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河井田地质条件及煤层特征分析

2016-02-23陈黎明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含煤井田水文地质

陈黎明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山西长治046011)

漳河井田地质条件及煤层特征分析

陈黎明*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山西长治046011)

根据漳河井田以往的地质成果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的地质现象,对漳河井田地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煤层特征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归纳出地质及煤层特征,并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水文地质类型、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进行了分类,以期对今后煤矿的生产开采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矿井地质;煤层;特征分析

漳河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中东部,山西省襄垣县西北夏店镇、善福乡、王村镇一带,中心部位距襄垣县城约20km。井田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高原东南缘,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30m。井田呈不规则多边形,南北长约8km,东西宽约4km,总面积29.82km2。

井田东部与襄垣县七一煤矿、花宝沟煤矿、三荆沟煤矿、襄垣煤矿相邻,南部与夏店煤矿相邻,西南部与石泉煤业相邻。由于煤层埋藏较深,井田内目前没有生产矿井。

1 地质特征

1.1地层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部边缘,井田内大部分地层被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松散层所覆盖,仅在沟谷中有少量基岩零星出露。根据钻孔揭露,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及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及新生界第四系(Q2+3)。

1.2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沁水盆地东翼中段,晋—获褶断带和武乡—阳城凹褶带之间,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内发育总体形态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在井田中东部发育有次级褶皱构造。井田内未见陷落柱和岩浆岩。

1.2.1褶皱

(1)前袁家沟向斜。该向斜北起南姚村东,向南经前袁家沟村东、路家沟西、路家坪东、燕沟、北马喊向南延伸出井田;平面形态呈“S”型,总体展布轴向接近南北向,两翼倾角5°~21°,东翼较陡,西翼较为平缓,为不对称向斜构造。向斜核部地层为上石盒子组,全长13.5km,区内延伸5.5km。

(2)前袁家沟背斜。该背斜北起南姚村西,向南经前袁家沟村西、泉沟、新庄、沟北、冀家岭东,向南延伸出井田;平面形态呈“S”型,轴向接近南北,两翼倾角4°~15°,南段枢纽波状起伏。该背斜轴部出露地层为上石盒子组,全长13.6km,区内延伸6km。

1.2.2断层

(1)王家沟断层(F1)。该断层为逆断层,位于井田西部,南起九龙村西,向北经前王家沟至圪塔头村北止,全长7km;平面形态呈“S”型,北段走向南北,倾向西,南段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45°~61°,断距20~60m,第6、7勘探线附近可见有次生断裂,断距10~22m。地表在王家沟中多处可见上石盒子组地层断裂接触和断层擦痕。岩矿鉴定表明,其间地层有2次明显重复现象。

(2)F2断层。该断层为逆断层,位于井田中东部,走向北东25°,倾向北西,倾角45°,断距5~25m。

1.3水文地质条件

井田地处太行山西麓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山间沟谷仅在雨季排泄洪水时形成溪流,持时较短。含水层根据岩性及藏水空间可划分为5种类型。

1.3.1主要含水层特征

(1)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井田内广泛分布。由于岩溶发育不均匀,地下水位变幅较大,富水性常因地而异。区域资料显示,该含水层为承压的强富水性含水层,水位标高为676m。据钻孔抽水资料表明,水质类型为HCO3--Ca2+型。

(2)上石炭统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井田内分布广泛,主要由K2、K3、K4、K5、K6五层石灰岩组成,平均总厚度为13.97m。其含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据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q为0.00032L/(s·m),渗透系数K为0.0015m/d,水位标高747.09m,水质类型为HCO3--Na+型。该含水层属承压的弱含水层。

(3)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由K7砂岩及3号煤顶板砂岩等组成。其中K7砂岩为中—细粒砂岩,平均厚2.49m;3号煤顶板砂岩亦为中—细粒砂岩,平均厚22.44m。砂岩裂隙一般不发育,仅局部见有开口型裂隙。据钻孔山西组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q 为0.00047L/(s·m),渗透系数K为0.0019m/d,水位标高为892.85m,水质类型为HCO3-·SO42--Na+型。该含水层为承压的弱富水性含水层。

(4)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碎屑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岩组在井田西部、中部及西南部均有出露,其中刘家沟组只在井田西部零星分布。地层厚度大于500m,主要含水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地表出露及浅部含水层地下水多以潜水为主,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或经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下渗补给,动态变化显著。据钻孔岩芯检查,基岩越疏松,风化裂隙深度就越大,但一般不超过基岩面下50m;而坚硬岩类,风化裂隙深度不超过基岩面下40m。该含水层富水性中等。

(5)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井田范围内分布广泛,由砂质粘土、砂土、粉砂及砂砾组成,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富水性中等。

1.3.2主要隔水层特征

(1)上石炭统太原组底部及中石炭统本溪组隔水层:主要由具塑性的泥岩、铝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组成,一般厚度变化较大。区域范围内阻隔其下伏含水层对上覆煤层开采的影响。

(2)二叠系砂岩含水层层间隔水层:主要由具塑性的泥岩、铝质泥岩组成,单层厚度一般大于2m,呈层状分布于各含水层之间,阻隔其上、下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1.3.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松散含水层主要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松散含水层下的基岩风化带含水层一般接受其上覆含水层的补给,在局部地段,不同时间内与松散含水层可互为补给。

上石盒子组(除风化带外)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条件较差,与上覆含水层及下伏含水层均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相隔,水力联系微弱。地下水运动一般以层间径流为主,仅在构造部位才与其它含水层直接发生水力联系。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区内隐伏于煤系地层之下,在构造部位可通过导水通道接受其它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区内该含水层一般埋藏较深,地下水径流相对缓慢。根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在水文地质单元中为径流滞缓带。

1.4工程地质特征

1.4.13号煤层顶底板

3号煤层直接顶板为黑色中砂岩及粉砂岩,厚6m左右,泥质胶结,含白云母及植物化石,层理发育。局部地段有砂质泥岩伪顶,厚0.3m左右,抗压强度为15.9~40.8kg/cm2;基本顶为中粗粒石英砂岩,钙质胶结,抗压强度为43.7kg/cm2,坚硬致密,赋存稳定。

3号煤层伪底为砂质泥岩,厚1.85m,抗压强度为16.5kg/cm2;直接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12m左右,赋存稳定,局部含较厚细粒砂岩,岩相变化较大,抗压强度为26.2kg/cm2,稳定性较差;基本底为细粒砂岩,厚2.25m,抗压强度为54.6kg/cm2,稳定性较好。

1.4.215号煤层顶底板

15号煤层伪顶为砂质泥岩,厚1.65m,抗压强度为28.9kg/cm2;直接顶板为深灰色黑色泥岩,厚7m左右,含黄铁矿和菱铁矿结核,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抗压强度为4.4kg/cm2;基本顶为K2灰岩,厚9m左右,岩石致密,夹燧石结核和团块,富含动物化石,抗压强度为36.7~58.6kg/cm2,坚硬致密,赋存稳定。

15号煤层直接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9m左右,赋存稳定,局部含粉砂岩、细砂岩较高,抗压强度为16.4kg/cm2,稳定性较差。

2 煤层特征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158.40~186.10m,平均为172.66m,共含煤18层。

2.1含煤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地层厚度为101.50~129.60m,平均厚116.44m,含煤15层,分别为5、6、7、8-1、8-2、9上、9、11、12、13、14、15-1、15-2、15-3、16号,煤层总厚4.06~9.84m,平均总厚6.48m,含煤系数为5.6%;可采煤层总厚0~6.71m,平均为2.92m,含煤系数为2.5%。其中15-3号煤层为结构简单、稳定可采煤层,15-1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15-2号煤层仅见个别可采点,其它煤层为不稳定或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地层厚度为48.80~69.20m,平均厚56.84m,含煤3层,分别为1、2、3号,煤层总厚4.39~7.68m,平均总厚6.08m,含煤系数为10.7%;可采煤层总厚4.39~7.23m,平均为5.74m,含煤系数为10.1%。其中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厚度较大,含0~2层夹矸,结构简单,是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其顶板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底板为细砂岩,有时为砂质泥岩、泥岩。其余煤层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

2.2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1、15-3号煤层,现根据本井田揭露的地质资料,结合相邻矿井地质资料,将井田内可采的3、15-1、15-3号煤层分述如下:

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下距可采煤层15-3号间距110m左右,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厚2.47~6.34m,平均5.34m;纯煤厚度2.22~6.15m,平均5.11m;含0~2层泥岩夹矸,夹矸厚0.05~0.40m,煤层结构简单;在个别钻孔中见3上煤层,厚1.84~2.48m,平均2.15m,为3号煤层的分叉煤层,分叉线位于井田西北部,分叉后上、下煤层均变薄。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砂岩。

15-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中上部,煤层厚0~1.42m,平均0.76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在井田中东部可采,井田西南部不可采,顶、底板均为泥岩砂质泥岩,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15-3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中下部,煤层厚0.50~2.97m,平均1.59m,纯煤厚度0~2.36m,平均1.40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泥岩夹矸。煤层厚度稳定,全井田大部可采。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属稳定型煤层。

3 结论

井田总体呈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平缓,发育宽缓的褶曲构造2个,断层2条,未发现陷落柱和岩浆岩存在,总体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井田内除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局部及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碎屑裂隙含水层为中富水性,其余影响3、15号煤层开采的含水层均为弱富水性含水层。3号煤层底板标高高于奥灰水位标高,正常地段一般不会引起底板奥灰水突水,15号煤层奥灰底板突水系数在0.071~0.450MPa/m之间,大部分存在底板突水危险。因此,3号煤层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第二类第一型,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以碎屑岩裂隙含水层为主的矿床;15号煤层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第三类第二亚类第三型,即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底板进水为主的碳酸盐类岩溶充水矿床。

根据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3号、15号煤层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均划分为第三类中等型,即层状岩类,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类。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变化大。岩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软弱面、构造破碎及岩体风化程度。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岩体中等完整,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山西组3号煤层和太原组15-1、15-3号煤层。3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5-1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15-3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

[1]张江平,陈黎明.山西省沁水煤田襄垣县漳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R].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2012.

[2]申明剑,马玲,底楷潮.郭沟煤矿勘探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315-318.

[3]邓建民.保利金庄煤矿矿井地质条件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3(4):102-104.

[4]张剑鸿.芦河煤业矿井区域地质分析[J].科技传播,2013(10):131,96.

[5]吉俊阁,吕云.韩城矿区三和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J].陕西煤炭,2008(6):27-28,11.

[6]王健.庄底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地质及煤层特征分析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58-59,62.

[7]尹小兵.鄯善县红湖煤矿矿井地质特征分析[J].新经济,2014 (Z1):140-142.

[8]刘红军.长平矿井地质构造特征与瓦斯赋存规律分析[J].煤炭工程,2005(4):50-51.

[9]仲涛,安俭俭,张广君.南屯煤矿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类评价[J].煤矿开采,2007(3):25-26.

[10]崔笃峰.铁生沟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水害防治[J].中州煤炭,2012(4):50-52.

[11]汤志平.浅谈陆家地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因[J].科技与企业,2012(21):141.

[12]徐智彬.天府矿务局三汇三矿矿井地质类型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4):41-43.

P618.11

A

1004-5716(2016)01-0120-03

2014-12-19

陈黎明(1982-),男(汉族),湖南祁阳人,工程师,现从事煤田地质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含煤井田水文地质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基于工程实践的火电厂含煤废水集转措施探讨
含煤地层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关于大平井田煤层缺失带成因的探讨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晋煤成庄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昭苏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株柏井田岩浆岩侵入煤层规律的探讨和在找煤开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