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苗种培育池塘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2016-02-23高宏伟李文香李晓春王博涵宋佳袁
高宏伟 李文香 李晓春 王博涵 宋佳 袁永锋 白海锋 贾秋红
摘 要:2015年5-6月,对陕西临潼地区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培育池塘水体的温度、pH、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培育期间池水温度变化范围24.7~28.3 ℃,均值为26.4 ℃;pH值变化范围为7.67~8.70,均值为8.06;透明度变化范围34.5~57.5 cm,均值为40.9 cm;溶解氧变化范围5.25~13.10 mg/L,均值为8.81 mg/L;氨氮含量变化范围0.432~0.993 mg/L,均值为0.733 mg/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63~0.110 mg/L,均值为0.079 mg/L。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解氧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温、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气废液肥水对水质指标的变化影响较大。
关键词:异育银鲫;鱼池;水质;监测
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鲂七种,目前其养殖产量已占到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目前主推的鲫鱼新品种为异育银鲫“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异育银鲫的第三代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高体型异育银鲫与平背型异育银鲫为材料培育而成的[1]。此品种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强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适宜在全国可控水体中进行养殖。近年来异育银鲫养殖已在陕西地区进行示范推广。据统计,2014年全省鲫鱼产量5 106 t,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和完善异育银鲫的养殖技术,笔者所在的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综合试验站对从四川引进的异育银鲫水花苗种培育池塘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对影响苗种生长的水环境因子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异育银鲫的苗种规范化培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基本概况
试验池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交通便利,周围无工业性污染源。池塘南北走向,长方形,面积0.53 hm2,水深1.5~1.8 m,进排水方便。池塘放养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185万尾[2]。饵料投喂视具体情况,培育前期不投喂饵料,鱼苗通过摄食池塘中丰富的活体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获取营养,中后期随着鱼苗的快速增长,投喂豆浆及鱼苗全价配合饵料。根据池塘渗漏及蒸发情况,及时添加新水保持水深。池塘配有一台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
1.2 水质调查点位和时间
调查点共设置3个,即池塘对角线上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池中央。根据异育
银鲫苗种培育周期,水质变动调查在2015年5月7日至6月2日进行,调查频次为每周1次,时间固定在上午9:30-10:30。
1.3 水质调查项目和方法
异育银鲫培育水质调查项目主要设置6个指标,其中水温和pH值采用pH B-4便携式pH计测定,溶解氧采用MODEL9250M溶氧仪测定;透明度采用萨氏盘测定;氨氮含量采用奈氏试剂光度法(GB7479-87)测定,亚硝酸盐含量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GB7493-87)测定。上述项目中,氨氮和亚硝酸盐需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参照《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3]分析,其他项目在现场分析测定。
水样采集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4],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下40 cm处采集,采集后的水样用硫酸酸化固定。水样带回实验室后存放于4 ℃冰箱,在48 h内分析测试完毕。
1.4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时间各水质参数的差异性,当差异显著时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组内的差异性,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标志。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和pH值
异育银鲫培育期间水温的变化范围为24.7~28.3 ℃,平均值为26.4 ℃。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温受气温影响呈现出波浪型变化,前三次采样时间水温差异显著(P<0.05)。最高水温出现在5月14日,最低水温出现在5月21日,温差达36 ℃(图1)。
图1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温度变化
图2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pH值变化
池塘pH值在培育期间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变化范围为7.67~8.70,平均值为8.06。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6.2~8.5[5]。从时间推移来看,培育后期(6月2日)pH值达到最高值,与其余时间的pH值差异显著(P<0.05)(图2)。调查发现,培育后期的pH值升高,是由于池塘泼洒了沼气废液进行肥水,pH值长时间处于较高值,对鱼苗的生长和摄食不利。
2.2 透明度和溶解氧
池塘透明度变化范围34.5~57.5 cm,平均值为40.9 cm。透明度最大值出现在5月14日,最小值出现在培育初期(5月7日),两个时间透明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5月20日之后,水体透明度基本保持稳定,变幅小于4.0 cm(图3)。
池塘溶解氧变化较有规律,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5月14日溶解氧达13.10 mg/L(P<005),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的溶氧量。之后快速下降,培育结束时溶解氧降到了最低(5.25 mg/L),整个培育周期溶解氧平均值为8.81 mg/L(图4)。溶解氧的变化与池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有直接关系,一般浮游植物越多,透明度越小,溶氧量越高。调查发现,池塘开启增氧机对水体溶氧量也有较大影响。
图3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透明度变化
图4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溶解氧变化
2.3 氨氮和亚硝酸盐
由图5可知,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池塘水体中氨氮含量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在5月21日时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为0.993 mg/L,之后显著下降(P<0.05),5月27日降低到0622 mg/L,与培育初期(5月7日)相比较差异不显著,培育期间氨氮含量平均值为0.733 mg/L。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0063~0110 mg/L,平均值为0.079 mg/L。最小值出现在培育初期,最大值出现在培育后期,总体呈现升高趋势(图6)。培育结束采样时亚硝酸盐含量较其余采样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P<0.05)。高的pH值影响水体中硝化作用,导致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鱼苗长时间处于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水体中,会出现生长受抑制或出现畸形,影响苗种培育成活率。
图5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氨氮变化
图6 培育池塘不同时间水体亚硝酸盐变化
3 讨论
水体透明度是养殖池塘重要的水质指标,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量[6]。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现存量的稳定性对确保养殖池塘水生态系统物质的良好循环及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池塘透明度变化幅度较小,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小,表明藻相比较稳定,有利于池塘增氧。溶解氧是养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鱼苗的生长和发育,对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具有决定影响力。随着池塘苗种的生长以及饵料的投喂,水体中的溶解氧消耗逐渐增大,为了确保池塘内鱼苗对溶氧的需求,防止浮头现象的发生,适时进行机械增氧非常有必要。
氨氮对鱼苗存在毒性,是水产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水环境因子。依据国家水质标准,水产养殖水体氨氮的浓度应不大于0.61 mg/L[7],本试验中池塘水体氨氮在培育中后期均大于此指标,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育后期鱼苗的生长将会受到影响,成活率也将会出现下降。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变化受很多因子影响,有研究[6]表明水温和pH值对水体中氨氮浓度影响较大,温度和pH值越高,氨氮毒性越大。此外,溶解氧对水体中氨氮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导致水体中消化细菌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减弱了硝化作用,造成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积累。因此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要定时监测氨氮浓度变化。水体中亚酸盐含量过高对鱼体也存在毒害作用,常常会导致鱼体生长受到抑制,有研究发现池塘中亚硝酸盐含量超过0.090 mg/L时,鱼苗苗种会出现不同程度疾病[8]。本试验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值为0.079 mg/L,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对鱼苗的生长存在较大影响。
在池塘苗种培育生产中,水质监测与调控至关重要,这不仅能降低饵料系数,减少自身污染,提高培育效益,而且有利于确保水体中各项水质指标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养殖环境不易遭到破坏,为鱼苗营造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收益。”
参考文献:
[1]
潘彬斌,冯晓宇,刘新轶,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育技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4(5):45-47
[2] 孙宝柱,费香东,张景龙,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水花成活率80%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3(2):6-7
[3] 李青山,李怡庭.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 GB11607-8,渔业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6] 何志辉,李永函.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II. 浮游生物[J].水产学报,1983,7(4):287-298
[7] 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 刘玲仪,金有坤.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爆发期间鱼池水化学环境的初步调查[J].水产科 学,1994,18(2):153-156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