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寄语

2016-02-22本刊编辑部

古代文明 2016年1期
关键词:海商法拜占庭士人



本期寄语

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三篇文章。张弢的《溯源与辟新——略论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学科建设》认为,通过探究古典学译名回溯学科源头、强调学习古典语言和阅读古经文献从而构建健全的古典学专业培养体系、着重梳理西方古典学学术史,这三种动向体现了21世纪以来中国西方古典学学科的新发展。杨熹与郭丹彤合作的《<都灵税收纸草>译注》提供了该纸草文书的一个新的译注本,该文书主要反映了埃及第二十王朝末期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时期底比斯南部若干城市谷物征收、运送及向劳作者分发谷物的情况。李渊的《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对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的异族意识进行比较,认为古希腊人在重视自身与蛮族文化差异的同时也重视血缘与政治因素,先秦华夏人则主要重视文化差异,其次考虑血缘及政治因素。

“拜占庭与欧洲中世纪”栏刊出的赵法欣《<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在肯定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史学通史》学术价值前提下,对该书第三卷关于拜占庭史学部分的一些史实和表述提出了商榷意见。王小波的《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考察了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过程,认为阿拉伯人在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同时积极学习拜占庭文化,吸收、改造拜占庭《罗得海商法》,结合伊斯兰教教义精神与社会情况,逐步制定了伊斯兰特色的海商法。

“中国先秦史”栏中,谢乃和的《从非王卜辞看殷商时期的家臣制》根据殷墟出土的并非以王为占卜主体的卜辞提出,家臣制在商代已经形成而非迟至西周、春秋时期才产生,并与王臣、外服诸侯之臣等共同组成了商代早期王权体制下的等级臣僚体系。王灿的《论先秦时期的“预参与历史”意识》认为,先秦时人在世时就把自己将来在历史记忆中的地位作为考量现实行为的重要尺度,突出表现在“作故”意识、“后嗣”观念和“入史”思想三个方面,这种预先参与历史的意识与西方历史意识有很大差别。

“帝制中国”栏中,余永红的《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及其内在含义》认为,发现于西汉水上游地区的秦国早期众多虎造型青铜器展现出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出秦人崇虎的习俗,并体现着早期秦人族群意识的诸多特点。于洪涛的《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一文,对里耶出土的题为“司空厌弗令田当坐”的简牍文书进行解读,认为其内容是对迁陵县丞司空厌没有依规组织徒隶开垦土地进行处罚,并反映了秦代国家仍然掌握大量国有土地并进行经营,以及秦律的一些内容和秦国徒隶管理制度的一些情况。孙伟祥与高福顺合作的《辽朝奉陵邑初探》指出,辽朝的五个奉陵邑是在吸收中原陵寝制度基础上设置的,邑内有宫殿、寺庙、官署,设有奉陵官与州县官,直接向皇家机构负责,从一个侧面体现契丹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及辽朝“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赵现海的《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认为,明初政治风格粗鄙与其崛起于经济落后的淮河流域有关,朱元璋将“小农政治意识”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结合,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强力压制江浙士人;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政府体系中地位上升,皇帝则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平衡。刘正刚的《明代广东仕宦形塑庄氏烈女形象研究》考察明代广东仕宦通过舆情鼓噪为村妇庄氏成功争取朝廷旌表并引起更多士人参与书写庄氏故事的史事,认为旌表烈女是明王朝在乡村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地方官绅向朝廷表达教化成效的一种方式。

“东亚历史文化”栏刊出了刘波的《朝鲜王朝初期的中枢机构改制》一文。文章认为,朝鲜王朝初年因袭高丽朝旧制而运行的都评议使司中枢体制带有明显贵族政治色彩,王权则相对微弱;定宗至太宗时期发生三次中枢改制,仿照明朝模式,削弱功臣势力,通过“六曹直启”体制强化了王权。

文明史强调人类历史上各个文明之间的关联、互动,并注重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本刊原设有“比较文明”栏目,今后将加强该栏目建设,欢迎学者来稿。

本刊编辑部

【古代地中海文明】

猜你喜欢

海商法拜占庭士人
交通部公布2022年立法计划海商法和港口法的修订在列
制定和修改《海商法》就是为保护发货人的权益
中国海商法协会2018年大事记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拜占庭之光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拜占庭音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