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2016-02-21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

水土保持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喀什市城乡转型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2

(1.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研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近20年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哈尚辰1, 阿里木江·卡斯木1,2

(1.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研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 对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新疆喀什市近20a来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研究,评价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 [方法] 构建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两个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量化喀什市1995—2015年乡村转型发展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得出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的因子。 [结果] 喀什市乡村转型度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速率较慢,年际变化率为0.55%/a,城乡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微弱下降态势,年际变化率为-0.06%/a,近20a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经历了低速—协调、中速—较协调、中速—不协调、高速—不协调、中速—协调5个阶段,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增率为0.31%/a,影响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因子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乡村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劳动率及乡村污染物处理率。 [结论] 农业人口比重在数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786,农业人口比重在质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559,乡村人均GDP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87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比重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641,喀什市的乡村转型发展与人口转型、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一致性较高,属于良性的转型发展。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TOPSIS; 喀什市

农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稳定民生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大发展,“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个立体的乡村地域发展问题,成为了城市化发展协调性评价的重要方面[1-2]。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大,工业化、城市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占用了乡村耕地、林地,吸引了大批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在城市发展方面带来交通、住房、就业等压力,也在人口迁移源地出现了乡村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耕地抛荒现象、留守儿童问题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出现了“城市贫困、农村衰败”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削弱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在“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乡村进行生产转型。目前,乡村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研究重点[3-4]。乡村转型发展是实现农村传统产业、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过去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转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统一。它是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及相互作用的产物,涉及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方面的转变[5]。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研究重点,各专家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6-10],这些研究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不仅为中国其他乡村的转型提供了范例,也丰富了乡村转型研究的内容,对推动乡村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研究区大多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对西北地区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选取新疆喀什市这一典型的西北干旱区城市,对其近20 a来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研究,一方面评价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为当地的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与沿海地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以充实相关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喀什市(39°15′—39°35′N,75°56′—76°04′E)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角、塔里木盆地的西缘,地处喀什噶尔水系形成的洪—冲积平原上,其东部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西三面高山环绕,中部为半封闭的三角形盆地[11],独特的区位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主要载体和国际战略通道,喀什市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贸合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喀什市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并于2010年被中央批准设立为特区,目前喀什市一共有6乡2镇4个街道办,是新疆南疆地区的第一大城,研究该区域的乡村转型发展可以从侧面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市民与农民间的协调关系,攸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统计年鉴数据 来源于1995—2015年各期喀什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以喀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补充,用于量化计算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

2.1.2 遥感影像数据 来源于1995年11月9日,2000年10月29日,2005年10月11日,2010年11月10日,2015年10月31日喀什市Landsat TM/ETM+数据,用于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选取秋季影像,是由于干旱区城市秋季地表反射率强,尤其利于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从而结合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的影响。

2.1.3 基本图件数据 喀什市矢量图和1∶85 000的喀什市行政区地图。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分类 (1) 预处理。对5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图像增强、消噪处理和研究区裁剪,其中2005,2010年ETM+遥感影像需要进行消噪处理,主要利用Pancroma噪声处理软件来进行,研究区裁剪比照1∶85 000喀什市行政区地图,以矩形方框为形状裁剪,保证裁剪区域内包含喀什市行政区的所有要素; (2) 分类。采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12],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基于地物波谱分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建筑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三者合成后,通过目视解译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设用地、水体、绿地、未利用地共4类。

2.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乡村转型发展的评价侧重于表达一段时间内乡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变化,其主要的评价维度包括: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其中,乡村发展度是基于乡村地域视角来衡量转型前后各要素的发展变化;乡村转型度是基于乡村变城市这一过程的衡量方式,体现了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由粗放无序向高效有序的转变程度;城乡协调度则涉及城市和乡村两种混合地域发展水平的比较。喀什市自21世纪初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市区存在乡村、城镇2种景观格局的混合,因此本文针对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这二者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综合评定。

(1) 乡村转型度。龙花楼等[5]认为乡村转型发展的本质在于区域系统内部产业、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因此,对乡村转型度的评价应从这些因素的变化出发,以变化速率为计算方法,整体分析当地内部结构变化的综合效应,反映乡村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速率和方向。基于这一思路,得到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鉴于喀什市所在西北地区受政策影响幅度较大,特增加指标政府投资动向(a7),以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确定各指标性质的原则如下:非农业人口比重越大,乡村向城市转型的程度越大,a1为正向指标;第一产业产值、农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农业发展程度越高,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趋向越小,a2,a3为负向指标;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粮食作物种植比重越大,说明农村家庭富足程度越小,乡村向城市转型的摩擦力增大,a4,a5为负向指标;复种指数越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耕地利用程度越大,农产品剩余产量越大,乡村向城市转型的动力越大,a6为正向指标;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投资越大,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动机越小,a7为负向指标。

表1 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

(2) 城乡协调度。区域城、乡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合理有序推进乡村转型的基础,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尤为重要。城乡协调度可以从本质上揭示区域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有效配置程度,以及乡村转型发展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劣可以检验乡村转型发展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城乡统筹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恶性的乡村转型不仅会加剧乡村用地、资源的被剥夺,也会导致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关乎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相对于乡村转型度是依据发展速率来评价,城乡协调度可以反映出乡村转型发展的质量优劣。参照田美荣、高吉喜等[13]的评价体系,以综合反映城乡间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程度为目标,构建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鉴于乡村的各项指标数值均落后于城镇,因此以乡村相比于城镇的发展水平作为计算方法,计算后数值所在区间为0~1,从而确定各指标性质为:乡村与城镇在人均GDP、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污染物处理率方面的比值越大(越接近于1),乡村发展越快接近于城镇水平,二者的协调度越高,因此b1,b2,b4,b5,b6,b7为正向指标;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恩格尔系数之比越大,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越大,二者协调度越低,b3为负向指标。

表2 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2.2.3 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的量化方法

(1) 年际变化特征的量化。利用TOPSIS法对喀什市1995—2015年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进行量化计算。TOPSIS法又名理想解法,它的计算原理是通过计算各评价目标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获取各目标与理想解的贴近度,以此作为评价目标优劣的依据,相对贴近度(Di)越大,表明第i年越接近最优水平。本研究以喀什市各时期的乡村转型发展程度为评价对象,通过计算得出各年份与最优水平的差距,反映乡村转型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

(2) 耦合度特征的量化。将人口、经济等年际配套统计数据与乡村发展转型的年际变化量化数据进行耦合度的计算,有助于评价其一致性,计算方法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概念及其系数模型,创建各要素与评价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式中:Cn——耦合度,数值介于0~1之间; ui——第i年的乡村转型发展的量化值(以贴近度Di表示); ei——第i年的某一要素的标准化结果值(i=1,2,…,m);本研究度量的是各要素与乡村转型发展两个对象构成的耦合度模型,故n=2。

3 结果与分析

3.1 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特征

基于乡村转型度和城乡协调度2个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计算1995—2015年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得到2个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结果(表3)及各时期相对贴近度。

表3 各指标权重值的量化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 (1) 乡村转型度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表现在喀什乡村转型发展的方向上为乡村内部社会经济结构整体向城镇的正向转变,但速率较慢,年际变化率仅为0.55%/a,其中,1995年的转型发展速率最低,2012年最高,而后呈下降态势,乡村转型度在2015年保持在中等水平。 (2) 城乡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微弱下降态势,年际变化率为-0.06%/a,城乡协调度在1995年最高,2005年达到最低,之后10a开始增加,说明21世纪初的喀什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自2010年以来有了显著改善,但在整体上仍处于微弱的不协调状态。 (3) 乡村转型度反映了乡村转型发展的变化速率,城乡协调度反映了乡村转型发展的质量,从二者的数值关系来看:乡村转型发展在经历了低速—协调、中速—较协调、中速—不协调、高速—不协调后,二者最终均保持在中等水平,达到了中速—协调的状态。 (4) 根据熵值法计算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的权重分别为0.607和0.393,得到各时期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反映出1995—2015年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波动上升过程,增率为0.31%/a。

图1 喀什市1995—2015年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变化

3.2 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通过将各时期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与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4),可以进一步量化得出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的因子包括:乡村的人口结构(农业人口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人均GDP)、农民生活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生产水平(第一产业劳动率)以及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污染物处理率)。由表4可以看出, (1) 农业人口比重。相关系数为负,表现为负向驱动。农业人口比重越大,待转型的人口数越多,乡村向城市转型所受的压力越大,乡村转型发展水平越低。 (2) 乡村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劳动率。相关系数为正,表现为正向驱动。第一产业劳动率高,则产值高,对应农民收入高,表现为乡村发展水平高,使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和转型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支持,且在心理上的趋向越强。 (3) 乡村污染物处理率。相关系数为正,表现为正向驱动。乡村污染物处理水平高,反映基础设施配备条件较齐全,乡村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利于加大乡村向城市转型的动力。

3.3 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一致性分析

3.3.1 人口转型 (1) 人口数量。以喀什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转型在数量上的强度越弱,在1995—2015年,喀什市农业人口比重逐渐减小,年变化率为-2.45%/a,说明人口转型在数量上的强度渐强,通过耦合模型计算,农业人口比重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786,人口转型在数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一致性较高。 (2) 人口质量。以喀什市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转型在质量上的强度越强,在1995—2015年,喀什市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大,年变化率为1.41%/a,说明人口转型在质量上的强度增强,通过耦合模型计算,农业人口比重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559,人口转型在质量上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一致性较高。

表4 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因子

3.3.2 经济转型 区域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为人均GDP,人均GDP高意味着人均收入水平高,这样的区域一般为城市核心区,它对周边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区域尤其是农村的吸引力较大,会对乡村转型发展形成拉力;反之,农村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形成推力,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在劳动力性质上由农民变为民工或市民。经济转型可以从推(拉)力来衡量:用农村人均GDP(城市人均GDP)与城乡平均GDP的差值分别表示推(拉)力,差值越大说明推(拉)力越大,对农业人口迁移的驱动作用越强。喀什市农村人均GDP与城乡平均GDP的差值在1995—2006年维持在较大值,在2007—2015年逐年减小,说明经济推(拉)力在21世纪初对喀什乡村转型的驱动作用较强,而后差距逐渐减小反映了随着乡村转型发展给乡村居民带来的实惠,通过耦合模型计算,农村人均GDP与城乡平均GDP的差值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877,经济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一致性高。

3.3.3 土地利用方式转型 结合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喀什市土地利用的分类结果,获得5个时期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5.78,32.88,42.41,51.33和66.48km2,建设用地面积在近20a内增加幅度大,增率为2.035km2/a。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在1995—2015年共有9.1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3.89km2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2.43km2林地转为建设用地;0.88km2水体转为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顺序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体,即喀什市城市扩展主要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结果。以喀什市各期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与建设用地增量面积的比重来衡量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值越大则转型强度越强,在1995—2015年这5个时期中,喀什市这一数值逐年增加,说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强度逐渐增强。通过耦合模型计算,这一指标与乡村转型发展度的耦合度达0.641,土地利用方式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一致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1995—2015年喀什市的人口转型、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相一致,喀什市的乡村转型发展涵盖了这些部分,呈良性的转型发展。

4 讨论与结论

(1) 乡村转型度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但速率较慢,1995年的转型发展速率最低,2012年最高,而后呈下降态势,乡村转型度在2015年保持在中等水平;城乡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微弱下降态势,城乡协调度在1995年最高,2005年达到最低,之后10a开始增加,说明21世纪初的喀什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自2010年以来有了显著改善,但在整体上仍处于微弱的不协调状态;从2个子系统的数值关系来看,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在经历了低速—协调、中速—较协调、中速—不协调、高速—不协调后,二者最终均保持在中等水平,达到了中速—协调的状态。

(2) 根据熵值法计算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的权重分别为0.607和0.393,得到各时期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反映出1995—2015年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波动上升过程,增率为0.31%/a。通过将各时期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与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4),可以进一步量化得出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程度的因子包括:乡村的人口结构(农业人口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人均GDP)、农民生活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生产水平(第一产业劳动率)以及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污染物处理率)。

(3) 通过耦合关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喀什市的乡村转型发展与人口转型、经济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相协调,属于良性的转型发展。

一般而言,乡村转型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化轨迹相似,喀什市自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和2010年前后的“特区”战略以来,城市化水平逐年上升,但其乡村转型发展速度自2010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据统计资料显示,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乡村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使转型速度降低,但是规避了农民被动变为市民、耕地强行占用为建设用地的消极转型方式,提高了乡村发展的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协调了城乡发展水平,对维护多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有重大意义。十三五规划提出“协调”发展理念,要求缩小城乡差距,减弱城乡二元结构,这就要求乡村转型发展在速度上要统筹兼顾,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在质量上综合各方,形成在农村居民人口数量、文化水平上,在基础设施供给和生产活动上的多方面转型。

[1] 李培祥,李诚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J].地理科学,2003,23(4):408-413.

[2] 刘燕鹏,陈刚,李立贤.我国20a战略机遇期的“三农”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6):860-863.

[3]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4] 文琦.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

[5] 龙花楼,李婷婷,邹健.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2080-2085.

[6] 李小建.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黄贤金,彭补拙,张建新,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16-18.

[8] 孔祥斌,张凤荣,李玉兰,等.区域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2):59-64.

[9]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1] 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喀什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1):109-115.

[12] 阿里木江·卡斯木,唐兵.基于RS&GIS的新疆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13,35(4):1056-1064.

[13] 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2009,9(4):62-66.

Evaluation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Kashgar City During Last 20 Years

HA Shangchen1, Alimujiang·Kasimu1,2

(1.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4,China; 2.CenterofSilkRoadEconomicBeltUrbanizationResearch,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4,China)

[Objective] Taking Kashgar City, a typical oasis city in Xinjiang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 where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20 years and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it were discussed. [Methods] Two evaluation system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gree and the urban-rural accordance. TOPSIS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change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1995—2015 in Kashgar Cit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ere elicit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degree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whole was in a rising trend, but the rate is slow. The annual change rate was 0.55%. The urban-rural accordance degree in the whole scheduling was in a weak downward trend, the annual change rate was -0.06%.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Kashgar City during 1995—2015 had experienced 5 stages, they were low speed-coordinated, intermediate speed-more coordinated, intermediate speed-more-uncoordinated, high speed-uncoordinated and intermediate speed-coordinate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evel had a slight rise and a large fluctuation, the annual increasing rate was 0.31%.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d: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rural GDP per capita, the net income of farmers per capita, the first industry labor rate and the rural pollutant treatment rate. [Conclusion]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oportions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were 0.786 and 0.559, respectively;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oportion change of rural GDP per capita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was 0.877,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proportion change of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area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was 0.641. These implied that rural transformation of Kashgar City was in a positive development way and had high consistency with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and use change; TOPSIS; Kashgar City

2016-04-11

2016-0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塔里木盆地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模拟研究”(41361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新疆段城镇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41661037)

哈尚辰(1991—),女(汉族),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E-mail:547605493@qq.com。

阿里木江·卡斯木(1976—),男(维吾尔族),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遥感方面的研究。Email:alimkasim@xjnu.edu.cn。

A

1000-288X(2016)06-0282-06

F301.24

文献参数: 哈尚辰, 阿里木江·卡斯木. 近20年来喀什市乡村转型发展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282-287.DOI: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7

猜你喜欢

喀什市城乡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喀什市积雪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喀什市相对优势产业选择研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喀什市汉族双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转型
城乡涌动创业潮
走进丝路明珠喀什市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