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作方式改变了媒体和印刷
2016-02-23吕理哲
吕理哲
2015年5月,Pearson集团把旗下两大出版媒体《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50%的股份作价4.65亿英镑卖出,市场传言报纸和杂志的经营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连世界上最权威的杂志和报纸都经营不下去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把经营不下去的企业卖掉,Pearson旗下有许多企业,因为《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价值清晰,容易出手,在母公司需要资金投入新项目的时候,这两项是上上之选。
大部分媒体传递的是新闻,最近地球上或附近邻居刚刚发生的事情的信息,可以满足一般人填补每天的空隙,虽然对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知识和财富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大家把新闻当成娱乐节目,有趣比可信更重要,尤其微信这种实时通讯APP,新闻被当成自己的交友工具,只要自己有兴趣的材料就往朋友圈里发表,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过滤过的内容,至少值得看看,许多朋友就有许多新闻来源,出现在自己的屏幕上,报社和杂志社花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去制作的新闻内容,都得被朋友过滤才会到达你的屏幕。
新闻内容除非逐字抄袭,一字不差,否则很难论定知识产权所属,以台湾的媒体生态来看,有了互联网,有些比较偷懒的报纸媒体发现引用新闻如此方便,干脆专心抄别家报纸的内容,最后台湾只剩下了3份报纸。
早在前几年互联网开始影响大家读取新闻的年代,几乎台湾所有电视台的早晨新闻都是读报纸给电视观众听。今天许多台湾家庭不打开电视,甚至没有电视。足见新闻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并非读者走了,而是许多传统媒体误会了互联网的方便,背弃了新闻的根本和品质。
《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都是历史悠久的财经媒体,为世界上许多拥有资源的专业人士整理地球上各种变化的信息,并且提供有洞悉力的意见,让这些时间就是金钱的读者,取得第一手的趋势变化的信息,省下了时间,增加了财富。
《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是少数不被互联网影响的媒体,因为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给用得上的用户,相对于报纸费用根本就不是问题。
反观一般新闻内容,读者根本用不上,知道了就行,不知道也没关系,大不了分享出去。因此,智能手机的分享机制,让手机上读到的新闻比报纸或是杂志上的看到的新闻,对读者更有意义。
一个人分享的内容,决定于自己的喜好,内容农场如BuzzFeed每天发布数万比内容,看似新闻也是趣闻,都是在网络上找来的好材料,再加以改编的,比任何记者采访来的新闻更让人愿意分享。
今天,新闻内容的定义已经改变了,听到没听过的就是新闻,不再是印刷在报纸或是杂志上面的才叫新闻内容,这也是报社和杂志社面临的挑战,他们无法像内容农场那样持续生产有品质的内容,经不起网络社群朋友的过滤,内容传不出去,又没有能力像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生产对拥有资源的读者,提供有用的内容。
另外,社交平台如脸书、微信,Line等,这些社交平台不生产内容,用户自主性制造,编辑,模仿等,就有无数吸引人的内容。新社交平台如Snapchat,发现大众的需求,很快地吸引了上亿的用户。有了够多的用户,就整合有用的媒体如CNN、ESPN,BuzzFeed等,这些有吸引力的媒体更把一般的新闻挡在社交网络之外。
像《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这样还卖得出好价钱的媒体企业,还真是凤毛麟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采访、编辑、发行的媒体几乎没有生路。
25岁还和老爸住在一起的史皮格(Even Spiegel)在2011年创立了Snapchat,他认为既有的社交平台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在乎的隐私问题,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关心,他们喜欢的内容,常常是父母不喜欢的,传来传去的信息留在手机上,难免被抽查到。Snapchat把收到的信息在读过后10秒钟自动销毁,就像电影里不可能的任务的间谍一样紧张有趣,让检查单位没辙更有趣。父母的顾忌反而成为阻力,吸引了年轻人的相互推广,用户年龄层渐渐升高,成为众多新兴社交平台的佼佼者。
脸书和谷歌看好Snapchat,但史皮格拒绝了两大网络大亨的投资,他说:1人生而不平等,和你是否努力工作无关,有关的是你是否洞悉整个社会运作方式的变化。2
印刷业也随着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就在产业之中,我们如何洞悉它的变化?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