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的思考
2016-02-24
(吉林省舒兰市实验小学校,吉林 舒兰 132600)
“生活即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现代课程论也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上课前,我把课桌两张合并,把同学四人一组,组成十二个“家庭”。课上,先让十二个“家庭”开个家庭会:讨论今天的午餐准备吃些什么,以达成共同协议并讨论出这样的午餐对人体有什么用?这样做,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谱的优点,充分了解各种食品的营养成份,并能各自大胆说出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食谱的想法,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有所选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一个机会。在争执过程中,老师适时地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这些食品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来,从中暗示了食物与人体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成员商定的认为最佳的食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绍自己食谱的作用。在介绍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经,好像自己是个真正的营养大师,当其他学生反驳时,他们都会拿出各自准备的资料;当人家心服口服时,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兴奋。在这个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启用的新教材,编排科学合理,紧贴学生的生活。因此使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时,应该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构建科学教学的大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1.内容上的拓宽。尽管新教材贴近儿童的生活,但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积累的贫乏,我们在教学时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首先,让教材贴近生活。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其次,让学生参与生活。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以前,科学这个词眼在我们看来是高、精、尖的代名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当真正接触科学课程,我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课文,它改变了室内实验研究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为光源进行实验研究,由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身体的解放,贴近孩子的生活;但完全遵照课本安排去研究,孩子们的兴趣显然不大,摆弄一会儿就失控了,满操场地跑开了,我感到这时只解放了孩子们的身体,没有完全溶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完全投入这个学习状态中,望着孩子们欢快跑动的身形,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投其所好,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秘密。于是,我把孩子招集过来,给他们布置了四个活动任务:①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出来;③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④想尽办法去踩到别人的影子。最后,跑累了,大家围坐在草坪上,进入了研讨:一找--藏两次活动,无形中的比较使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了影子产生的条件,根本无需你多说半句,而这是本课的重点!更让你惊喜的是,他们对影子的描述是那样逼真、细腻、实在:我的影子有时比人大,有时比人小;影子在我的前面,是因为太阳在我的后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
这一课使我深深感受到开放式教学其实质不仅在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开放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他们最佳的学习方案,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形式的开放服从于内容的开放,而内容的开放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