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16-02-24丁桂华
丁桂华
建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丁桂华
建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经济是基础。建平县是农业大县,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巩固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根本问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发展农村经济要依托现有资源、深入挖掘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特色农业为重点,以规模化产业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渠道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创业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建平县农民收入水平低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低文化趋势愈发明显,据调查建平县有62%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农民平均年龄50岁左右,其中妇女比例达6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以上,农民科技意识淡漠,接收新事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致使新品种、新技术传递速度迟缓,应用效果差,严重阻碍了农业效益的提升。
2.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业产业效率低
据调查了解,除南部近郊乡镇外,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靠种地,而且多数是大田作物多,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比较低,而且大多数农民不懂得随行就市,市场信息闭塞,对国家的农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投资比较盲目,致使少收,有的还因此形成新的债务,导致几年翻不了身。
3.接受新生事物缓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形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农民科技致富
一是统筹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农业示范村接受科教培训有关设施方面的投入。通过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的设备学习,使之多途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可视化水平及传播速度,使农民学习常态化、教学内容直观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时间灵活化。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二是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思想是既要育才、输才,又要引才、留才,实现农村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配置。帮助村民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科技致富能力。
2.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日益彰显。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玉米、马铃薯、杂粮、中草药和甜菜)、养殖及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着力建设马铃薯、优质杂粮、甜菜、中草药等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完全对接。促进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3.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与传统家庭承包农户相比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事企业等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重点扶持的对象,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0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发展的意见》(辽委办发【2016】6号)文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2014、2015年省财政共安排11710万元支持了4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9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抓住机遇借力政策势在必行,大力鼓励引导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村委会要积极培植、遴选、推举、申报专业大户,帮助组建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事企业等,引导他们与大城市连锁超市、高校食堂、农资生产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衔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完全对接。从而获取利益最大化,达到富民增收的效果。逐步建设起一支带动新农村发展的领头军。加快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增加农民的额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