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精神

2016-02-23周兴华

辽海散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丹情感世界兴华

周兴华

于细微处见精神

周兴华

周兴华

著名文艺评论家,原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关于《红楼梦》的书,已经出版了许多,不论是研究专著还是读书随笔,也不论是名家手笔,还是一般论著,都在不同层面给人以思考。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红楼梦》随笔的书,出自一位青年作家之手,读后你会感到它耳目一新,也看得出作者所具备的学识与写作姿态。仅就这一点来说,就很值得祝贺。

一个青年人,能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敢于独辟蹊径,而成一家之言,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真知灼见,这种勇气,这种见识是很值得钦佩的。

这部关于《红楼梦》的专著所以值得重视,在于作者所下的功夫。这是作者的十年心血之作。通过作者的文本细读,精心审视,反复比较,深入辩证,把《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深刻剖析,从而对作品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引领读者一起走进“红楼世界”,徜徉在大观园,徜徉在荣、宁两府,进入封建末世的京城,走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角落,帮你领略各种社会风情。《红楼梦》毕竟被人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读了青年作家王丹写的这部随笔,你会从另一种视角去理解和评价《红楼梦》,你会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世界及由此引起的风波,从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感知人物的思想内涵,会得出些有趣的结论,会体味到特有的快慰。

本书作者在整个行文过程中,可以说是工于细微,成于思索。缩七尺之躯于寸眸之内,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有着很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她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解读作品中每个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这些人物叠加起来,构成了全书做为一部封建末世的大悲剧。这些人物都是“无罪之罪”者,他们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作者列举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事例,探索人物性格的矛盾统一,和读者一起细细品读,可谓取之细矣,思之深矣,情韵别具。这里作者着重以亲情、爱情、友情为入手,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情、性格与情感世界。例如,作者把黛玉“喜散不喜聚”与宝玉的“喜聚不喜散”的性情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就很有说服力。他们两人既有亲情、又有友情,更具爱情。虽然表面上性情不一,而在情感深处,人物心灵的东西是相通的。两人都向往着个人的幸福——爱情的自由,俩人都厌恶所谓“仕途经济”。由此,构筑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基础。但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令人十分惋惜和无奈。

善读书者眼界宽。多年前,笔者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发言,其中有句话说得语重心长。他说:“有些搞研究的人,书读得太少,不善比较,或无法比较,所以最终的结论未免失误。”由此可见,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善于读书,就是要多积累,善于比较,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更切近事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者能够写出这部书,从源头上说,是她致力于读书的结果。书,许多人在读,但结果各异。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要求每位读书人都走同一条路,但至少像王丹这样用心读书且以得出此成果,还是应当鼓励的。

她既有精读又有泛览。对多种版本的《红楼梦》,都接触过,而且有自己的阅读积累;对《红楼梦》研究的书籍以及其他相关的著作,作者也涉猎不少。此外,关于同一时代的诗文,作者也有所接触,并且能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从她书中的旁征博引即可看得清楚。能写出本书这样的读书随笔,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思考,是断然不可想象的。

本书作者是一位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专业研究十分专注。她的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几年前就在网上广泛流传,点击率不断攀升。这也为她写这部书提供了有力支持。

祝贺青年作家王丹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功。我也真诚向青年朋友们推荐此书,它将带给你阅读的快意!

受人之托,盛情难却,写了上边一些文字,算是一个交待代吧。

是为序。

责任编辑 孙洪海

猜你喜欢

王丹情感世界兴华
两个“倍半”巧解题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战“疫”之士
摄影作品欣赏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最可爱的人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
别去问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