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病的流行和防治
2016-02-23辛忠升
辛忠升
(山东省安丘市畜牧局,山东 安丘 262100)
猪水疱病的流行和防治
辛忠升
(山东省安丘市畜牧局,山东安丘262100)
猪;水疱病;流行;诊断;预防;治疗
猪水疱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毒(SV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发生水疱为特征,其症状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但不感染牛、羊等偶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人亦可感染。自然流行仅发生于猪,而不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本病根据临诊表现可初诊,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临床上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本病为非致死性疾病,加强饲管措施可使患猪康复,对病情严重的患猪,可应用病愈后的猪血清,也可应用高免血清。
1 病原
猪水疱病的病原体为猪水疱病毒(SVDV),属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成员。该病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22~23nm,20面立体对称。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说明无类脂质囊膜。SVDV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水疱液、水疱皮和淋巴结内,在出现水疱前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肌肉和内脏虽然带毒,但含毒量极微,难以测出。病毒经口腔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口腔排毒时间约为7~8d,粪便排毒时间约为8~12d,病猪康复后即停止排毒。病毒能在猪肾、猪睾丸、仓鼠肾、小鼠胚胎等原代细胞和猪肾传代细胞株上适应。通常第一代病变不明显,数代后即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变圆、丛集、最后脱落崩解。在仔猪肾细胞上长期继代后,随着代数的增加对猪的毒力显著降低,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故可用以制造弱毒疫苗。病毒接种于1~2日龄乳小白鼠和乳仓鼠可使之发病,并于3~10d内死亡。接种成年小鼠、仓鼠、豚鼠和兔均不出现症状,但能产生中和抗体,因此,可用它们作诊断用的抗血清。该病毒对热敏感,60℃30min、70℃10min、85℃1分钟即可杀死水疱皮中的病毒。但病毒可在低温条件下长期存活,如1~2℃条件下存活10d以上,-18~-20℃条件下可存活2年以上。病毒耐pH范围较口蹄疫病毒宽得多,在pH值2~12.5之间都不能使其完全灭活,在pH值5.0、4.0和3.0时皆很稳定。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强,常用消毒药用常规浓度均难以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尤其在低温条件下效果更差。25℃时3%氢氧化钠经24h可杀灭病毒,但在0~4℃时则其仍有极强的感染力;5%氨水、8%甲醛都可杀灭病毒,1%过氧乙酸和次氯酸钠可在短时间内杀灭该病毒;来苏、生石灰均不能有效地杀灭病毒。目前,尚未发现该病毒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
2 流行
3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5d,长的达7~8d或更长;人工感染最快36h即可发病。临床上可分为典型、温和型和亚临床型(隐性型)猪水疱病,三种类型。
3.1典型猪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趾的蹄冠上。病的初期症状为上皮苍白肿胀,在蹄冠、蹄踵与皮肤结合处首先见到,在36~48h水疱明显凸出,内面充满水疱液,水疱融合扩大,充满透明的水疱液,不久水疱溃破,有的可维持数天。水疱破后形成溃疡,真皮暴露形成鲜红色的溃疡面。环绕蹄冠的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病情严重的蹄壳脱落。部分猪的病变部位,可因为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化脓性溃疡。由于蹄部受到损伤,蹄部有痛感,四肢不敢负重,举步困难,常卧地不起。除了蹄部发生水疱之外,水疱也见于鼻端、口腔、舌面、唇及母猪乳头上。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破裂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病猪经过10d左右可自愈。在一般情况下,如无并发症不引起死亡,仔猪常可导致死亡。如患猪的蹄壳脱落,则需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临床上应注意,发生猪水疱病的猪,约有2%的猪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冲撞、转圈运动,用鼻擦拭硬物,咬啃猪舍用具,有时出现强直性痉挛。
3.2温和型只有少数猪只出现水疱,病的传播缓慢,症状也比较轻微,往往不易被察觉。
3.3亚临床型(隐性型)猪只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检测出病毒,也可检测出高滴度的抗体。这种情况多见于该病流行地区的猪群。
4 病理
该病毒对舌、鼻端、唇、口腔及蹄部的上皮细胞,心肌、扁桃体的淋巴组织、脑和脑干均有很强的亲和力。(1)病理剖检变化:除鼻端、蹄部、唇、舌面等处的特征性病变外,其他内脏器官均无可见的病理变化。(2)组织病理学变化:病猪均有程度不同的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病变。脑膜内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脑实质和脊髓实质内可有软化病灶。神经节内,神经元的卫星细胞体积变大,有分裂相,胞核内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的色涵体。
5 诊断
猪水疱病病毒、口蹄疫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和水疱疹病病毒都能使动物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故仅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要区别它们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4种病毒是不同属的病毒,其抗原性也不同,它们之间没有交互免疫反应。因此,可用实验室检查来区别、确定病性。由于人对猪水疱病病毒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发病,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因此,在进行该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试验、中和实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Dot-ELISA和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
5.1病料的采集
其次,确定具体的深松时间。在确定深松周期的基础上还应该要明确具体的深松时间,不同的深松方式对应的时间不相同。通常全方位深松作业在秋季后进行,局部深松处理则在秋季之后或者前一季农作物秸秆灭茬处理之后。夏季的深松作业时间要根据作物类型而定,如果是宽行作物,比如玉米,一般在苗期进行深松;如果是窄行作物,如小麦,则要在小麦播种之前进行深松处理,以防播种之后机械不便于进入。另外,在选择进行深松操作的时候,要确保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
(1)水疱液的采取:以无菌注射器刺入未溃破的水疱内,直接抽取,供试验用。(2)水疱皮的采取:以无菌术剪取未溃破或刚破的水疱皮。生理盐水洗涤后研磨、稀释成1∶5悬液,室温下浸毒4h,离心沉淀,取上清液即为待检病毒液。(3)血清的采取:该病中和抗体出现极快,出现水疱的当天血清中即可测出相当水平的中和抗体,2d后达高峰,一直维持40d才稍有下降。可无菌采取2~4d病猪血液,让其自然凝固,收取血清。
5.2试验方法
(1)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取水疱液(或待检病毒液)与用SVDV抗体致敏的醛化绵羊红细胞作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可检测水疱液(或待检病毒液)中的SVDV抗原。该试验在2h内即可获得结果,并能与口蹄疫相鉴别。结果判定:在阴性对照孔不凝集,阳性对照孔凝集的情况下,有两孔出现“++”以上者,即可判为水疱病。红细胞凝集“++”以上的抗原最高稀释度,即为被检抗原的效价。(2)琼脂扩散试验:该试验既可用来检测病料(水疱液、水疱皮)中的SVDV抗原,又可用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该试验是用来检测病料(水疱液、水疱皮涂片或触印片)中的SVDV抗原的有效方法。
6 预防
该病对猪虽是非致死性疾病,但严重影响着商品肉猪的计划性生产,因此,必须加强预防工作。
6.1严格执行检疫、封锁、隔离制度
猪场调入或调出生猪时应逐头进行检疫,如发现病猪,应就地处理,不能调入或调出。对其同群猪应注射高免血清,剂量为0.1~0.3mL/kg,免疫期为30d,观察7d不再发现病猪时方能调运。
6.2病猪产品的处理
病猪胴体、猪头、猪蹄及内脏必须以高温作无害处理,否则不准上市。
6.3做好消毒工作
对猪水疱病毒比较可靠的消毒药品有5%氨水、10%漂白粉溶液、3%甲醛溶液以及火焰消毒等。消毒时应注意,热溶液比冷液效果好,气温高比气温低效果好;消毒前应打扫污物,冲洗干净,干燥后再进行消毒,以防降低药效或消毒不彻底。
6.4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猪只感染猪水疱病病毒4d后,血液内即出现一定滴度的中和抗体,康复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接种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1)弱毒疫苗。有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等。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可能会使猪产生轻微反应,个别毒株可有返祖现象。故仅就鼠化弱毒疫苗介绍如下:以猪源性强毒连续通过2~3日龄乳小白鼠30代以上减毒而育成的种毒,接种乳小白鼠(2~3日龄),待其出现典型症状(四肢后伸、强直)时,剖取肌组织,以30%甘油盐水制成乳鼠肌肉组织苗。病毒滴液(LD50)一般可达10.7左右。免疫量为1∶100~500倍2mL,免疫期可达6个月。注射幼猪,应不引起临床症状,攻毒时保护力应在80%以上。此苗可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共用,不影响各自的效果。(2)灭活疫苗。每头猪注射灭活菌2.0mL。7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期5~6个月。疫苗在4℃下的保存期为8~9个月,室温下(17~28℃)可保存1个月。疫苗安全,对猪无不良反应。
7 治疗
该病病程短,病情缓和,为非致死性疾病,只要加强对病猪的饲养管理,病猪就会很快康复。对病情严重的患猪,可以应用病愈后的猪血清,也可应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1]李建德.猪水疱病及其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4:133.
[2]张禄生.猪水疱病的诊治[J].福建农业,2008,9:29.
[3]王天有,等.猪传染病现代诊断与防治技术[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2.056
辛忠升(1967~),山东省安丘市人,大专,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