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者立德为本——忆黄光宇教授为师之道

2016-02-23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作学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毕凌岚

师者立德为本——忆黄光宇教授为师之道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毕凌岚

转瞬间十年时光流逝,每忆恩师,万千思绪涌动,竟不能轻易提笔,键盘上敲敲打打,写了又删,删了再写,诸多感慨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作为一位在山地城市建设领域的集大成者和城市生态学科领域的先行者,老师对于我而言,犹如黑夜迷茫的长明灯塔,即使他的生命之光已经熄灭了十年之久,他的精神之光依然在时时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使我在现实的泥淖中不至于迷失。学生们忆及先师,大多对恩师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他的奋勇开拓和辛勤栽培为我们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基础。然而我每每自问,却觉得一路行来,除了事业上的帮扶之外,老师于我而言更是人生修习的楷模。他高尚的德行、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尊崇如脉脉春雨滋润着学生的灵魂,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传道”对于学生人生的启迪事实上重于“授业”。然而,在现今这个功利社会之中,世人往往更重视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事业发展的助力,而忽视了教师身体力行中的“师德”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师德的潜移默化能够让学生在面临人生挑战时更坚韧、顽强,更有策略地去应对,从容面对坎坷,攀上人生高峰。跟随先生的六年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记忆深处镌刻了一个伟大的老师形象,更甚于为大家所熟知的学者,因此我从中撷取我最重要的珍藏,与大家分享恩师的为师之道。

1 推敲斟酌,执着勤勉

学者治学,重在以身垂范,先生正是如此践行的。我从师学习之时,恰逢老师编写《山地城市学》书稿。期间涉及对城市与地形适应性互动关系的理论梳理,在论及空间形态时若延续以前学者已经总结形成模式的描述方式无外乎“带型城市”、“指状城市”、“星型城市”、“团状城市”或“饼状城市”,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然先生始终觉得这种描述未能极尽理论的精髓,一直就这一系列专业用语反复斟酌,并以汉语和英语对学术概念进行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复比较,认为在山地区域,城市发展蔓延所呈现的无论“带型”、“指状”还是“星型”的空间形态,大多数时候都源于同一机制:城镇空间形态与自然山水格局的互动适应;如果只从单纯外观形态的角度定义,未免过于流于表象。先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理论的深意,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借鉴相关生态学、医学术语的基础上反复推敲,认为也许用“变形城市”来表达更为准确。这个概念借鉴了生物学中“变形虫”因外部环境变化而主动产生身体形态变形以适应刺激的直观描述,浅显易懂,并能够准确涵盖某些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深层理论动力机制。先生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推敲,并就此召集多次研讨,他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作为学术团队带头人,常常需要在多个环节进行关键点控制,这也意味着先生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全面的安排和协调。与此同时,他还要完成自己所负责板块的具体研究工作,因此深夜才休息、清晨早起又再次投入研究的高强度工作状态是他的生活常态。这种勤勉、执着的工作态度为我所钦佩。

2 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待人以诚、肝胆相照。他在工作中常常照拂所有参与者的状况,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能力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当出现问题时,也总是立足他人立场统筹协调,处事宽厚并勇于担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将别人的困难考虑得更为充分,最难部分总是自己扛下;被人误解时他也善意地理解别人的立场,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工作推进。他关心学生的成长甚至胜过对自己的孩子,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还在生活中细致入微。学生们生活中的问题,但凡先生能力所及,他总会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这种为人态度使得在先生身边工作和学习充满了人与人互动的温暖,氛围轻松愉快。学生成长中的为人处事细节,他也常常以自身成长为例,对关键处予以点拨。这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为学习和研究创造了轻松、平和的氛围,这是先生以身为范,为当时在读学生营造的“软质学习环境”,保障了大家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从而提升了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当时我身处其中大受裨益而不能全然知之,直到后来不得不独自面对许多纷繁复杂的外部情况时才恍然大悟——先生就好比一棵伟岸的大树,为弟子们遮风蔽雨。由此也才逐渐理解先生的付出,他默默的关心就如春风化雨般静静地维护和扶持着自己的学生。

3 乐于探索,永葆童心

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不仅仅是基于学术知识积累让大家产生的信服,更多地是源自他乐观的性格、幽默的人生态度和无所不在的好奇心。记得当年手机的语音拨号功能刚刚推出之时,他和黄天其先生利用飞机起飞前的一点时间玩得不亦乐乎。回想起空姐们看着俩可爱老头倒腾手机时或目瞪口呆、或会心微笑的情景,我的心就好像一朵花慢慢地舒展、绽放,表情也就不由得莞尔了。但凡遇新生事物或未曾有过的体验,先生总是乐于尝试且乐此不疲。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融合也许就是先生功成名就后却不愿坐享其成,而能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根源吧。

先生幽默达观,因此每次带队的艰辛考察都会被他变成一段难忘的探险之旅。在贵州土城进行扶贫项目规划时,蜿蜒颠簸的山区道路上,项目组成员一路讲着笑话,先生不惜自黑让整个车厢都充满欢笑,漫长的旅途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疲劳也随着笑声飘散了。广州非典时期,先生率队前往,与王如松先生的团队一同研讨整个广州未来的生态发展途径。笼罩在死亡心理阴影下进入当时的疫区,每个人心里都惴惴不安、十分惶恐。先生一边安排后勤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一边不断与大家乐观地分析实时状况,让大家认识到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应该选择的态度和理性做法。先生的泰然自若感染了我们,使大家逐渐安定下来,专注于后续的科研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经历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对待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明白了应该怎样面对艰难。先生举重若轻、镇定自若、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由此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先生童心不泯,总是尝试将枯燥或者事务性的工作变得有趣。总规踏勘时,他不忘叮嘱我们寻找现场有趣的事、物、场景、风俗,一些需要亲身体验的过程,他往往身先士卒。图纸成果绘制时,他总是在强调艺术性的基础上,寻找一些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有趣点,把枯燥的技术图纸变成兼具艺术性的图卷,把呆板的说明书变得浅显易懂、充满文采。他常常感慨能够在城市规划领域工作,对他而言是人生幸事,既满足了他寄情山水的人生追求,又促成了他促山水与人居融合的践行方式。

时光如流水,转眼十年已逝。大浪淘沙,细流涤荡,记忆历经冲刷,留下的都是珍宝。先生留在别人心中的也许更多地是他作为学者的形象,而对于我,先生更深刻的印象是一位老师,甚至更像是父亲。我在先生身上充分地体会到学知识和修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师者以立德为本。善良不是软弱,而是包容;纯洁不是痴傻,而是真诚;坚持不是执拗,而是担当。他说这些真正的人性是人生的财富,要成就事业必须同时修身——德行是人性的光辉,能指引由知识构建的事业航船步入正确的航道,走得更远更久,抵达真正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

涓滴清流汇沧海,心感慈恩慰思念。希望我从脑海中撷取的这些琐碎细语,能够让先生的形象再次明晰起来,暖暖地滋养我们的心灵,静静地升华。

(编辑:郑曦)

Morality Oriented—Professor Huang Guangyu's Teaching Thoughts

BI Linglan

2016-10-10

猜你喜欢

工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选工作
聪明的学生等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