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口蹄疫的预防与治疗
2016-02-23李明
李 明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00)
奶牛口蹄疫的预防与治疗
李明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00)
摘要:口蹄疫是奶牛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奶牛养殖业危害较大。口蹄疫病毒可感染牛、羊、猪,潜伏期一般为2~7d,幼畜患病时水泡症状不明显,常出现肌肉发抖,呼吸心跳加快,站立不稳,最后发生心肌麻痹,导致死亡。剖检可见心肌发生病变,心肌切面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及饲养设施工具进行消毒,可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在局部用药治疗的同时,也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配合治疗,预防继发感染。
关键词:奶牛;口蹄疫;预防;治疗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趾间及乳房等部位的皮肤上形成水泡和溃烂,可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繁殖率降低等现象,犊牛常因发生心肌炎而死亡,且死亡率较高。该病是奶牛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奶牛养殖业危害较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1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无囊膜。口蹄疫病毒目前有7种不同血清型,引起发病的主要有A型、O型、C3型,其中O型较为常见。每一种血清型还包括多种亚型,不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之前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内不同亚型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性。
2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可感染三十多种动物,绝大多数为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潜伏期感染动物、患病动物、恢复期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发病初期和刚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传染性更强,该病经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空气为主要传播媒介,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场地水源、饲料以及非易感动物等都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该病传染性很强,呈流行性发生,老流行区发病率较低,新流行区发病率高达100%。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d,个别病例可长达21d。奶牛一旦感染此病毒,发病率很高,患病牛表现高热,精神沉郁,不喜走动,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病牛的口腔黏膜、鼻镜、蹄部、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形成水疱和溃烂。发生乳房病变的病牛,其乳汁异常,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乳,出现流产症状,最终失去饲养价值。蹄部损伤的牛,蹄壳脱落、流血,出现跛行,甚至卧地不起,最终瘦弱死亡。幼畜患病时,水泡症状不明显,常出现肌肉发抖,呼吸心跳加快,站立不稳,最后发生心肌麻痹导致死亡,剖检可见心肌发生病变,心肌切面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
4预防措施
该病的防治难点在于口蹄疫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动物多,该病毒有多种血清型,而且各种血清型缺乏交叉免疫,而且病毒的抗原特性极易变异,因此,给针对性的预防带来难度。当有动物疑似发生口蹄疫时,对疑似动物要进行隔离饲养,并对同群动物的的临床表现进行检查,做出诊断后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毒型。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抗原组成与病毒血清型一致的疫苗对可疑患病动物及健康动物进行紧急接种,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力。进行免疫接种后,要注意观察牛有无出现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有免疫不良反应发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救治。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养殖场合理布局,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分开,进出牛场车辆人员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入内。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及饲养设施工具进行消毒,可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当周边地区发生口蹄疫疫情时,除加强免疫和管理外,给易感牛口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药或相关产品,以提高其免疫力,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同时,科学合理制定日粮标准,注意加强营养,增强奶牛体质和抗病能力。保证畜舍卫生清洁,通风干燥,运动场要每天清扫,及时清除粪便,经堆积发酵处理。
5治疗
奶牛发生口蹄疫,除犊牛外,如果未发生感染,一般经2~3周后可以痊愈,如果发生心肌炎,常预后不良,死亡率很高,这样不建议进行治疗。对病牛口腔、鼻镜的溃烂面可先用清水、食醋溶液进行冲洗,再用碘甘油或1%~2%的明矾溶液进行涂抹;对病牛蹄部可用来苏尔溶液洗涤,在患处涂抹鱼石脂软膏,并进行包扎;对乳房患处可先用肥皂水进行清洗,再涂抹抗生素软膏,注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炎的发生。在局部用药治疗的同时,也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配合治疗,预防继发感染。
6小结
奶牛口蹄疫的流行,会给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科学防治,综合防治,养殖场要认真执行好隔离、封锁、捕杀病畜、紧急预防免疫、强化消毒等工作要求,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并最终消灭疫情,确保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079-01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