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书育人”
2016-02-23黄永旺
黄永旺
【摘要】何谓“教书育人”,顾名思义“教书本的知识来教育学生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书育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其意正道出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如何教书育人的感受。
【关键词】教书育人 知识 品德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师要教学生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脚踏实地地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悟出了这个哲理,同时怀着这样的感受去教书育人。凭着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教书育人”的点滴收获。
一、用课堂知识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
教师教书离不开课堂,很多老师误以为学生的思想不好是班主任、语文老师的错。其实不然,只要是一名老师,都有责任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我虽然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我并不是为了教数学而“死”教数学。我每一节课都要运用数学知识教育学生许多的人生道理,使他们不仅会数学,还要用数学,感受着数字的美。
例如,教学《可能性》这节内容时,笔者讲述了一个《一休摸纸团》的故事(故事一:国王嫉妒一休的聪明与才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国王把一休打入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大盒子,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团。一休摸到“生”便可以生还,摸到“死”就会被国王处死。)然后让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同学们马上推断出:“一休可能会摸到‘生的纸团,也可能会摸到‘死的纸团。”(故事二:可是国王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国王派人从盒子里偷偷拿走了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再让学生猜测:“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呢?”孩子们马上能确定出:①一休一定会摸出“死”的纸团。②一休不可能摸出“生”的纸团。教师顺势点拨:“一休难道真的没救了吗?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一休遇难吗?太可怜了。”笔者的话语感动了大家,就连“最牛”的张太行同学也急着说:“老师,我想到了一个解救一休的办法,不知道能不能救他。”“你说吧,是什么办法呀?”张太行说:“如果我是一休,摸到纸团,打开看是‘死就把它烧了,剩下那张就是‘生,烧的那张肯定是‘死,反正没人看到,一休就有救了。”别的同学听了纷纷议论……这时,我对大家说:“为了解救一休,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点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情是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的,只要大家学习了今天的《可能性》,我们就有办法解救一休了。”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们为了想尽办法帮助一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他们知道一休最后把摸到的纸团连看也不看就吞下肚去而重生时,都不由自主地感叹:“哇!一休真聪明,太厉害了。”笔者说:“是啊,一休就是用了数学知识来解救了自己,可见数学的用处好大啊!”
这个事例反映出了教师不是纯粹地教书,而是在教书育人。就是为了解救一休,孩子们个个都愿意探究知识,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呢!其实,身为教师的笔者是在用课本知识直接塑造了孩子的美好心灵。
二、孩子的美好品德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要教书育人,就要爱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动脑等美好的品德习惯。一直以来,笔者就是这么做的,不为什么,就为了“一切为了孩子,绝不能误人子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能经常针对各种不良习惯开展不同的对策,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坏。如,近段时间,笔者发现许多调皮的学生经常不自觉完成作业、作业书写不工整等等,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举办了“我最喜爱的学生”评选活动,并与家长配合。这个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孩子们为了能成为老师最喜爱的学生,都努力地按要求去做好。特别是评选上的学生,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没评选上的学生,笔者用“爱”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自觉学习。记得三(4)班的黎蝶虽然基础差,但她也学会了爱老师。有一次她拿了个熟鸭蛋到办公室来说:“老师,送你一个鸭蛋,吃吧!”笔者奇怪地问:“你干嘛送个鸭蛋给我呀?”她说:“老师,您教我们辛苦了,所以给您鸭蛋吃。”听了她的朴实的话,笔者很欣慰,这不正是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吗?
教学本身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学而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师生“双边关系”之上的一种教育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决定了教书和育人的不可分割。“千教万教,教会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