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与重构
——普适教育在一所薄弱初中的实践
2016-02-21陈树洪
■陈树洪
◎治校方略◎
自省与重构
——普适教育在一所薄弱初中的实践
■陈树洪
2016年中考期间,在济南市槐荫区的学校、学生和家长中盛传着一个令他们始料不及的“号外”新闻:多年来在他们印象中不可能出尖子生的薄弱学校——济南三十七中却出人意料地出了一位顺利通过推荐生考核、进入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该生成为该校历史上的第一个推荐生。许多人盛赞三十七中“鸟枪换炮”、“旧貌换新颜”,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偶然现象。
本人作为三十七中近年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亲历者,深深地感到一个推荐生的背后是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是“众浪齐涌、激起浪尖”的结果,其中的“画龙点睛”之举是我们富有创意地提出并有效地实施了普适教育。
一、自省与追问:生成普适教育新理念
回顾几年前的学校,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默空气。生源较差,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秩序不稳定,办学水平较低,社会信誉较差。这些问题导致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信心不足、精神不振。许多人把办学水平不高归因于生源差,把教学质量不高归因于学生基础差,把教学秩序不稳定归因于学生自由散漫、难以管理。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办学活力不足,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观和教学方式出现了偏差。
本人作为一校之长,苦苦思索用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凝神聚力,带领学校走出困境?经过反复权衡,最终作出了实施普适教育的战略选择。
打开中国教育史,从古代孔子办学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近代梁漱溟、陶行知的平民教育,都蕴含着普适教育的神韵。
何为普适教育?我的理解是: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确定合适的育人目标、教学目标,设置合适的课程,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谓之普适教育。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教育。
普适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育人目标的普适性,即育人目标适合本校实际,彰显个性和特色。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基础教育的共性目标。基于我校82.2%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校情,我们提出培养阳光自信、健康生活、厚德善良、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是教学目标的普适性,即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现有基础和认知能力。国家课程标准是上位的教学目标,基于我们的实际学情,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降低教学难度,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三是学校课程的普适性,即设置适合学生的课程,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我们实施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个性化课表。
四是教学方式的普适性,即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支持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五是选择有利于同伴互动、共生共长的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让合作学习、同伴互助成为师生生活的习惯,让团队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二、自省与实践:逐步明晰普适教育架构与途径
(一)对国家规定的育人目标进行校本化解读
目标共有定向、立标、引领作用。目标是否具有普适性关系到实施普适教育的成败。为确保普适性目标的准确性,我们认为应当把握好“三度”:一是“法度”,即制定学校普适性育人目标必须基于国家法定的育人目标及权威诠释,保持目标的权威性;二是“广度”,即最大限度地适合于学生,确保目标的大众性;三是“梯度”,即根据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下调梯度,确保目标落到实处。
比如,我们把握“三度”,制定学校德育目标。首先对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领域、18个要点,从中选择“国家认同”、“责任担当”、“健康生活”作为我校德育目标,并适当下调梯度。具体表述如下:
1.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任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责任担当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动精神,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及行动。
3.健康生活
重点是: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
(二)对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解读
解读原则仍然是“三度”原则。比如语文学科。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实际,将普适性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然后按单元进行目标细化,并就内容选择、作业设计、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普适性解读为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保证了基本的教学公平。
(三)构建普适性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现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和运作系统。对薄弱学校而言,难承其重。犹如60公斤举重选手硬要举起70公斤选手的重量,不但举不起来,还有可能伤害身体。我校本着课程建设的普适性原则,进行了重构的多种尝试。一是“瘦身”,即按照课程目标进行学科整合,把国家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地方课程的内容繁杂、校本课程臃肿等问题解决掉。二是拓展有度,即按照达标要求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无度拓展,为拓展而拓展,无疑于为课程“注水”,势必加重学生负担。三是打造精品课程,力求为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四)实施普适性教学
所谓普适性教学,简言之,就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一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能力确定教学起点,确保大多数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二是立足“双基”实施教学,确保质量“底线”;三是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本着上述要求,我们尝试“3532”教学模式。所谓“3532”,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三大步骤、五个环节、三个问题清单和两个反思。
三大步骤是指自主导学、合作探究、差异拓展;
五个环节是指课前热身、自主导学、精练展示、精讲点拨、课堂检测;
三个问题清单分别是指自主导学前的问题清单、自主学习后的问题清单和本节课结束前的问题清单;
两个反思就是指课堂结束之后教师“教”的反思与学生“学”的反思。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大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
(五)推行普适化学习的组织形式
普适化学习的组织形式,就课堂而言,首推小组合作学习。就薄弱学校而言,必须打破两大“瓶颈”:一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为此,我们采取全员培训、个别指导、“以案说法”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座次排列上由原来的整齐划一的朝前坐,改为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居住地、成绩等因素划分小组,每个组6人,形成围坐的方式,坚持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二是教师必须为小组合作学习留足空间,坚决纠正挤占学生空间的行为。为此,我们对课堂时空进行了“15+25+5”划分,即:教师精讲控制在15分钟左右,25分钟用于学生合作学习,最后5分钟用于课堂检测。
三、自省与调控: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惠及全体与鼓励冒尖的关系
薄弱学校并非全部薄弱,一切皆落后于优质学校。“百叶小舟行大船”、“万绿丛中一点红”现象,并不鲜见。针对“万绿花丛”遍施甘露,旨在惠及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点点红”进行特殊“栽培”,意在张扬个性、鼓励冒尖。振兴中华,不仅需要普适人才,更需要创新拔尖人才。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推荐生闻一知二、举一反三,随班学习大有余力;教师对他充分“放飞”,允许他在课堂上自学,单独为他设计作业,加强个别辅导。他乐于助人,又有学习优势,教师推荐他做“小先生”,既帮助了同伴,又提高了自己。他的脱颖而出,是与我校实施鼓励冒尖教学策略分不开的。
(二)正确处理客观存在与主观努力的关系
客观与主观是矛盾的统一体,客观是真实存在,主观是精神力量,主观可以改变客观。拿我校来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普遍较差的生源、陈旧落后的教学设施、较差的周边环境,都是客观存在,是无法改变的。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条件制约。我校自2014年启动整体改革以来,开展了一次次“头脑风暴”、一轮轮教学改革。管理的理念改变了,教学观改变了,教学方式改变了,精神面貌改变了。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以“柳暗花明”;老路子走不通,可以另辟蹊径。弹指一挥间,人还是那些人,却像变了一群人;天还是那片天,却像变了一片天。消极悲观情绪随风而去,一股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悄然而至。
(三)正确处理硬性约束与柔性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校作为办学实体,要想良性运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运转。同时,学校作为最富有“温度”的一方热土,必须进行有“温度”的柔性管理。只有使制度有“温度”,才能暖人心、顺人意,凝聚生命活力,全身心投入改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用行政手段推动课改,保证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顺利推广。
教师层面上,学校先后出台了《37中关于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求》、《37中课改教学规范要求》、《37中教学反思要求》,在转变教师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树立三十七中形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生层面上,学校制定了《37中学生学习行为规范》、《37中学生展示规范》、《37中学生合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规范展示的能力。
同时,我们认真研究了两个评价——《教师评价方案》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图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搞改革,单靠制度的硬性约束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跟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引领,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投入改革。
比如,为了转变教师观念,把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采取各种措施,引领改革,呼吁课改;学校先后派遣教师前去长清五中,远赴青岛四十四中,三赴杜郎口中学,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分校,观摩学习,智取真经;多次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课程报告、理论指导,开阔视野;学校干部和一线教师每周必须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彼此监督;每位老师过关达标,展示课改、诠释课改;全体干部包年级、包班级、包学科、包学生,指导课改,完善课改。
可以说课改初期是最痛苦、最煎熬、最费心的时期。所有老师们的思想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痛苦折磨、徘徊不前,到勇敢面对、逐渐适应、欣然接受的转变过程。部分教师被逼迫得几乎崩溃,领导班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工作,不厌其烦地说明课改的重要性。每听一节课后,往往花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座谈。通过沟通交流,老师们慢慢地掌握了课改的基本操作步骤,初步感受到了课改的甜头。
(四)正确处理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求稳怕乱是许多管理者的矛盾心态和工作状态。为了求稳,往往少变革或只搞修修补补的变革。为了求稳,本来可以走三步而只走一步。不少学校愈求稳愈不得稳定,矛盾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矛盾爆发,局面不可收拾。依我看来,所谓稳定,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结构状态。当一所学校严重滞后于改革大潮的时候,必须敢于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敢于打破旧常态,建立新常态。改革前的三十七中,表面看来“风轻云淡,水波不兴”,实际上“暗流涌动”,潜伏危机。我们的课改是一次破冰之旅,经过一路泥泞,终于踏出一片新天地,收获的是新秩序、新常态,迎来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普适教育:开创办学新局面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显著增强
纵观两年来的课改,在新的学习方式下,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了以往学生接受式学习、单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有效教学。
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充分发挥着合作学习的优势,形成了你追我赶、你帮我助的良好局面。学生的个人修养、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质疑反思的能力都明显增强。
小组绑定式评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评价形式,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交流和学习中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担当,增强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成为收获者的同时也成为奉献者。49级3班学生李月茹说:“小组合作这种模式,让我们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在互助中完善自我,在合作中发展自我。我们喜欢这样的课堂。”
课程研发和选课走班,调动了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唤醒与发现了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备课组群策群力制定导学案,研发整合课程,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引领和团队合作的作用,实现了备课的优化,做到了资源共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一言堂”的局面,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自主还给了学生。教师的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2016年11月8日,在济南市初中物理教材培训研讨会上,席秀丽老师代表我校提供展示课一节;同日,在全国首届合作学习研讨会上,邢爱光老师提供《水资源》展示课一节。这两节课均获得一致好评。
(三)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精细化管理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两年来,槐荫区教育局两次现场会议先后在我校召开;2015年,我校被评为济南市文明单位,获得槐荫区“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称号。省内外兄弟学校纷纷前来参观考察。三年来,我们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考察团的上百次参观和指导。
五、自省与展望:普适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当然,我们在推进普适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有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有学生评价机制的问题,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现有需要的问题,有选课走班学生管理的问题,有不同学科和课型的差异的问题……但是,存在困惑与不足是最正常的。正如泰戈尔所言:“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外面了。”我知道,这些困惑与不足,和我们迈出的坚实脚步相比,可能已显得微不足道;我坚信,这些困惑和问题,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和解答。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十七中课程教学改革新的生长点在哪里?如何拓展普适教育的新领域?如何让三十七中的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让弱势群体的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着。
遥望今后的改革之路,或许我们仍像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步履蹒跚,或许我们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许我们仍要付出艰辛的代价,但是我们决不会为路途的艰险而却步,决不会为使命的重大而畏惧,决不会为流失的汗水而惋惜,更不会为暂时的挫折而泄气。严谨是我们的个性,勤奋是我们的精神,踏实是我们的作风,执着是我们的品格。
我们坚信,只要意志坚定,没有攀登不上的险峰;
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没有心到不了的地方;
我们坚信,只要永不言弃,一切皆有可能。
毕竟,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济南市第三十七中学,山东济南 250022)
(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