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6-02-24
(中共黔西县委党校,贵州 黔西 551500)
前言
县域沿边村经济是以划分县行政区域内的边沿村寨的区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容易忽略的一个区域经济,但却是全面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点。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贫困边沿乡村的经济,因此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县乡差距、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加快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只有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良好,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根据我校2015年度教学科研要求,我们对黔西县域内部分边远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力求理清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黔西县部分沿边村发展现状
黔西县有29个乡镇办事处,362个行政村,县域沿边村主要与金沙、大方、织金、清镇交界。为了充分了解这些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状况,我们走访了黔西县花溪、新仁、协和等少数民族乡镇的20余个沿边村,走访、座谈、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出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呈现不均衡、相对滞后等特点。黔西县多数沿边村基本处于河谷交叉地带,沟壑纵横、土地切割破碎严重、土地资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通,无支柱产业,普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以耿底村和化屋村为例。耿底村地处花溪乡东南面,东与金沙县化觉乡相邻,南与太来乡交界,西靠安作村,北面为金沙县化觉乡,村委会驻地与乡政府所在地相距15公里,1958年建金华大队,1981年依古名改称耿底坝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2001年相河村并入。曾是耿底乡机关驻地。志愿军二级英雄特等功臣易才学出生境内。村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组,主要居住汉、苗、彝等民族,总人口1573人,356户,贫困人口多,贫困率发生率70.5%,属于沿边村中发展滞后型。化屋村地处鸭池河大峡谷,位于新仁苗族乡南部,平均海拔1165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8 滆
公里,东与清镇市隔湖相望,南及西与织金县 湖相邻,全村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7亩,居住村民主要以苗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村民共有223户,总人口936人,贫困户98户476人,贫困发生率50.9%;其中,扶贫低保户48户343人。化屋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所有沿边村中经济发展条件处于优势的村寨,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缓慢状态。
二、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
县域沿边村在前几年犹如“世外桃源”几乎与外界隔绝,大部分村民最远就到过乡镇集市进行商品交换,村民生活几乎靠自给自足,“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为盐巴钱”是沿边村的真实写照。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生姜等为主,由于土地贫瘠,大多数时候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村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生产的大多是老、弱、残,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致富能力弱。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县域沿边村都处于边远偏僻的地域,农户居住零散,严重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制约,一是通村通组公路修建困难,全县县域沿边村虽然通村公路基本修通,但大部分村寨的通组公路只通部分,部分村寨几乎不通,更别说通户路了,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交通设施是当前刻不容缓任务。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几乎没有一个村完整通安全用水,每个村都有部分农户存在饮水困难,饮水安全。
3.社会服务事业薄弱
一是教育条件差,县域沿边村都是处于边远贫困的区域,村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几乎没有正式教师,就一两个代课教师包揽所有班级。距离乡镇学校基本都有六七公里左右,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即使部分村民想把孩子送到乡镇学校也得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因此子女上学非常困难。二是公共医疗卫生条件差。村级卫生室医疗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条件较差,只能简单医治一般疾病,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镇、县医院就诊,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三是劳动力外出突出。县域沿边村由于贫穷,土地贫瘠,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从2000年至今很多村有文化、有劳动力的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缺乏人力资源。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沿边村大部分都通了电话、85%的有电视,但由于地势沟壑纵横,信号覆盖率低,很多地方信号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喝酒打牌娱乐。
三、对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
由于受种种原因,沿边村村民无法了解国家对农村建设的一些方针、政策,必须依靠乡党委政府、驻村干部大力宣传,宣传关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政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等等。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省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委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沿边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县域沿边村由于历史因素,在这边远村寨里居住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在过去,这些村寨犹如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与外界隔绝,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用自己民族语言交流,自己织布、蜡染、刺绣,用自己创作乐器和歌曲自娱自乐。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如今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不多,我们应该去开发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推广民族产品。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但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让外出村民回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村民。
3.加强沿边村基层组织建设
沿边村建设要靠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沿边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两委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肯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村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只要我们有赫章海雀村文朝荣支书和村民意识和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斗贫困、求生存、谋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建设,尤其是县域沿边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不说大话,不喊空口号,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我们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山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4.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治贫必须治本;扶贫必须扶智,要根治贫穷,首先就得改变思想,改变思想从教育开始。沿边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意识落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种恶性循环似的现状普遍存在。边远山村教育短板:“教育设施简陋、师资紧缺、教学单一、家长、学生对教育不重视。”因为贫穷,孩子不可能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改变教育短板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社会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专递的重要途径。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应严密思考,引以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改变沿边村教育,加大对沿边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村里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让知识文化去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只有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根治贫穷。
5.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县域沿边村总体来说土地贫瘠,零星分散,占地面积多,人口少等特点。如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的主要环节,我们必须做好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根据各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特色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产业之后,各部门要在经费上、技术上、销路上给与大量的扶持,尤其是驻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先学会,再指导。为沿边村产业化打下基础,和村民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只有将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从而才能推动沿边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沿边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发展趋势。使每个村都能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6.加强精准扶贫推进同步小康
2015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握好这个时间节点,科学谋划,对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补齐短板,增强驻村干部、村组委班子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思路、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持续发展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实施经济扶贫攻坚计划,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推进。在2020年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全县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
总之,沿边村贫困人口比例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如果说:没有沿边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县的小康,那么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说,大力发展沿边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沿边村贫困村民收入是我们更艰巨、更为繁重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方针、政策上的指导和引导,以及资金物质的大力支持,靠领导管理岗位而又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工作才能的乡镇干部去牵头实施,靠保持党员先进性而又与普通村民联系密切的农村党员去发挥主力军作用,让沿边村村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题。通过他们积极探索、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去落实、去实践、去完成,我相信,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各沿边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