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亚太因素
——战后亚太格局对日本历史认识的影响

2016-02-24

中文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右翼亚太格局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210000)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的解读与认识,与因时因地因人因变化主客观密不可分。在日本历史认识的问题上,天皇崇拜的文化传统、认输不认罪的民族性格、不彻底的民主化进程、强大的右翼财团等因素固然是主要诱因。然而从外因角度看,日本战后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是战后日本对其自身所处亚太格局历史发展的反映。或者说,战后的亚太格局与日本的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一起推动了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走向。而亚太格局中的某些因素,也成为了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甚至愈发棘手的重要原因。

一、亚太地区、亚太格局与战后亚太格局的几个阶段

要说明亚太格局对日本历史认识的影响,先必须明晰“亚太地区”的概念。“亚太地区”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按照中国社科院王逸舟先生的观点,“亚太”有“大亚太”、“中亚太”、“小亚太”之分。在国际政治领域,“亚太地区”多指以东北亚、东南亚为主的小亚太地区,涉及的主要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而美国由于战后具有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国力,分析亚太问题时也必须将其包含进来。“小亚太地区”基本都遭遇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蹂躏,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也是主要的关切者。

其次,所谓“亚太格局”即是亚太地区各国的政治力量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这种格局的主导力量往往是多个重要国家,即中心力量,中心力量的实力消长必然带来格局的变化。因此,战后亚太格局几次变化都与亚太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息息相关。相比二战之前的格局变化,和平的政治、外交、经济行为更多的取代了军事冲突与战争成为主要的手段,然而中心力量实力消长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最后则是战后直至今天亚太格局的阶段划分上,综合各家观点,本文将战后亚太格局概括性的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美国独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两极对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联合反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及多极格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从战后至今,每一时期的亚太格局,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些影响虽各有差异,但对于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战后亚太格局各阶段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指的是二战后日本对待侵略战争历史及其责任的认识逐渐恶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日本社会、政府以及民间团体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回避承担战争责任、甚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等问题。这一认识继续发展则表现为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正常国家”、“修改宪法”、“重整军备”等更实际的思想与行动。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在战后亚太格局的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行动与影响的强弱是不尽相同的,亚太其他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回应与管控同样也是不尽相同的。

1.四十年代后期“美国独大”格局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这一时期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苏联虽然力量大大增强,但相比美国终究处于劣势;英法殖民力量这时期虽然重返亚洲,然而在亚洲各地反殖运动风起云涌之下焦头烂额。在此情形下,美国决定制裁、惩罚日本。麦克阿瑟明确宣称盟国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这虽然出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考虑,但其他亚太国家也是基本认同的。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文教上的全方位改造。特别是“军事上解散一切军事机关、废除《兵役法》;政治上制定新宪法,清算战犯罪行,取缔在乡军人会等军国主义组织;经济上解散财阀,农地改革;文教上废止文部省对历史教材的控制,废止军国主义教育和皇国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对打击军国历史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由于美国在亚太的优势地位,切实对日本进行了战争惩罚,尤其东京审判明确了日本侵略战争性质,《和平宪法》明确了日本非军事国家的地位,而《解散政党、结社、政治团体之件》则沉重的打击了右翼团体与侵略思想。虽然这一时期的对日政策也不完全尽如人意,但对管控日本历史认识问题,防止军国主义思想复活极具作用。

2.五六十年代“两极对峙”格局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亚太格局发生巨变,由于蒋介石政权的覆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美国在亚太独大的地位开始改变。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加之随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抗法战争,苏、中、朝、越连成一线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对峙,两极格局的态势也开始在亚太显现。面临与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美国,为了将日本打造成“亚洲反共的桥头堡”,变制裁、削弱日本为扶植日本,亚太对日本管控的分歧开始出现,管控的力度也随之松动。

早在1948年,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就已经开始转变。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称“中国事态的进展,使日本重要性倍增”,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则在《NSC-13/2号文件中》提出了“停止民主化与非军事化进程,进行有限的重新武装”[7]的建议。在此建议下,日本的拆迁赔偿停止;准军事性质的保安部队开始建立;而东京审判中的甲级战犯除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人处以绞刑外,其余十九人被先后释放,乙级战犯以下甚至免予逮捕。到了1953年,旧金山会议上美国及其盟国单独对日媾和,甚至单方面的免除了日本的赔偿,并同日本签订了《美日安保条约》,将日本纳入美国的亚太体系。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出于美国自身亚太战略,但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清算实际上开了历史的倒车,冲击了战后远东审判的结论,所带来的观念也成为日本右翼翻案的重要理论依据。

之后整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美国支持下加入联合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建立了“自卫队”。而日本右翼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重返政坛,尤其是甲级战犯岸信介1957年担任首相,成为战后日本右翼崛起的重要标志。而日本右翼的崛起,也使得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右倾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3.七八十年代“联合反苏”格局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进入七十年代,亚太格局再度发生巨大的改变。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而这一时期由于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因此亚太地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美、日联合反对苏联及其盟国的格局。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相比之前大大改善,进入所谓“蜜月期”,双方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合作加强;中日关系也进入战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日本在之后20多年里给予中国援助贷款近32000亿日元,极大的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所须的资金问题;而美日之间虽然在经济领域摩擦不断,但在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上,美国则给予一定限度的支持以抗衡苏联。总体说来,在这一时期的中美日关系是战后历史上的相对稳定时期。

然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却没有在这一“稳定时期”风平浪静。1982年,铃木内阁在审定新版历史教科书时将二战时期的“侵略”一律改成“进入”,引发中、朝、韩等亚太国家一致抗议。到了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再次引发风浪。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日本历史认识右倾虽然没有在国际政治上、外交上造成较大的事端,但以“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右翼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一直向民间渗透影响,尤其开始从传统的政治右翼向新的文化右翼转变。而这一时期的亚太国家或是以国家利益的考虑,选择维护亚太秩序;或是力量不足,发出的声音过弱,没能有效阻止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右倾化。

4.九十年代以后至今多级化格局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加速发展,使美国朝野的“中国威胁论”兴起。当然,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也就紧跟着这一股浪潮愈演愈烈,而美国则在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上明显采取“绥靖政策”。

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在这一阶段首先是靖国神社参拜问题。自1996年桥本首相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起,小泉、安倍等多届政府首相或阁僚参拜靖国神社。其次,历史教科书及相关舆论言论急剧右转。以“自由主义史研究会”、“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新昭和史研究所”等右翼学术团体为代表,大肆美化侵略,宣传侵略战争为“自卫战争”或者“亚洲解放战争”,攻击正确的二战史观为“远东审判史观”,而舆论界也明显右转。最后则是日本朝野否定战后的“和平国家”地位,要建立“正常国家”,修改宪法,重整军备。日本多次在“武器出口三原则”、“自卫队改自卫军”、“派兵海外”等问题上制造波澜,而2015年更是修改法案要求行使集体自卫权。对待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波澜,亚太各国中,美国及其部分盟国出于自身利益采取默认、纵容的“绥靖政策”,而中国、韩国的等亚太国家对此发出了强烈反应。

三、对战后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中亚太因素的总结及展望

纵观战后各阶段亚太格局下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表面上看似右翼势力起起伏伏,情况纷繁复杂,实际上亚太格局因素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无非以下几个特征。

1.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始终存在,亚太格局影响这一问题右倾程度

从战后四十年代到新世纪今天的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虽然时而相对表现强烈,时而相对风平浪静,但我们必须要看到,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从战后至今始终存在。日本在文化、民族性格、政治体制、传统等方面的主观因素是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发展的主导内因,而战后种种亚太格局则是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环境外因。内因决定事物发展,只要日本人在历史认识上不去主动反思,那历史认识问题始终存在,外亚太格局的外因只能限制其发展的程度——当外部环境宽松,历史认识问题右倾化趋势则相对严重;当管制严格,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右倾化趋势则比较轻微,但这一趋势不论严重还是轻微,右倾化永远无法利用外力消灭。

2.美国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限制无可替代

在战后亚太格局中,美国由于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及对日本的实际控制,在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上的作用无可替代。自战后以来,只要美国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施加压力,日本则不得不妥协。只不过由于战后美国处于自身亚太战略的考虑,需要扶植、利用日本实现其自身亚太战略,对日本的管制也就相对放松;而日本则依靠美国给予的宽松环境,加紧实现“否定历史”、“重整军备”、“追求政治大国”等自身诉求。可以说,美国与日本在战后历史认识问题上是相互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

3.亚太国家力量相对弱小且各国间存在矛盾纷争以至于无法有效制约日本

相比美日同盟,亚太国家的力量是相对弱小的。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是美国的59.5%;在军费开支方面,2014年美国军费开支为中国三倍,日本军费开支也进入世界前十,仅次于中国印度位列亚洲第三。总体说来,实力对比的差距使得日本历史认识在美国的庇护下难以控制。此外,亚洲国家间的矛盾也是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解决的重要障碍。朝鲜半岛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也是少数面临分裂势力威胁的世界大国,东盟国家与中国在领土问题上争端不断,这些都使得亚太各国在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上难以步伐一致。

因此,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壮大自身力量,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国际上的宣传,团结亚太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同努力。总之,要解决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1][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朝尾直弘等.岩 波講 座日本歴 史(巻 22) ,岩波 書店,1977,340页

[3][日]田 中伸尚,靖國 の戦 後史

[4]NSC13,Recommendations with Respect to U.S.Policy Toward Japan,June 2,1948.

[5]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未感恩.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7]吴广义.解析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8]王希亮.日本右翼势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沈美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美国关系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右翼亚太格局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日本右翼到底是些什么人
日本右翼:喘息过后更猖狂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