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疆开展少数民族教育培训工作
2016-02-24
(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部,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13个民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306.72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59.9%。各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主要通用维吾尔、汉、哈萨克三种语言文字。目前,新疆劳动者整体素质构成中,大专以上占5.14%,高中和中专12.09%,初中27.53%。由此可以看出,新疆独特的人文环境、农村人口素质与其战略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地位极不相称。
新疆农广校建校30多年来,已培养了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6万人,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0多万人次。农广校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重要基地,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办学机制,努力构建农广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新疆农广校整合利用现有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等部门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形成既相对独立,又能上下结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的新型办学机制。
1.努力构建新疆农广校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农村“大喇叭”、科技直通车、科技书屋服务、农事专家、热线电话等,为少数民族农牧民送去科技知识,弥补农村培训中存在的师资短缺、教材不足、信息服务手段少等问题,极大地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2.充分利用当地电台、电视台的《农广校园地》节目,向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普及农业新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多年来,配合自治区农业重点工程,就农业产业化、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农村实用种、养新技术等内容,翻译、编辑制作150多种、500多集音像教材,每年播出13000小时的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听讲农牧民达100多万人次。
3.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农广校系统“三进村”行动。发挥农广校“致富早班车”和实施科技入户“三进村”等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把农业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农村大喇叭向农民播放农业技术3万多期。把涉及256个品种的3万多盒录音带和光碟、文字教材9.8万多册、其他培训资料37万份送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农民称农广校的广播站是致富路上的加油站。
4.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和“卫星小站”开展培训。近年来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为库车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阿克苏市、阿克陶县、和田市、哈密市分校配备了科技入户直通车。有效地把中央农广校开发建设的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和县级农广校本土化的培训教师紧密结合,快捷高效地送到乡村和田间地头,就地就近巡回开展农民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培训村村有课堂,让科技培训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新疆农广校的“农业科技直通车”培训行程达30多万公里,发放资料100多万份,发放光碟10000张,共培训农民50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成为全区农业科技培训新的亮点。2014年还通过卫星小站开展了8期网络大讲堂培训,共有一万多人收看。
二、加快媒体制作步伐,满足少数民族科技教育培训需求
为了建设一个稳定和谐发展的新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方面,我区农业化水平较弱,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单一。另一方面,服务“三农”音像、文字教材基本上都是中文版,维语教材特别少。教材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新疆就难以实现。新疆农广校的全体同志倾尽全力,在几年时间里翻译制作大量的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基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科技培训所需的资料。如配合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组织翻译制作沼气、风能、太阳能等相关技术的广播节目。配合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制作小麦、水稻、玉米,栽培技术及优良品种介绍等节目。目前正在进行80集少数民族实用技术的录制工作,预计2015年10月底全部完成。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我校计划用五年时间对本系统专职办学人员和教师进行轮训。通过师资培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推进农广校系统加快数字化进程,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少数民族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4年6月份和2015年10月份举办了师资培训班,效果非常好。二是聘请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技人员为兼职教师,逐年扩大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