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彩教学的趣味训练
2016-02-22徐海
徐海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巧用艺术通感,教儿童从不同角度认识表现客体,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艺术通感的存在,架起了色彩与音乐、色彩与文学等艺术之间的桥梁;艺术通感的运用,不仅起到唤起儿童情绪情感、激发创作热情、引发联想、想象、促进色彩表现的主观性、多样性的作用,而且艺术通感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各种潜能、推动各种心理能力的平衡与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在色彩教学中经过一些实践、探索。利用各种不同感官的“通感”,从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几方面来引导、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结合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色彩活动中。就如何把对各种艺术的感受转化为色彩造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用鼻子画画》
兴趣和好奇常紧密联系着,好奇心常是引起兴趣的先导。儿童的好奇心重,所以这一课首先从课题上就引吸了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想象力4-5岁之间最发达,以后就向现实的、具体的方向认识世界了。因此,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抓住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期,不仅可以促使艺术通感的产生,而且艺术通感的运用,可以使儿童的联想更丰富,想象力更发达,因为联想与想象在艺术通感的产生和运用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么用鼻子画画?经过种种猜测,好奇心引起了探索的兴趣,激发创造性活动热情,引发创造思维活动,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教师拿出几个不透明(增强神秘感)的小瓶子,可以编上号,也可以设计上不同的花纹。告诉大家这里面分别关着“花仙子”和“小精灵”,不过我们看不见它们,只能闻到它们的味道。如果谁能够把闻到的味道用色彩工具表现出来,谁就有机会看见它们呢!让想闻哪个瓶里味道的同学就站在那个瓶子前面,用鼻子闻瓶里的味道。当然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因为他们分别会闻到香味、臭味和一些刺鼻的味道。因为不同的气味会给大家不同的情感联想,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很容易分辩出给他们闻到的气味是好闻的还是刺鼻的,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对刺激性气味会表现得更直接、更丰富。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个万花筒,让先画完的同学去寻找里面的“花仙子”和“小精灵”。一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甚至有的同学画完后和同学交流时,还真在画面上闻一闻,想闻出些味道来。这样既没有形又没有色的内容,更容易发展学生的主观感受力和想象力、创造力。
2、《这是什么?》
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用心感受,表现出自己头脑中的情感意象的作品,因此它不受任何约束,只是依靠视觉通过感受去表现。走出画外学习绘画,这是创造精神的发展所必须。著名作家傅雷在指导儿子傅聪学习钢琴时说:“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我觉得你 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假定你每月都郊游一次,上美术馆一次,恐怕你不仅精神更愉快、更平衡,便是你的音乐表达也会更丰富、更有生命力、更有新面目出现”。学习绘画,不也是如此吗?我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中,尝试运用艺术通感,以色彩表现为对象,开展创意教学,有效地调动了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在上课前准备一个不透明盒子,分格放入一些表面光滑和粗糙的物品,如:玻璃制品、沙纸等。上课后,让学生用手进行触摸一种物体的质感,因为看不见,所以要求进行触摸时要仔细体会物体的表面的感触。根据自己触摸的情况,学生会不由自主联想到身边一些有类似感觉的物品,然后加入感知的处理,就会比较主观的用色彩来表现触摸的情况。在学生们画出自己触摸后的感觉,教师再把用来触摸的东西进行展示,“拔开云雾见天日”,大家议论纷纷,原来我摸到的东西是这样的!这时适时的进行德育教育,问道:“如果我们每天都用手来接触东西,通过摸来了解它们的情况,这样方便吗?准确吗?而盲人们整天就是这样来了解世界,你会怎么想呢?”……这节课不仅可以表现出每人的色彩感觉,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让学生从触觉联系色彩,体验赋色的快乐,还使学生受到尊重盲人、理解盲人的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听出来的画面》
英国研究员科林.罗斯,曾著《快速学习》,并创编了数个外语速成课程,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大脑的不同部位能够以综合方式共同协作。“如果说你听一首歌,左脑会处理歌词,右脑会处理旋律……你没有必要花很大力气去做,你会很快学会,是因为左脑和右脑都动员了起来--边缘系统中大脑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 音画是音乐家对自然对象直接或间接的近似模仿,是音乐艺术创作中正当的、辅助性手段,这种类型的音乐,给孩子的感受是从听觉上的幻想转到视觉上的幻想,又引起情感变化。有许多标题音乐如《野蜂飞舞》、《大海》、《昆虫》、《儿童乐园》、《蝴蝶》、《蚱猛游行》等是儿童用色彩模仿表现的好对象。那么儿童是怎样“看”到音画并用色彩去模仿呢?我们说,既然是画,就是能够感受的画面,如有规律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象小溪的流水,反复出现的细碎的节奏象飞舞的雪花或小雨滴,弦乐和大鼓的颤音似风声呼呼,飘浮在高音区的音符,象云、象天空、象银灰色,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幼儿感知的,音乐有时对一些栩栩如生的、有声有色的动态形象进行模仿,那就更是闻其声如见其形了。这一课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耳朵是人们重要的听觉器官,除了可以听见各种声音以外,它还可听出画面来,不信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135 135 135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来听一听15351 26462 37573……原来是听音阶呀!对--但你们注意到不同的音阶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吗?刚才听的音阶都是有规则的,如果我们再听16225 3 12472 5 4426174……和刚才我们听到的感觉一样吗?连这样的画面你都听出来了,真不简单!下面再让我们来听一听这是一幅什么画面……”。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也不是新鲜事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听到有节奏的音、嘈杂的音,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官。不一样的节奏、音质、音量就会联想出不同感觉,再用色彩将各自感觉表现出来。上课时我们还可以在听音时,让学生跟着一起哼,这样他们摇头摆脑,又哼又画,本身就象是一个活泼的音符,使学生通过听觉对色彩又有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快来尝尝我的画》
根据味觉进行教学设计的内容还不多见。美术本身已具有了许多追求不完的品质,综合了音乐,文学等形式的美术教学新形式,使它成为更完善的东西,这也是美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在运用通感的色彩画创作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脑综合运用、互相联系,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变化,也活跃着脑细胞,对提高创造性有益、对开发全脑功能有益。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味觉也会使学生对色彩有全新的认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准备一些味道各不相同的食品,有辣的、有甜的、还有苦的等等,让学生自由品尝其中一种。尝到甜味的同学兴高采烈,尝到苦味的表情更丰富,我趁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感受,并用色彩把它们表现出来。结果大家提笔就画,表现的非常生动。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实践,了解到这样的方法对“触觉学习者”(源自--希腊语,意为“顺延运动”)有很大帮助,当他们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最好。
把艺术通感运用到儿童色彩画教学的思路来源于创造教育的启示,创造教育的综合原理、移植、分离原理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必须综合培养才能奏效,单打一的训练思维和技能都难以成功。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类型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创造观念,如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文学的主题等,各种创造教育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通过多种感官的引导,学生用更加丰富的感受来面对色彩、表现色彩。在实践过程中我观察到有些对画画不是很有信心的同学也很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各层次,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够意识到--鲜艳的色彩、规整的色样比较合适表现好的情感,如:好听的音乐、好闻的气味、光滑物体的表面等;较暗的色彩、色块边缘不规则起伏很大,则能体现不好的情感。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 安徽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