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平县区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6-02-24

中文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平县全县农民

(中共黄平县委党校,贵州 黄平 556100)

黄平县是黔东南州较为贫困的农业县,也是我国滇黔桂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县。近年来,黄平县抢抓滇黔桂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按照省州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当前,黄平县农业缺少支柱性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产业重点不清晰,未形成具有本地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村和基层组织相对软弱涣散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全县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黄平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黄平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森林覆盖率46.88%;辖8镇3乡,142个行政村、8社区、1个居委会,2014年末总人口3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2万人,贫困人口9.7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5.6%,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42万亩,总产实现10.55万吨,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有烤烟、蔬菜、中药材、优质果品、畜牧业等,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蓝莓苗木移栽1.2万亩,推广中药材种植11万亩,收购烟叶4.08万担。全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家,规模种植241户,规模养殖场91个,家庭农场25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为目标,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总量增大、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农村美化”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6元,同比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5194元,同比增长 5.15%。

二、制约黄平县农村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黄平县的产业经济发展面临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集体经济缺乏、农民增收难、贫困面大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全县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三留”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例如水稻、玉米等收入不高,只能满足温饱,不能致富;经济产业发展少、规模小,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增收渠道少且后劲不足。

2.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9.79万人,贫困乡镇6个,贫困村135个(按合并村前口径),贫困发生率达25.6%,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问题、石漠化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3.基础设施差。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

4.村集体经济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80%以上行政村没有自己的村集体经济,严重影响村“两委”运行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在村公益事业发展上举步维艰,群众长期没有得到实惠,“有事无钱办”的矛盾更加突出。

5.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依然以“水稻、玉米”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以烤烟、林果、中药材、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产业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有体现。

6.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黄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主要表现在产业化、城镇化落后,不能实现产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目标,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收入。

7.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还比较保守,技能缺乏,生育观念落后,赌博、酗酒等不良之风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三、加快黄平县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建议

1.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以交通建设“三年会战”为抓手,推进全县交通建设,加快新州至旧州快速通道建设,确保余凯、安江高速黄平境内年底建成通行,完成重兴至谷陇旅游公路建设,实施东坡至谷陇至台江革一连通凯里至革一城际快道,加快启动旧州至余庆龙溪二级公路建设,连通黔南、黔东南、遵义三市州大通道,同时抓好全县通乡、通村油(水泥)路项目建设,力争到2018年实现全县建制村畅通率达100%,通组(寨)硬化率达80%以上。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力争到2018年,基本解决全县农村水、电、路、房、讯、寨问题,将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

2.坚持精准扶贫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作风,力争到2020年,确保全县9.79万扶贫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精准扶贫“321”个案管理、建档立卡、“两项制度”衔接、“六个到村到户”、“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等工作,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3.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黄平作为山区大县,没有平原地区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但有的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发展路子,而是扬绿色优势、做特色文章,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州情县情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4.坚持加快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动力。狠抓旧州花卉、重安蔬菜、一碗水中药材、野洞河上塘烤烟、纸房优质果品、谷陇小米和线椒、翁坪黑毛猪等精品产业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步伐,按照“一城两区”城市布局,加快云尚城市综合体、星宸国际、金海苑、明达中央广场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修建第三农贸市场、体育训练馆、公共客运汽车站等市政设施项目,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力;推进谷陇工矿园区型、重安民族风情型、浪洞休闲度假型等重点集镇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带动农村。同时将新州、旧州、谷陇、重安四大中心城镇建设与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居住在深山区、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有序转移,同时整合生态移民、农村危改、棚户区改造等政策,为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五大保障,确保“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发展”。

5.坚持发挥内生动力与借用外力相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享受了不少政策优惠、获得很多外部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最根本还是要靠各地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黄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善于利用国家启动实施片区扶贫攻坚战略、西部大开发、滇黔桂贫困地区建设、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外部机遇条件,也注重发挥内生动力,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在发展建设上快人一拍,在谋划发展上高人一筹。

6.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要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重点抓好城乡低保、良种补贴、退耕还林款、农机具购置补贴、养老保险、新农合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要抢抓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加快城乡低保救助、新农合、卫生、教育、危房改造、养老和灾害应急等方面制度体系建设,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

7.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黄平县域经济总量小、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制约要素更多,很多地方都面临企业融资难、项目落地难、招商引资难、园区建设难等突出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向改革找出路,向市场找办法,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寻求破解之道。

距离2018年仅2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足4年,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全县上下要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抓手,把工作落实作为第一目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扶贫开发建设,努力保持全县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黄平县全县农民
梦与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法律意识探析——以贵州省黄平县为例
黄平县老年大学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活动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