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古老记忆
2016-02-22毛本栋
文/毛本栋
春节习俗的古老记忆
文/毛本栋
春节将临,节日的欢乐气氛日益浓厚,街巷集市人头攒动,人声欢腾,腊味飘香。周身浸染在浓浓郁郁的年味中,心中萌生追索古人的春节习俗活动的欲念,忙里偷闲逛逛旧书店,希冀拥有意外发现。庆幸书缘眷顾,在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这本《荆楚岁时记译注》,乃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系《荆楚故书丛刊》之一种,宗懔原著,谭麟译注,朱祖延序,王力题签,一版一印七千册。淡绿封面上印着浅棕色古典图案,丛书名和书名自右往左竖排,均呈长条形;篆体丛书名为黑底白字,王力先生亲笔手书的书名为白底黑字。整张封面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洋溢着馥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更是我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荆楚”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本指楚族或楚国,后因楚国的境域约相当于古荆州,故沿用泛称长江中游一带。
宗懔(502—565),字元懔,又字怀正,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涅阳县),居江陵。南朝梁著名学者。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宗懔经长史刘之遴推举往见,一夜写就《龙山庙碑》,深得萧绎赞赏。历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临汝令、建成令、广晋令、荆州别驾、江陵令。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擢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食邑千户。承圣三年(554),元帝兵败,宗懔被俘,“周文帝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 (《北史》卷七十),居于长安。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已佚。遗著甚夥,辑为二十卷行世。其中最著名者为《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一书就是宗懔寄人篱下之时思念家乡,追忆故土而著,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书中,宗懔根据自己耳闻目睹和前人记载,记述了荆楚地区岁时风俗的概况,年节时的饮食、活动和颇有趣味的民间故事等,并考证了一些风俗习礼的缘由,反映了古代荆楚大地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其中采录的某些神话和传说,以及方物和民俗,多为他书所失载。全书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节令和时俗,总三十七条。在每个条目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六十八部,共计八十多处。全书以时间为序,从正月至十二月依月而记,每月中所含的节令分而述之。
今人谭麟钟情《荆楚岁时记》,为其详作译注,嘉惠读者。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谭麟参加《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开始接触《荆楚岁时记》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当时他承担制作《荆楚岁时记》选择式卡片的任务。在对一些字头的义项研究中,谭麟逐渐对《荆楚岁时记》爱不释手,遂决定将其进行整理和译注,使之晓畅易懂。译注时的底本为线装古本,全无句读,但有分条提行的书写款式,共计三十八条,也无分条目录。所以译注时,为了使每条内容完整,各条之间互相衔接,谭麟就参照《湖北先正遗书》本,将“是日(指五月初五日),竞渡,采杂药”和“是日,竞采杂药”两条合并为一条,形成《译注》本三十七条,每条均拟定八字标题。为醒目起见,谭麟又将三十七条标题编成目录列于书前。
荆楚大地传统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尤以春节为甚。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荆楚地区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岁暮,家家具肴蔌谒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古代荆楚人民过春节的欢乐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每到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爆竹,以吓退怪兽恶鬼。“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为祈求平安,人们在纸帖上画一只鸡,贴在门上,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以次驱逐邪恶。
《荆楚岁时记》还描绘了春节隆重而欢庆的场面:“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贺拜年。各家还为拜年的客人准备了糖、水果、糕点、瓜子等款待品。人们频频举杯,畅饮丰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尝,享受着节日的优待。
从初一到初五为止,新年的各种禁忌将解除。初五又称为“破五。”从初六开始,荆楚人民开始做家务干农活。从十三日到十七日为“灯节”,商店、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玩狮子、舞龙灯、采莲船、唱地方花鼓。十五日举行提灯祭,这一天无数的男男女女沿着河边走过。十五日既是灯节的中心日,又是元宵节。人们把它看作新年的最后一天,吃元宵,逛灯会,喜庆万物更新,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开头。这样,自“过小年”以来,近一个月的荆楚正月节令活动便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