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火从郁论治思路浅析

2016-02-21朱星瑜赵婷王耀东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新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郁证火热瘀血

朱星瑜,赵婷,王耀东,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感悟杂谈◆

上火从郁论治思路浅析

朱星瑜,赵婷,王耀东,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上火;郁;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上火是一种民间的俗称,常引起各类火热症状,表现为眼睛红肿、口舌生疮、口角糜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上火的概念来自于传统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而现代医学则无相应病名[1]。从中医理论解释,则可将其归作热证范畴,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上火常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治疗大法。笔者认为,上火引起的诸多症状表现中常兼夹有郁证,故对上火的论治不能只局限于清热泻火,还应充分考虑“郁”的存在。

1 何谓上火

火可分为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之火。生理状态之火是构成机体与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曰炎上,即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并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邪”是外侵及内生的致病因素的统称,非经脉所固有而能致病者均为邪[2]。生理状态之火不足或太过,均可发展为病理状态。火为热之极,火过盛而致病者,此为火邪[3],此即为引起上火的重要因素。

风寒暑湿燥等外淫之邪可入里化火,脏腑失调、情志不疏亦可内郁化火,上火者常见有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易煎熬阴液、迫津外泄,则出现舌燥咽干、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即《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汗大泄”,又因气随津耗,且“壮火食气”,临床上还可见少气、体倦、乏力等气虚症状。火性升腾燔灼,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又或劫耗津血,热极生风而致经脉失养,则出现皮肤斑疹、目睛上视、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吐血衄血等症,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曰:“诸热暓瘛,皆属于火”。上火亦可发病急、传变快,易入于营血,躁扰心神,又或蒸腾焚炎,易热灼心包而扰乱心神,引起神志失常,则出现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阻碍气血的运行,气血壅聚不散,火热内蕴,腐蚀血肉,则见痈肿疮疡等症,即《灵枢·痈疽》所曰:“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此为上火表现。

2 郁为何意

“郁”首见于《内经》,载有五气之郁的论述,并指出情志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学正传》则首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畅洪昇等[4]总结古之郁名有3种含义:一为天地之间闭塞不通的状态;二为人体内精气不畅的病理状态;三为情志抑郁。笔者据中医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点,合并以上一、二两义为“气机郁滞”,拟将以上三义归纳为气机郁滞和情志抑郁两类。两类因素既各成病因而致病,同时又互相关联,彼此影响。

3 郁致上火

3.1气机郁滞,湿聚血瘀《丹溪心法·六郁》曰:“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同时指出以气郁为先。气病及血,常致血瘀,气郁不达,津液停聚,亦可酿痰。对于上火发热病证,法当以汗、吐、下、清等法对症治疗,然疗效不显著或愈后易复发等,则应该重视病证中郁证及痰、湿、瘀等病理因素的存在。

气能行津,气帅血行,若气机郁滞则津血运行不畅,进而则易形成痰湿、瘀血等相关病理产物。《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生成之后需要气机的输布以运行,气机郁滞则津行不利,久易生湿聚痰。《证治汇补·湿症》曰:“湿症之发,必挟寒挟热”,气郁生湿,痰湿挟热,则可出现湿热诸症表现。如《伤寒论》236条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此即在清热泻火中重视湿这一病理因素的存在,以茵陈蒿汤于清热中并重利湿,使火热之邪同湿从小便而去,逐水而祛湿,湿去而热孤。此外,大结胸证以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逐水泻热亦有相同的思路。故湿的存在容易引起火热烦躁等诸症,而湿又常因气机郁滞而起,故应理气,即《证治汇补·湿症》所曰:“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赖气机之推动而循行于脉中,内濡脏腑器官,外养皮肉筋骨。《灵枢·痈疽》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久必生瘀。瘀血的存在亦易引起火热表现,如《伤寒论》124条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即在泻火除烦中重视瘀这一病理因素的存在,其人因火热而狂躁,以抵当汤治疗蓄血重证,泻火中更强调行气活血以祛瘀。

《血证论》曰:“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升”,湿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皆可因气机郁滞引起,而此类病理产物进一步又可加重气机郁滞。几者相互叠加,相互加重,纷繁复杂,何以治也?李中梓曰:“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治。”故上火的诸多症状,由气机郁滞所致者,当以郁者达之、发之之法治疗,使气机条畅,行津行血,病证可得解除。

3.2情志抑郁,脏腑失调情志抑郁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重视。对于情志抑郁,《景岳全书·郁证》将其分作怒郁、忧郁及思郁3种,《类证治裁·郁症论治》则将其分为怒郁、思郁、忧郁、恐郁和悲郁等。郁证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5],《医贯·郁病论》亦指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肝木乘土,脾运失司,又加重了气机郁滞。

情志抑郁会引起痰、湿、火、食郁等证候单独或相兼发生,并常累及肝、脾、心等诸多脏腑,病程日久伤正,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情志抑郁首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每易引起肝火、肝阳、肝风之变。肝郁不疏,郁而化火,则可形成肝火;肝火久之耗劫肝阴,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肝阳升动无制,内动则化肝风。然此三者之间,又常以肝气郁结为先导。忧思、郁虑等情志因素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思则气结,过思伤脾,此外,肝失疏泄,木郁而土不达,以上病因均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司虽不会直接引起上火,而因脾为后天之本,气不行津、水湿内停则生湿郁,聚湿成痰、痰气互结则生痰郁,水谷不消、食积不化则生食郁,故脾病则更易感受或形成诸多疾患。情志抑郁日久暗耗心营,或久病伤正,气血阴阳失调,复遇情志因素刺激,则更损心阴心气,营血耗伤而心神失养。是故情志抑郁,则脏腑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上火表现。

上文已述某些上火症状由瘀血所致或与瘀血相关,而瘀血亦与某些情志郁证紧密关联,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曰:“暓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亦曰:“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瘀血的存在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引起情志抑郁不畅,情志不疏又加重气机郁滞,久病则脏气弱,更易致病。《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即有曰:“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4 从郁论治

临床上上火症状常复杂繁琐,伴随多种病理产物,病程或长或久,易发久愈或发而难愈。临证虽多证相兼、多症相杂,看似难以辨证,甚则会令医者无从下手,然细察分析,上火诸症均常有郁证征象。纠其病因病机多为气机郁滞所致,故当以行气开郁为治疗大法,兼施他法,即《证治汇补·郁证》所曰:“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上火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病,可轻可重,却均给患者造成不适感,久病难愈亦或反复发作,必会引起患者情志不疏。是故可以行气解郁之法,从郁论治上火,即《医方论》所曰:“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化火”等观点,孔祥勇等[6]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本质上为火郁论,即阳气怫壅闭郁。故投用寒凉药物的同时并用宣畅气机的药物,此乃寒凉派用药之精髓。范永升等[7]认为火热除具升散之性外,亦可内甚而致郁结,即《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所曰:“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故治疗上应采取行气以解热郁。朱丹溪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学术观点,认为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均能引起阳气郁结而化火,即《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治疗上除投用行气活血药物,亦提倡通过经络穴位进行调节,因经络乃气血运行的通道,亦是疏通气机、从郁论治之表现。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并依据这一原则制定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药。对于劳倦伤脾,饮食损胃,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者,代表方以补脾胃泻阴火之升阳汤主之。此外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亦是从调畅气机、行气除郁论治上火的应用。

“郁”是引起上火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火的各种症状中也常见有郁证的存在和表现,故临床上治疗上火应该充分重视与考虑这一因素。从郁论治,即通过疏通气机、调畅情志来治疗上火,为上火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谢志军,王伟杰.上火病因病机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26-228.

[2]烟建华,张俐敏.《黄帝内经》“邪”概念内涵的学术解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8):507.

[3]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10.

[4]畅洪昇,段晓华,梁吉春,等.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653-661.

[5]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63.

[6]孔祥勇.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15-1016.

[7]范永升,徐荣斋.刘完素火热论的探讨[J].河南中医,1981(5):1-3.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28

B

0256-7415(2016)07-0264-03

10.13457/j.cnki.jncm.2016.07.113

2015-12-2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4CB543000)

朱星瑜(1991-),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

猜你喜欢

郁证火热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郁证辨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