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郁达夫的买鞋风波
2016-02-23文北京全岳
文北京/全岳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郁达夫的买鞋风波
文北京/全岳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的郁达夫一直奢望拥有一双具有英格兰绅士风范的牛津皮鞋,尽管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省吃俭用,但世俗的眼光使郁达夫在买鞋时遭遇了家境窘迫的困顿,并由此而激发起少年郁达夫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从小家贫,父亲去世后的生活更加窘迫,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聪明过人,幼年读完私塾后,就考入了本县最好的县立高等小学堂;他刚读完一年,由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就得到校长和县长的奖励,还让他跳了一个年级,这在当时县城里竟一时成了重要新闻而耸动视听。
天真无邪的少年郁达夫,也觉得自己跳了一级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欢天喜地高兴得不得了。他心想我如果也像其他学生一样,身着校服,足蹬皮鞋,挺胸伸脚,得得得地在石板路上走着,那才叫神气哩!别的同学能如此打扮,我郁达夫岂能例外?我学习成绩比他们强,穿戴也不能比他们差,特别是皮鞋一定不能少。
他把想买皮鞋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儿子有出息,得到县长的奖励,当妈妈的脸面也光彩,甭提多开心啦,别说要皮鞋,就是要天上的星星,也要想办法摘下来给他。儿子说的那种皮鞋,别的同学有,我儿子的足下也不能少。于是,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当第二年春天开学前,妈妈辛辛苦苦地筹够了几块大洋的学费和书费后,就开始操心买皮鞋的事了。儿子说的那种皮鞋,她事先来到百货店里看过,老板说这种皮鞋是从外国进口的,他的名字叫“牛津鞋”。老板还说,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很多学生都穿这种时髦的皮鞋。老板的一番话,更让母亲下决心要为儿子买一双这样的皮鞋。可一问价钱,是布鞋的好几倍,要两块大洋一双,不禁吓了一大跳。但是,作为母亲的他,再也筹不到半个银元了。没办法,只能用赊欠的方式购买。郁达夫在他的自传里,详细地描写了这段“赊鞋”的心酸经历:
“一家,两家,三家,我跟了母亲,从下街走起,一直走到上街尽处的那一家隆兴字号。店里的人,看我们进去,先都非常客气,摸摸我的头,一双一双的皮鞋拿出来替我试脚;但一听到了要赊欠的时候却同样地都白了眼,作一脸苦笑,说要去问账房先生的。而各个账房先生,又都一样地板起了脸,放大了喉咙,说是赊欠不来的。到了最后那一家隆兴里,惨遭拒绝赊欠的一瞬间,母亲非但涨红了脸,我看见了她的眼睛,也有点红起来了。不得已只好默默地旋转了身,走出了店;我也并无言语,跟在她的后面回家来。到了家里,她先擤着鼻涕,上楼去了半天;后来终于带了一大包衣服,走下楼来了,我晓得她是将从后门拿出,上当铺去以衣服抵押现钱的;这时候,我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她拖住,就绝命地叫说:‘娘,娘!你别去吧!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
我拖住了她跪在了地下,她也呜呜地放声哭了起来。两人的对泣,惊动了四邻,大家都以为是我得罪了母亲,走拢来相劝。我愈听愈觉得悲哀,母亲也愈哭愈是厉害,结果还是我重赔了不是,由间壁的大伯伯带走,走上了他们家里。
自从这一次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当时虽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经过这一番波折,居然竟有老成人的样子来了,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转来。”
少年郁达夫买皮鞋的经历和无钱的困顿,令其一生都难以忘却,萦绕于脑际而挥之不去。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甚至有了憎恨钱、报复钱、压迫钱的“怪癖”。他常常把钱放在鞋垫下面,每当买好东西的时候,就从鞋垫里把皱巴巴的钱掏出来付费,并诙谐地说:“过去这东西一直压迫着我,现在该是我压迫它的时候了!”
皮鞋可以不穿,但书不可不读,只有发奋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对得起自己慈爱的母亲。果然,郁达夫不负所望,在他17岁那年,争取到了官费赴日留学的资格。他的一片爱国之心,促使他一改经济学而专攻文学艺术。25岁的那年,由他参与并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被公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从而使他名震文坛。成名后的郁达夫,依然对那段“买鞋风波”耿耿于怀。
有一次,郁达夫请朋友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的服务员来到他们的桌边收费,只见他朝着服务员诡秘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弯下身子,解开鞋带,脱了皮鞋,从鞋垫下面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并说道:“不用找零了。”说完,又穿好鞋子,紧紧地系了鞋带。
他的朋友看到郁达夫怪异的付款一幕,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调皮地笑道:“你看我穿的这双牛津鞋,是他害的我啊。在我13岁上县立小学堂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种鞋,可妈妈没钱买,赊也不行,急得变卖衣服也要为我买。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于是对金钱产生了憎恨的情绪,性格也变得怪癖起来。皮鞋我要穿牛津鞋,天天把它踩在脚下;有了钱也要把钱踩在脚下,它压迫了我,现在我也要压迫了它,以解我心头之恨而以此为乐。”朋友听后,只有苦笑。
42岁时,郁达夫任新加坡《星州日报》主编,写了大量政论、诗词和散文。在他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50岁时,他因在印尼保护和营救当地志士与华侨而被日本宪兵杀害。大文豪郭沫若在为郁达夫写的祭文里说:
“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作为儿子的郁达夫,他的英灵将永远陪伴在他慈爱的母亲身边。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们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穿的牛津鞋,其款式就是浅帮系带皮鞋。之所以称为“牛津鞋”,因为在17世纪的时候,率先流行为英国牛津大学的男生制服鞋。鞋头圆润,鞋帮覆盖于脚面;鞋口系带,穿脱方便而舒适;后帮浅矮,低于踝骨之下;鞋底材料,或皮革或橡胶;鞋跟低平,稳定而结实;帮底搭配,边缘齐整而简洁;鞋身两侧,多雕花纹理装饰;色调搭配,或棕白相间或通体单色;鞋款形制,雅致而充满人文关怀,彰显英格兰绅士风范。这种最早源于苏格兰和爱尔兰乡间的皮鞋,在牛津大学生的足下,步步生辉而走向世界。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郁达夫故居,是1933年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时的寓所,自名“风雨茅庐”;另一处郁达夫故居位于富阳市郁达夫公园内的一方庭院,楼房的客厅里陈列着郁氏故交互赠的字画,其中有鲁迅先生的七律诗轴《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郁达夫的命运就像装在漏船里的酒,随时都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一天,死于日本宪兵的屠刀而殒命英年。
郁达夫英年早逝,但他足下的牛津鞋和牛津鞋的故事仍流传至今。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牛津鞋的名字已成为历史,但牛津鞋的款式仍沿用不衰且不断花样翻新,如内耳三接头皮鞋、内耳云皮鞋、外耳三接头皮鞋、外耳素头皮鞋等,皆离不开牛津鞋的原型,唯一不变的是鞋眼和鞋带这两个牛津鞋的古老元素。鞋眼的结构也由原始的明装明脚鞋眼衍生出装暗脚鞋眼、暗装反装鞋眼等,鞋眼的材质也由过去的铝鞋眼发展到铜鞋眼、铁鞋眼、塑料鞋眼等,且华丽华丽,光彩夺目;鞋眼的数量也由单一的三排到现代的四排、五排、六排,随鞋款不同而变化。当年郁达夫买不起牛津鞋的窘况,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故事,已成为这款牛津鞋的难以忘却的中国元素。
(下期刊载《陶行知的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