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车改革收官年:没有了座驾,也要公务出行

2016-02-22张玉玲

决策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公务

张玉玲

编者按:

随着“八项规定”的持续推进,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已成社会共识。

2014年7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这两个文件为徘徊20多年的公车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也标志着公车改革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文件要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并明确了全国车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央和国家机关应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地方党政机关则要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目前,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已全面完成,情况更为复杂的地方车改也已经收官。

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上对此反映强烈。此轮公车改革意在对此顽疾彻底开刀,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随着车改的进行,“不够用”“倒贴钱”这样的基层声音,自2014车改破冰以来一直不断。车改会不会搞成“一刀切”?补多少钱、留多少车?车改能否做到真正节支?取消公车是否会成“赖政”借口?车改后怎样有效保障公务出行……

这些都是车改过程中基层公务人员关注、担忧和疑惑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焦点。

年末岁初,梳理公车改革的发展脉络,解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其意义不仅是总结过去,也为让老百姓心怀释然地开启新年的一页……

车改司机:请求转岗好好陪家人

冬日的郑州,天空冷峻而高远。2015年12月18日下午5点15分,位于郑州市西太康路附近的某幼儿园按时开门,早已等待在门口的家长蜂拥而入,去接一天未见的孩子。“爸爸!老师,今天爸爸来接我了!”看到爸爸,5岁的王煜高兴得又蹦又跳。儿子的欢喜让王东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作为河南省某厅局的一名司机,王东升的工作重心是为领导开车,随叫随到,有时也出差,多是在省内,所以他很少有时间去接孩子。

随着全省公车改革工作的推进,王东升的单位也于2015年11月中旬进行了车改,根据“转一批、退一批、留一批”的安置方式,他请求转到后勤部门工作,“平时工作说走就走,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希望车改后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好好陪陪家人”。

公车改革,影响到的不仅是司勤人员,还有领导干部。

“以前领导干部开会,停车位时常会停满公车,如今不仅难见公车成排,还出现不少干部乘公交、骑车或步行上下班的好现象。”说起公车改革的变化,在郑州市委某机关单位司勤岗位工作多年的李军很是感慨。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并明确了全国车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央和国家机关应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地方党政机关则要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公车改革。

目前,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140个参改部门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地方车改也已经收官。

据知情人士透露,《河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5月15日正式上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6月29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批复同意河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根据河南省设定的公车改革时间表,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1至2年时间,完成非参公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那么,“河南省能否按照中央部署及时完成公车改革,此次车改的具体范围是什么?”近日,曾有网友在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官网上如此咨询。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称,河南“地方版”车改按照“国家版”进行调整。据介绍,此次车改的机构范围是,省级及以下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部参加改革。而对于非参公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另行研究制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涉及的人员范围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党政机关在编在岗的厅(市)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含行政编制工勤人员)全部参加改革。

此次车改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车改将坚决避免车改后公务交通支出不减反增、补贴标准过高以及既拿钱、又坐车的现象。”一位知情人士说。

河南省政协委员张景林对车改关注已久,在2010年河南“两会”上他就提交了《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公务车的浪费问题》提案,当年,他提了一个“取消公车,有事儿打‘的’”的建议,希望遏制公车浪费问题。

张景林对此次车改寄予厚望,他认为,“国家版”车改政策要在河南落地生根,“落地方案一定要制订得越详细越好”。除了按照国家政策制定补贴标准外,还要考虑到公务人员因公出行的各种情况。“像公务人员出差,该怎么报销,乘坐什么样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应该有详细规定。”张景林说。在他看来,只有地方出台更详细的实施细则,政策在执行时才不会走样。

另外,张景林还提到,对于此次车改中保留的一些特殊公务车辆,纪委、审计部门需要担起责任,做好监督,防止有人“领了补贴,公车照用”。

在公开车改方案的省份中,各地补贴标准到底是多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经过梳理发现,各地车改补贴标准均不尽相同,有分四档,有分七档,也有分八档的。

不过,按照中央的规定,地方公务交通補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

目前,与河南省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陕西省和湖北省均已公布了车改补贴标准。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河南省具体的补贴标准分为四档,金额也已经基本确定。由于处于中部地区,与周边陕西、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补贴标准与两省比较接近。

同时,河南省专门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河南省公车改革涉及车辆处置办法》,对于取消的公务车辆,按照规定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并由拍卖机构公开竞价出售,公开拍卖底价以鉴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为基准价,车辆实际成交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基准价,处置收入抵扣相关税费后,按照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车改中的疑问

窥一斑可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河南的公车改革,只是全国公车改革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全国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各地车改情况如何?有哪些新情况和问题?车改后怎样有效保障公务出行?

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称,截至2015年12月上旬,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车改方案得到批复。地方车改按先内地后边疆、先中心城市后县乡基层的顺序和节奏,分层级分步骤稳步推进。2015年年底近20个省份完成省级车改。

各地公车改革的推进程度不一。目前陕西、安徽、广东、云南、辽宁等省区市已经公布车改方案,其中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区已基本完成省级车改,陕西、广东更是已经深入乡镇一级。

据陕西省车改办介绍,省级机关车改从2014年年底就开始实施,目前省级机关层面已取消公车2048辆。2015年6月全省各地市公车全部完成封存,各地按照批复的方案开始执行。

车改不搞“一刀切”

之前有媒体称地方车改“尚未进入实施阶段”“进展过慢”。“只不过没到终点,并不是没有起跑。”中央车改办负责人指出,地方车改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同步进行,车改启动以来,各省都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车改领导小组,按中央统一要求,开展调研摸底和数据统计,起草车改实施方案,“各地都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每个人、每辆车都统计到了。”

该负责人介绍,考虑到我国中东西部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些地区交通不便,工作距离较远,公共交通和社会化车辆服务体系不健全,地方车改涉及的情况更为复杂,中央车改领导小组要求地方车改一方面坚持中央确定的原则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按先内地后边疆、先中心城市后县乡基层的顺序和节奏,分层级分步骤稳步推进。”该负责人说。

补钱留车问题

在已公布车改方案的省份中,各地补贴均在中央要求的范围之内,但补贴的分档及标准体现出地方差异。陕西等省将正厅至科员层层分档,共分七档,从1690元到550元不等,而贵州只分厅级、处级、科级、科员四级,从1950元到500元不等。

从已出台省份的改革方案看,厅局级车补标准全部“顶格”执行,处级车补只有少数省份低于上限要求,而科级及以下人员车补大多低于上限要求。

一位地方车改小组工作人员坦言,科级及以下公务员数量比较庞大,如果按国标上浮来操作,总支出会超标,达不到中央规定的节支率。

中央要求车改后只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根据已批复的方案统计,各地车改将取消公车77.58万辆。各地保留公车数量呈现“越往基层数量越多”的特点。

不过,一些部门对公车仍有依赖心理,想尽办法多保留公车。一些省份也针对这种倾向通过减少经费的方法加以限制。

车改能否做到真正节支

据了解,在已批复方案的29个省份,共有参改公务人员821.22万人;改革前公车总数170.26万辆,取消77.58万辆,压减45.57%;共需安置司勤人员弱.48万。平均节支率7.88%,其中省本级平均达11.07%,均高于7%的预期目标。

中央车改办负责人说,车改前,账面上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只是“冰山一角”,公车实际费用往往在各种专项经费中列支,车改节约的就是账面上看不见的“沉没成本”。另外,如果综合测算司勤人员养老、医疗、办公用房等费用支出,车改实际节支率会有较大提高。他认为,车改的节约是“制度性节约”,通过改革公务出行方式,从制度上确保公车真正用于公务,切实防止公车私用。“实现的是真正的节约、根本上的节约,且越到地方越明显”。

有专家建议,对车改后各地建立的统一车辆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监管要加强,对平台车辆的数量、用途要有严格的限定,防止一些地方把各部门公车集中在一起,“新瓶装旧酒”应付车改。

车改是否会成“懒政”借口

公车改革不能只算经济账。节约公务开支固然有必要,但也应关注改革后可能出现的“懒政”问题,关注党政机关运行的实际效能。公务出行长期享受实物保障,不少公职人员养成了“出门就要坐公车”“坐车必须门到门”的傲娇习惯。公车猛然间被取消,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没了公车就不出门”的懒政心理。

专家认为,车改初期时有这样的思想在所难免。但在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只要考核和监督跟上,公职人员是不会因百十元钱的车补而冒险去“懒政”的。

公车改革第一人叶青说,不少人担心没有了公车,到省委大院、省政府大院等安保级别高的地方开会不方便。其实把私家车停在黄线外,把工作证交给执勤武警就能进去,这么简单的事情在不少干部看来都是难事,车改重要的就是破除这样的惯性思维。公车改革,须从更精准处着手 杰文津

剑指“车轮上的腐败”的公车改革启动以来,备受关注。公务用车由于带给群众直观感受最强烈,因此群众的改革期待最大。不少地方、单位和部门稳步推进公车改革,取得不错的初步成效。但显然还有不少单位和部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当公车改革遭遇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差别性,无疑就需要更加精准细致的分类突破。

公车改革初期,那些与公务需求完全无关的“特权式”私用,是引起社会普遍不满的突出现象,一些网友用“随手拍”的形式记录下身边的公车私用,就是公众不满的集中表现。应该说,基于当时此种情况,从社会舆论到具体改革方案制定者,都形成了公车必须改革的高度共识。从改革的视角看,严抓作风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特权式”公车私用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推进公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取得改革共识的关键一招。如今,人们在一些高档消费场所、饭店、会所门口,已经很难觅到公车的踪影。

然而,要祛除“特权式”私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前者比如抓作风,比如严格管理,从根本上说动的只是一些人的不当利益。但治本,比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因为改的是“存量”,势必会动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也正是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不情愿”的原因所在,因为谁也不愿意曾经的“福利”被取消。

现实问题客观存在。比如,有些工作岗位需要经常下乡,缺乏公务用车的确给工作带来不便;有的单位核定车补后,一些职工出勤出差需要“倒贴钱”;还有一些地方“公务出行多而级别低的拿得少,公务出行少而级别高的反而多拿”。也有离退休老干部诉苦,曾夜间突发疾病,家中无车,而单位也慑于规定不敢派车送医,让老同志心寒。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各地的改革在进度上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甚至表示“不愿意成为领头羊,以免面临过多关注”。这其中既有公车的福利享受问题,也有实际公务需要和具体差异因素,这就需要精确发力、精准用力,才能让公车改革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设计制度时最大限度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层级的公平和公正,不宜“一刀切”。比如,陕西对改革标准进行精细划分,将取消公车后的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分为7档:廣东一些地方,则没有完全按照行政级别来确定,而是按照岗位性质划分,乡镇长作为“一线领导”,反而比“级别更高”的机关干部补贴要多,而一些副厅级干部已经习惯“骑自行车去开会”。与此同时,对那些潜伏在暗处的作风顽症,比如名为“公车服务平台”,实为领导“专车”的现象,也要给予更加精准的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要求,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在千头万绪的改革事业中,公车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牵连着方方面面。做到“精确”和“精准”,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猜你喜欢

公务用车公车公务
乌程汉简 公务简选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用车
妨害公务罪谨防滥用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妨害公务案件的侦查要领和证据收集要求
第二批公车拍卖总成交902万元
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存在问题分析及维修费用控制
我省公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