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前后现代文篇目的编选及其城乡价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社1992年和2000年两套初中《语文》课本为例

2016-02-22张继红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科书城乡

◎张继红 熊 政 刘 瑛



新课标前后现代文篇目的编选及其城乡价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社1992年和2000年两套初中《语文》课本为例

◎张继红熊政刘瑛

麦克·扬认为,学校知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无疑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映照。教材作为显性课程知识的主要实物载体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必然成为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的镜子,甚至成为社会强势群体的代言者。事实上,课程知识与主流价值甚至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顾明远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说到,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能够增加对本国教育的理解,而比较教育的研究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贡献。但是,比较不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而是为了扬长避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学生的需求,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育和教材改革者面前的难题。

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兴起,传统农业国家逐渐出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分野,并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形态。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描写城市与乡村内容的编选及其比例,从某种程度上又是城乡文化价值的外在表现。教科书中的城乡价值取向,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时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教材的内容做出选择时持有的一种态度。基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城乡价值取向的角度,对新课标前后人教社出版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城乡价值取向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后果。

一、新旧教材编写原则及架构比较

1992年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编写依据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编写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两版教科书在指导思想、结构编排、单元架构三方面各有侧重,这是我们分析选文择取的城乡价值取向的依据。

第一,指导思想。旧教材强调语文教学和教材的思想教育、语文训练。新教材强调的则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强调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后者强调的是过程方法、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结构编排。旧教材注重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其编排结构上用螺旋式、分阶段的方法表现出一种逐步递进、互相承接的训练程序。而新教材的结构编排表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模块编选,侧重的是简化头绪,加强几个板块之间的整合。

第三,单元架构。旧教材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来要求“单元提示”,说明课文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交代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态度等。而新版教科书的“单元提示”,则以优美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走进文学的世界。从两版教科书的单元提示可以看出,二者均注重指示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学什么”的强调,这也是人教社教科书的传统特点。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中明确的指导思想、线性的整合式结构以及重指示性的单元架构,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为此后教材的编写和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其背后隐藏的、强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隐蔽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影响甚大,特别是现代文对现代人格塑造的意义更值得重视。

二、两套教材现代文篇目比例及其城乡价值取向对比

课文分析

表一:新课标前后六册课文总体分析

表二:(1)旧教材中对城乡篇目及比例

(2)新教材中城乡主题篇目及比例

由上表可见,新旧教材在现代文的编选中,有关城乡题材的数量、城乡生活方式、城乡人物类型选择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数量:差距很大。由表一可以看出,旧版教材中描写城乡生活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分别为7.7%和5.5%。究其原因,城乡社会的生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重点,而在这个教材中,有关“社会状况”、“战争生活”等方面的篇目则较多,且较为贴近国家观念和成人视角。比如《社戏》、《挖荠菜》则以新文学的方式反映了传统中国农村的迟滞与萧条,并从新旧农村的并列对峙中显现新政策的优越。在新版教材中,对城乡生活的描写比重都有所增加,城乡日常生活的改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这已成为当下知识界的共识,而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型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并接受了时代的检验。在这一转型背景下,教科书中现代文的篇目择取也多以城市为中心,体现出时代的需要。但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被迫接受这一“转型”,其代价是巨大的。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一些人造景观或城市文化,如行道树、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馆的描写,对他们来说,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甚至只能局限于课本插图;而城市学生,可以通过亲临现场和夏令营等外出旅游的方式与其“亲密地接触”。相比之下,有关农村特色的描写就显得比较黯淡。对农村的描写,有农村家庭生活(我的母亲、散步、蒲柳人家)、有农村传统习俗(社戏、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但这些传统习俗,在城市也比较常见。新教材中,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描写达到22篇,农村的描写也17篇,表面上城乡之间的差距不甚明显。但是选文中的城乡价值倾向是较为鲜明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当乡村的城镇化正在进行之时,乡村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乡村文化何以自信的时代课题在教材中并未能显现,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走向溃败的思想和文化根源。

内容:结合表一、二可以看出,新版教材中对城乡生活的描写都有所加重,这是一大改善。对农村的描写,新旧版教材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都是写农村的传统习俗(社戏、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家庭生活(我的母亲、散步、蒲柳人家),对于农村景色,新教材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化没有太多的涉及。在对城市的描写中,旧教材中的选文数量只占5.5%,7篇写的是城市琐碎的生活,3篇写的是城市建筑风景。而新版教材中,描写城市生活的选文数量明显增多,占12.8%。这主要体现在“人与自我”的课文有《心声》,“人与社会”的有《羚羊木雕》、《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吆喝》,“人与自然”的有《行道树》、《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等。这三大部分,分别描写了城市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我的叔叔于勒、羚羊木雕、威尼斯商人、背影、老王、香菱之死、吆喝、爸爸的花儿落了)、城市的科学文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邓稼先)等,以引导学生对城市的园林、工艺、建筑等有一种理性的认知,对人生世相百态中的城市生活予以理解。因此,相对而言,新版教材更适合于城市学生阅读。

人物: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人物一般都是社会精英和道德楷模,这些社会精英所接受和传递的多为城市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城市表情,正如有论者所说“在学校教育中极力推崇的理想人物如科学家、工程师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城

市背景”。新旧两套教材相比,对农村的描写,多是父母(孤独之旅、散步、我的母亲)、乡邻(信客)、伙伴(社戏),是一种静态的人物观照。对于城市的人物描写中,除了领袖和革命英雄以外,比较多的就是科学家(邓稼先),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商人(威尼斯商人)等。所以,新教材的人物描写更多指向一种开拓进取、追求个性的现代城市文化。

2、结果透析

综上分析,两套教材相比,旧版更具普适性,并没有鲜明的城乡冲突和城乡差距;新版有较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新教材中,对农村生活描写的是乡情淳朴,生活闲适,景色宜人,如《社戏》、《散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选文,没有写到劳作的辛苦和生活的艰难。但是,仔细揣摩,这样的乡村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是对喧嚣的城市生活的一种逃避,并不真实,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安排,会引起学生学习的不满,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对他们来说,书上所描绘的美好的农村生活(《散步》、《春酒》)却是陌生的。而对于城市生活的描写,比较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心理发展状况,比如《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行道树》,这些课文的描写,对城市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有关城市内容的选文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较多的都是积极描写,对现实生活中日益严重的住房、环境、交通问题一笔带过;对于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却视而不见。如此布局,有意无意的显示出一种信息:城市是先进的,现代的,而农村则是落后的,传统的;城市是主角,农村是配角。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很多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学校难以开展。这样的城市化倾向,毫无疑问就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南京大学教授张玉林认为,“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表现为两方面:教育机会的多少、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而这种不平等的延续和扩大,在损害农村学生利益的同时,还加重了中国的城乡关系更加不平衡的现状。照目前的发展来看,无法具体的描述这种影响,但可以想象:在以后的十年中,一个由只受过中学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农村社会,和一个由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城市社会之间,肯定会出现最大的断裂。它将使城市对农村的强权加强,同时,也会加重农村对城市的依附”。

三、小结

通过对新课标前后两套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编选的城乡价值取向对比来看,新版教材在语文知识的编排上力争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将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同时也编选了适当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学作品,删除了许多远离现代生活或者缺少文化内涵的文章,当属教材编选观念的进步。但是,新版教科书中更多的是以城市为中心,贴近的是城市学生的生活,却与农村中小学的实际生活状况相差甚远,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温立三写道:“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城市化倾向,对农村地区关注不够,农村新课改步履维艰”。聂鸿飞也说“初中语文课程和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以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都有很重要的调整,但是我们却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

通过对两套教材的比较研究,新教材中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单一价值取向和“城市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和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的《语文》教科书,没有为乡村精神的建构与重构提供有益的思想和文化资源,而它们的缺乏必将导致城市对农村的强权和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另一方面,新版教科书中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忽视甚至远离了农村的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孩子的学习状况,缺乏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近距离观照。总之,适合当下中国城乡社会转型实情的语文教材尚未出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文学教育的城乡价值取向与建构研究》,编号:GS[2013]GHBZ09;天水师范学院项目: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例研究)

参考文献:

[1][6]常丽晓.初中语文教科书城乡倾向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3).

[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白玉波.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继红.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J].当代文坛,2015,(1).

[5]戴金花.新课改前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

[7]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8]张玉林.流动与瓦解:中国农村的演变及其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温立三.用好新教材,稳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使用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几点意见,[EBIOL]http://wuxizazhi.cnki.net/ Magazine/TECH200604.html,2014.

[10]聂鸿飞.探索中的忧思——写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回访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张继红熊政刘瑛甘肃天水师范学院741001)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科书城乡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城乡涌动创业潮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