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构建“应用型”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的实践
2016-02-21武健琨杨国龙李云秋
杜 涓,武健琨,杨国龙,李云秋
楚雄师范学院构建“应用型”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的实践
杜 涓,武健琨,杨国龙,李云秋
本文从楚雄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培养体系入手,结合课题组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根据“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理念及目标,提出了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及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和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和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应用型;音乐素养;主体性;实践性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同样也无法避免由于国家、政府对硬件投入的不足、教师科研平台的滞后带来的教研水平的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或是由于“声誉”和“地域”的因素,重点高校和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的高校将高质量的生源囊括殆尽[1]的尴尬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就必然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办学及发展。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长期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该专业学生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近年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及学校课外活动所需的音乐特长与技能,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构建“应用型”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的背景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特长鲜明,具有小学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育师资”。在通用性中更注重具体学科教育的教学特长的培养训练,这是增加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具体展现,艺术素养中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便是“特长鲜明”的一项培养要求。
(一)存在问题
我校对该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的培养主要注重教育教学中的音乐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弹奏基础》、《声乐演唱基础》、《合唱指挥》、《音乐鉴赏》六门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课题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所掌握的音乐素养在小学教学、管理及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走访,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们在职后能够主动将学校所学的音乐素养运用于教学、管理及活动中的教师寥寥无几;第二,一些理论知识及技能在职后教学、管理及活动中无“用武之地”;第三,学生想运用一些音乐元素进行教学、管理或活动的开展,但是由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薄弱,出现了“想到做不到,力所不及”的现象;或是虽然能够进行一定的操作,效果却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形成这样的现象,究其根本便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办学,导致“学”与“用”的脱节。故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述的局面。从而导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前音乐特长与技能运用方面的培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第一,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仍显薄弱;第二,教学中专业音乐知识综合运用、实践能力较差,音乐教学、活动缺乏感染力;第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二)成因分析
通过课题组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述“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其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缺乏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特点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融入地方及民族元素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接受的学习及训练不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由于课时量较少,无法开设足够多的诸如《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等音乐理论课程,造成该专业学生音乐理论基础较弱,在小学教学及活动中无法将音乐领域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游刃有余”的迁移、渗透及综合运用;第三,对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缺乏有效的实践、思考、充实、提升,从而缺乏知识技能掌握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存在这些不足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而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在人才培养中强化了专业教育的学术性,却弱化了专业教育的职业性。[2]导致该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音乐类艺术表现的理论及技能,却缺乏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它应该以适应职业要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针对性、模块化,在保留本科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应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且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直觉经验,使学生能较好地处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并且,应用型本科的知识基础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文化层次,理论课程体系虽然强调应用性,但是应达到一定的理论广度与深度,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且有足够的理论支撑。[1]因此,“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应具有的音乐素养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音乐、舞蹈技能的训练,具备识谱歌唱、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等基本能力;
第二,在基本技能素质形成的基础上,应具有能够结合云南民族地区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歌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加工、创编或是推陈出新的创作能力;
第三,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评价及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开展小学相关音乐类及运用音乐元素开展小学班、队等活动,并能够对活动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构建“应用型”小学教师音乐素养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位。[3]故此,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的培养,应在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按照“职业为本”的要求,构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的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职业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从根本上去思考和调整。要以职业为本位,实行按照专门职业的要求培养“专门职业人”的教育,即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根据舍恩的“湿软低地”(a swampy low land)理论,处于该地带的那些“复杂性、模糊性、独特性、不稳定性和价值冲突性”的问题,书本知识、技术手段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只能凭借实践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行动中的知识”。故此,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应该参照欧美诸国树立以职业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从“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职业为本位”的模式[4],形成培养“专门职业人”的专业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样也应该转变传统观念,用培养“专门职业人”的专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及训练的开展。
(二)以主体性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课程内容及目标
笔者认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应该从人才市场需求出发,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的要求,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以系统、高深知识为着眼点和目标归一”的教学内容设计,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与集成,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应用型”小学教育师资音乐素养的培养,应从学生职后进行小学学科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以“建构主义主体性教学观”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设计,注重实践应用,强调在“做”中“学”,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必修课阶段)的课程设计
从表1可以看出,该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必修课阶段的课程设计,在调整前由于各个学期的课程名称不明确,造成以下问题不可避免:第一,各个学期教学内容不能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也不明确;第二,各个学期课程及教学、训练之间的逻辑关系未能够得到显现,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要求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无法在教学、训练中落实;第三,由于课程名称的不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对教学及训练的内容、时间等进行调整,导致不同班级之间由于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同,学生的音乐技能也就有不同的侧重,而综合技能就出现了短板与不足。
调整之后,课程名称得到了明确,有意识地明确了各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且有意识地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元素合理融入教学、训练内容,不仅使得上述问题得到逐一解决,而且突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旨来构建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且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类艺术表现形式的评价素养,使学生具有独立进行音乐学习、研究及音乐类活动设计、组织的评价与甄选能力。这样的课程重组,摆脱了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以系统、高深知识为着眼点和目标归一”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以“职业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素养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目标的必然之路。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标志。音乐作品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及表现才能将其“面貌”呈现给受众。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显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及表现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建构主义互动式教学观”指导教学方法的设计,以“认知和实践、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5]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及训练,方能使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解决及表现的综合操作能力。
在具体音乐课程的教学、训练活动中,应贯彻以“互动”为中心的要求,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师生双向沟通和互动的状态,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例如在键盘弹奏中涉及到连音及非连音奏法,教师可以从这两种演奏方法的定义上引导学生探索连音与非连音演奏的效果。随后,把同学们分为两个组,首先请第一组的同学在键盘上弹奏出他们所理解的非连音奏法的实际音响效果,然后请第二组的同学对比所听到的非连音效果后,演奏出他们所理解的连音奏法的实际音响效果。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判别两种奏法的不同触键要求及在乐谱上的不同符号标记;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介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中的连音符音乐与非连音符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及实践。通过认知和实践、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设计,可以轻松、有趣地实现知识及技能目标的掌握。
(四)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发展学生实践性、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性要求,一件音乐作品,若是不将其通过演唱(或演奏)的形式形成声响,刺激听众的听觉,那么它是不会被世人所认识的,它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因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课后的技能训练。应该积极构建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诸如“期末考核小型汇报”、“器乐大赛”、“合唱比赛”、“校园风采大赛”、“专业汇报演出”、“迎新、毕业晚会”、“学生社区文艺比赛”等等的活动以及通过“合唱团”、“器乐社”、“舞蹈队”等学生社团及教育见习、实习等多维度,建立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技能训练中获取的知识及技能充分地进行操作实践。这样,促使学生在实践的得失中主动地去总结、调整。以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专业教育难以形成专业实践所需的素质与能力的局面。且学生通过不断的磨练,在达到提升其音乐艺术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合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音乐课程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如其考核方式就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以考试分数作为学习本课程的唯一评价标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来说,这门课程更多地是技能操作的掌握,应将理论知识渗透融合于技能操作的学习之中。故此,该专业音乐课程的考核评价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相提并论。应从主体性实践教学理念的要求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出发,设计其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表现为:一是将学生参加各级演出比赛获得的不同奖项对应不同分值记录于平时成绩;二是将技能训练作品完成的质量与数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成绩记录于平时成绩;三是将学生参加艺术创作、表演的作品或撰写的论文获奖对应的分值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将这三方面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折算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之中。教师以多种考核方式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由理论化向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转变,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职前音乐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遵循“职业为本”的要求,构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的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与集成。注重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融入地方及民族元素的教学、训练模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内容及目标、教学方法、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及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适合该专业学生成才的音乐教学模式,助推高素质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
[1]张天勇.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郑晓梅.美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8).
[3]付兴锋,张常年,尹天光,肖秀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4]刘琦,徐晓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5]吴从兵.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下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讲坛,2012,(35).
(责任编辑 朱和双)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Practice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in Cultivating Musicianship for “Application-orientate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U Juan, WU Jiankun, YANG Guolong & LI Yunqiu
(SchoolofEduc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Departing from the pre-teaching musicianship cultivation system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NU), the paper presents a survey of the authors on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of the frontier areas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followed by thei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ir underlying reasons of musicianship cultivation. The paper then proceeds to apply the idea and objectives of bringing up application-ready gradua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lication” and “competence” as the core of normal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The paper, while keeping teaching practice in consideration, also presents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and practice regarding pre-teaching musicianship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eaching ideas,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multi-layer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and reform evalu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orientation; musicianship; subjectivity; practicality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 - 10 - 08作者简介:杜 涓(1977―),女,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
G633.951
A
1671 - 7406(2016)11 - 0097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