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6-02-23居立生徐家康
居立生,徐家康
(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寨乡畜牧兽医站,江苏 淮安 223200;2.淮阴区三树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淮安 223200)
鸭病毒性肝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居立生1,徐家康2
(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寨乡畜牧兽医站,江苏淮安223200;2.淮阴区三树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淮安223200)
近年来,随着养鸭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危害养鸭业的疾病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当二者混合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给养鸭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1 流行病学
此病一般发生在6周龄以内的雏鸭,病鸭和隐性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此外,人员流动,养殖场的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也是本病传播的重要方式。本病于冬、春季节发病较多。随着日龄增长,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减少。
2 临床症状
开始发病时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就会波及全群。病鸭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咳嗽、呼吸困难,羽毛松乱、翅下垂,眼半闭并有浆液性分泌物。呆立瞌睡,行走迟缓,运动失调,两脚痉挛性踢蹬,脖颈强直、上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死后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多数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最终因败血症或体弱,脱水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检病死鸭,特征病变主要是肝脏。10日龄以内的雏鸭肝脏常是土黄色或红黄色,10~30日龄发病的常呈灰红色或黄红色。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个别有坏死灶,色暗淡或发黄,呈斑状。脾脏有时肿大,外观有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呈树枝样充血、肿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呈茶绿色或淡绿色。多数病例可见心包炎和气囊炎,气囊中有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浑浊,心肌呈灰白色,肺脏出血。
4 诊断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4周龄内死亡率较高。病鸭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的变性和出血,以及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根据这些特点可做出初步判断。
4.1回归试验可用病毒分离物接种1~7日龄的敏感雏鸭,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与病变,而接种同一日龄的具有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则有80%~100%的保护率。
4.2细菌培养无菌采集病变组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划线培养,37℃培养18h以上观察。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为粉红色,大小均匀,中间凹陷的湿润小菌落为大肠杆菌。根据细菌的培养特性进行生化试验鉴定和血清型鉴定。
根据以上检查,该病可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与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5 防止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制度,确保从健康种鸭厂引进种鸭。对种鸭隔离观察半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查是否携带鸭肝炎病毒,待确定其健康后再合群。
5.2鸭舍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干燥的垫料。及时清理粪便,做好消毒工作。消毒药要交替使用,防止有些细菌有耐药性。饮水消毒一般采用氯消毒剂较好。
5.3免疫接种。疫苗可使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A66株、CH60株)。雏鸭1~3日龄,0.5mL/只(经常发病的地区,可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mL/只)。
5.4对发病初期的鸭群,立即逐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免血清,每只0.5mL,对发病症状的鸭,可注射0.8mL。没有高免血清时,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未发病鸭每只注射1,发病鸭每只注射2,根据鸭群恢复情况,隔天重复注射1次。
5.5根据药敏实验结果,用菌必治和病毒灵拌料投喂,并在饮水中加入50%葡萄糖和复方VC溶液。或0.01%病毒唑、0.01%恩诺沙星饭饮水,同时饮水中加入倍量电解多维,连用3~5d。
5.6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按0.2g/L饮水或按5~10mg/kg拌料内服;阿莫西林按0.2g/L饮水;庆大霉素2万~4万μg/L饮水;土霉素类按0.1%~0.6%拌饲或0.04%饮水,连用3~5d。合成抗菌药:磺胺嘧啶0.2%拌饲,0.1%~0.2%饮水,连用3d;磺胺喹恶啉0.05%~0.1%拌饲,0.025%~0.05%饮水,连用2~3d,停2d,再用3d;呋喃唑酮0.03%~0.04%混饲,0.01%~0.03%饮水,连用3~5d,一般不超过7d。
5.7一般经过治疗,2d即可停止死亡,3~4d可全部康复好转。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