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生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历程

2016-02-23郝瑞荣李清宏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养猪业养猪

郝瑞荣,李清宏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猪生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历程

郝瑞荣,李清宏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针对《猪生产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综述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历程,以期为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猪生产学》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猪生产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历程

《猪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将畜牧基础理论应用到养猪生产实践的一门应用类课程。在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猪的生物学特性、猪的品种与培育、营养与饲料、种猪生产、幼猪培育、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猪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猪场经营管理等内容[1]。通过教学,力求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宏观决策能力,要求其掌握集约化养猪条件下猪的饲养管理基本理论、生产知识、技术措施和经营理念,并结合教学实习,培养其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及猪场的宏观管理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养猪企业生产管理观念、市场观念和经济观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有效掌握养猪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关理论和生产技术。

1 《猪生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是《猪生产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还开设了《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实习。但是,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的不断变革,《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1.1 《猪生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猪生产学》课程理论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猪生产学》课程虽然开设实验技能训练,但是多年来一直围绕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进行实验课教学,设计性实验少,综合性实验更少。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按照老师或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是机械的、被动的,没有机会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而且《猪生产学》课程实验内容大多与养猪生产实践关联度小。由于大多数农业院校没有校办猪场,缺乏实习基地,而企业基于疫病防控的考虑,不可能接收太多学生进入猪场进行实践操作,再加上实习资金不足,教学实习一般很少落到实处,导致《猪生产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突出纯理论教学而忽视或无法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以至学生就业后动手操作能力薄弱。

1.2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气氛沉闷 近几年,从学校招生工作反映的情况可知,动物科学专业录取的新生很大一部分是从其他院校或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缺乏基本了解,缺少专业兴趣,甚至存有偏见。有些新生一入校就已经树立了考研的目标,精力主要放在英语、政治、数学或化学等基础课以及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课上面,对于其他专业课持应付的态度。亦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猪生产学》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实际生产技术,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纯粹的课堂教学凭单纯的文字说明和板书缺乏生动性,而无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授内容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严重限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虽然部分学校也安排1~2周的教学实习,但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普遍采取的实习模式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指导教师确定实习内容,实习过程是先组织学习参观,然后由指导教师讲解实习内容以及实习中的有关问题,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报告,随后学生跟班劳动。实习结束后学生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既不能充分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3 高校培养的养猪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养猪业已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时期,养猪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增长不可能依赖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主要依赖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养猪业人才,而后者,即高素质的养猪业人才尤为重要。高素质的养猪业人才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增强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提高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因此,养猪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养猪行业人才缺乏必将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然而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应该主要是为基层输送农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的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够熟练掌握养猪生产重要环节,具备生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随着养猪生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管理体制与经营方法不断变革,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涌现,传统的《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难以满足现代养猪业发展的需要,该情况亟待解决。

2 《猪生产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要求本科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进行科学研究或者指导养猪生产实践。其次,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将“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再次,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最近,笔者对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2012级72名学生就业取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5.6%(40名)的学生选择考研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23.6%(17名)的学生选择本科毕业后从事养殖行业,另有20.8%(15名)决定毕业后自谋职业或从事其他行业。由此而知,养猪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应以上变化趋势,必须从《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着手,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3 《猪生产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由于《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上述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各类农业院校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纷纷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在课程内容方面,针对《猪生产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实践与理论比例由 1∶2 增加为 1∶1[2],或者更注重实践,可由 1∶1 增加为2∶1[3]。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延伸教学场所是各大农业院校的共识[4]。内蒙古河套学院以“实用、够用、适用”为目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层次组织教学,设置了15个教学任务单,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8个生产综合实训项目,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校内外2个基地承载全程教学活动[5]。张晓东等提出,为了充实《猪生产学》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应结合科研成果,将最新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以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6]。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0年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就业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学安排,对于那些选择考研的学生,可以侧重于“研究型”实践教学,从大三开始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而对于选择从事养殖行业和自谋职业的学生则侧重于“技能型”实践教学,这部分学生主要安排到大型养猪企业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课堂讲授、演示、现场讲授多种形式相结合;在课堂讲授方面,灵活选用多媒体、CAI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录像、视频资料等演示,以实现将现场搬到课堂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课堂环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7]。对于部分关键养殖技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取基地专家现场讲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听边做。此外,开通课程网站,将丰富详实的语言文字、图形图表和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料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实现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网站提供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线测试[8]。

在考核方法方面,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以养猪生产过程为基础,实践操作和基本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形成以教师、猪场技术人员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践操作考核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现场考核的方式,围绕猪场生产所需的技能项目,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生产前准备、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出勤记录及实训效果,同时将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也纳入到考核范畴。基本能力考核可以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与实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8]。

综上所述,《猪生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影响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各大农业院校对此非常重视,纷纷提出各种改革措施,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应对新的需求,不断努力完善改革历程。

[1]杨公社.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丁月云,张陈华,张晓东,等.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64-65.

[3]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73-75.

[4]肖定福,张彬,曲湘勇,等.提高猪生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3):257-259.

[5]梁永厚,梅步俊,陈艳君.应用型本科院校《猪生产》课程体系的构建[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9):57-59.

[6]张晓东,殷宗俊.提高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21-322.

[7]李亚奎,张鹤亮,张兆琴,等.《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71-72.

[8]陶勇,任善茂,徐椿慧,等.《猪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的教改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7):23-24.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 Process of Swine Production Teaching

HAO Rui-rong,LI Qing-ho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Swine Production,for example,theoretical teaching divorces from practical teaching,undergraduates lack learning initiative,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graduates fails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were analyzed.The reform process of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odes of Swine Production were review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ourse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Swine Production;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 modes;reform process

G642.0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3-0061-02

2016-03-07

项目来源: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4024,J2013 032)。

郝瑞荣(1976—),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猪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工作。

李清宏(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猪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贾淑萍)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养猪业养猪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三全育人”视域下农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养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