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的预防管理措施
2016-02-23韩英明
韩英明
(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山东 莱州 261400)
动物疾病的预防管理措施
韩英明
(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山东莱州261400)
本文分析了动物疾病的类型及病因;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做好选址和建设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卫生及细节问题、提高防控能力四个方面,分析动物养殖疾病治理的建议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有所裨益。
动物养殖;疾病治理;措施分析
1 动物疾病的类型及病因
养殖场动物疾病的类型可总结为三类:(1)普通性疾病。普通性疾病在养殖场很常见,这类疾病主要是动物摩擦造成的外伤、眼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2)传染性疾病。一般情况下,动物疾病都不是传染性疾病,但是一旦爆发传染性疾病,对整个养殖场危害巨大。养殖过程中,需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防预、控制。(3)寄生虫疾病。这类疾病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可分为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三类,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动物疾病的病因,可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动物因素三种。人为因素,指的是养殖人员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不经意间引发动物疾病;环境因素,是指因为通风、空气的情况造成的动物发病;动物因素,一些动物在进入养殖区域之前就带有疾病,或者是体质孱弱引发的疾病。
2 动物疾病的预防管理措施
对待动物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养殖场来说,做好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首要条件。
2.1选址和建设工作
养殖场的选址及建设工作,是预防、治理动物疾病的首要问题。动物产生疾病的一大因素即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跟养殖场的选址具有密切关联。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建设养殖场所,就是从根源上杜绝、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养殖场的厂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应具备以下条件:尽可能远离居民区及人群、地势高、干燥、取水方便、通风好等。如何合理建设养殖场?养殖场建设应注重以下工作:取水系统、排污系统、通风系统、排污系统等。科学的选址、合理的建设为动物提供安全、舒适、适宜的成长环境,有效避免细菌、病毒等干扰,降低养殖场动物疾病发生的概率。
2.2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转的保障。完善制度建设,是降低动物发病,确保养殖场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动物检疫制度。动物检疫制度能有效确保养殖场,规范检疫工作操作、确保检疫工作执行力度。具体为:定期对动物检查、消毒、注射疫苗;疾病多发季节,要加大检疫工作量;严格规范动物进出程序,新进养殖场的动物需要隔离观察,确定无碍后才能进入养殖区域。其次,应该进行科学饲养。需严格按照动物的成长阶段,科学合理的进行饲养工作,做到配比合理、营养均衡,以科学的饲养促进动物成长并进一步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
2.3卫生及细节问题
养殖场的卫生状况是诱发动物发病、传染的重要渠道。在定期进行动物检查、注射疫苗工作后,需要对养殖场进行按时的卫生打扫。落实好打扫工作,提高卫生状况,一方面能为动物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病菌的滋生、传播。此外,细节问题也容易导致动物发病。如:工作人员每天频繁进出养殖场,不可否认,人为因素会在一定程度造成动物发病。因此,对于养殖工作人员,需要在进出养殖区域时,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等进入养殖区域。还如:外来车辆,尤其是省际、城际等跨地域运输车辆,要严格控制进入养殖区域,必要时候要进行消毒处理。
2.4提高防控能力
提高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能力,是降低动物发病率,保障养殖场经济利益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养殖场防控能力?首先,强化培训。对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饲养人员,需要加强养殖技术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养殖专业知识提高了,才能在工作中结合动物的健康、生长情况,做出合理的饲料搭配、用药等。其次,用药意识。养殖场的用药,需要选择正规的厂家,并且在用药时,不能选用副作用过大的药物,以确保动物的健康成长。最后,政府扶持。政府需要加强对养殖场的扶持力度,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养殖场进行指导、培训,帮助养殖场掌握动物疾病的防控知识、技能。
3 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对养殖场有着巨大威胁,若没有积极地的治理措施,会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重视动物疾病的防控意识,采取积极地治理措施,才能保障养殖场的根本经济利益,促进畜牧经济的持续发展。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