为例,全市镇稻11号、镇稻18号、镇稻15号、当育粳10号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约3万hm2,占比55.6%;其次为武运粳29号、皖稻94、天协1号、镇稻14等品种,种植面积约1万hm2,占比18.5%;嘉花1号、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等优质高档品种种植面积约0.6万hm2,占比11.1%。受稻瘟病重发的影响,武运粳7号、武运粳19、武运粳24等武运粳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2.3 栽培技术模式多样化 随着劳动力转移加快,加之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带动了粳稻栽培方式的不断更新,轻简化、机械化、生态化成为主导。2005年前后,以人工栽插为主,其次直播稻,抛秧为辅;2010年前后,以直播稻为主,其次人工栽插,机插秧为辅;2015年,以直播稻和机插秧并重,人工栽插为辅。重点加快以机插秧为核心的配套技术集成推广,有效优化了群体结构。实施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多抗品种+育插秧+秸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料高效施用”主导技术模式,配套引进示范控释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秸秆腐熟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诱虫灯、性诱剂、静电喷雾器等新产品。积极示范推广稻鸭共生、稻鳅混养、稻虾鳖共生、有机稻种植等一批成熟的高效模式,基本形成配套技术体系。
2.4 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高 据调查统计,全市6.7hm2以上粮食规模种植户有1 425户,面积3.9万hm2,粳稻规模经营比重达60%。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新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3家,发展订单等专业化服务近3.33万hm2,培育有“九湾”、“鑫绿臣”、“世纪神农”等品牌农产品。以神农种业、科农种业、连丰种业为主体,建立常规粳稻种子繁育基地约0.3万hm2,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格局基本形成。“三品”認证品种达16个,认定基地规模达3万hm2以上,发展功能性稻米670hm2,有机稻米67hm2。
3 优质粳稻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灾害加重 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重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如2009年晚秋大雪、2011年持续干旱、2013年高温热害、2014年秋季持续低温阴雨、2015年晚秋连阴雨等);稻瘟病、稻曲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趋重,对粳稻生产构成很大威胁。
3.2 生产成本居高 租金、农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涨幅较大,国家补贴政策效应在减弱,同时粮价倒挂,卖粮难问题再度凸显,农民增产不增收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
3.3 品种结构仍不合理 现有品种多乱杂,结构还不合理,在品质、产量、抗性、熟期等方面协调性好的品种缺乏,如优质高档品种(含香型、软型)较少;对稻瘟病、稻曲病抗性优异的品种较少;针对麦茬直播稻栽培方式,熟期偏早的品种较少。从主导品种综合性状看,南粳系列米质优,但熟期迟,对稻瘟病抗性较弱;武运粳系列高产稳产,但米质一般,对稻瘟病抗性较弱;而镇稻系列综合性状相对较优。
3.4 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 突出表现为,在直播稻生产方面,如草害防治难、易倒伏、茬口衔接紧、自生稻等问题;以机插秧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包括秧苗素质不高、僵苗迟发、栽种密度不足、肥水运筹不合理等问题;在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方面,如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稻牧鱼结合等技术配套不够问题。
3.5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带动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生产方式依然粗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稻米加工转化率低、产品质量不优等。
4 主要对策与建议
我市粮食产业正处于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优势和劣势并重,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绿色增效为引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技术创新,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加快构建优质粳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全市优质粳稻面积发展到8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80%;单产稳定在9 375kg/hm2以上,继续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总产量达75万t,并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格局。
4.1 推进科技集成创新 实施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现代种业建设,围绕高产、优质、多抗、熟期适中、适宜机械化的目标,强化粳稻品种选育、筛选与推广,打造5万hm2常规粳稻良种标准化繁育基地,促进品种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依据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理论,围绕绿色生态、节本增效的目标,优先开展全程化机械化(机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稻牧鱼结合、有机稻、功能性稻米、抗灾避灾、农业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不断提高粳稻科技水平。
4.2 突出绿色生态发展 深入实施生态立农行动,坚持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统领,以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抓手,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效益增加、环境改善,实现粳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品种及机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稻牧鱼结合、有机稻、秸秆还田等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4.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持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销售收入超亿元)、实力强、效益好、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大中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培育2家产值超亿元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突出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利益链接,重点培育10个左右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社会化服务,重点鼓励发展种子统繁统供、农资统购统供、秧苗统育统插、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测统配、农机统调统作、产品统购统销和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
4.4 加快发展粮食加工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和省外资本、社会资本,特别是国内外粮油巨头投资我市粮食加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支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新、特及生态、绿色、有机、营养产品,加强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4.5 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大力实施品牌富农行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知名商标、名牌产品。扶持“九湾”、“鑫绿臣”、“粮满仓”、“世纪神农”、“运漕玉龙”、“南北圩”、“青柠牌”、“小河村”等成长性好的产品品牌。支持县区加强品牌整合,大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推广优质粳稻标准化生产,强化源头控制(产地环境、投入品监管),实施生产过程标准化和产后监测,有效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4.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種植粳稻的预期受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粮食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强化金融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商标权、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保险保单、订单等抵质押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提高保费补贴和理赔水平。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