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16-02-21穆文超李权芳史文君侯洁诚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西部中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译中医药词汇

穆文超,李权芳,史文君,梁 静,侯洁诚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穆文超,李权芳,史文君,梁静,侯洁诚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分析比较目前中药名翻译常用的各种方法,从音译的多重优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弘扬等方面探讨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并通过国内外对中药名音译的接受度的统计分析论述这一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中药名;音译;必要性;可行性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日益扩大,中医药走出国门,不仅能为我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医药走出去,翻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很好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克服这一“拦路虎”,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第一步。

目前,中药名的翻译有拉丁语名、英语名、汉语拼音音译,还有拉丁语、英语、拼音三者同时使用。笔者认为,中药名称作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专用名词,应以汉语拼音音译作为翻译的首要方法。本文拟从音译的历史和现状、音译与其他翻译方法相比较的诸多优势以及中医药文化保护等方面分析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

1 音译的历史和现状

音译(t ransl iteration),是一种以源语(source language)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源语词语的发音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音译常用于人名、物名、地名和国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

在我国,音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春秋谷梁传》中记载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这一记载事物名称的方法常被认为是专有名词翻译的指导原则[1]。到唐代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五不翻”理论,即以下5种情况可掩而不翻,采用音译:1)秘密故,如陀罗尼(真言、咒语);2)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言、名称、吉祥、尊贵);3)此无故,如阎浮(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4)顺古故,如阿褥菩提(正偏知);5)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2]。玄奘没有简单地以“能仁”代替“释迦牟尼”,也没有以“智慧”粗暴地代替“般若”,而采用音译,为后人对佛经的体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当代,音译词汇更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个个方面。现代人吃的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麦当劳(McDonald′s),喝的咖啡(cof fee)、白兰地(brandy),穿的夹克(jacket)、T恤(T-shir t),浏览因特网(internet)和博客(blog),这些词汇进入中国后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并很快被接受和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西渐,大量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汇也被译介到国外,而音译也成为翻译这些词汇的首选方法。比如Tofu(豆腐)、 Jiaozi(饺子)、Kungfu(功夫)、Yin and Yang(阴阳)、Fengshui(风水)、Qigong(气功)、Taichi(太极)、Erhu(二胡)、Mahjong(麻将)、Weiqi(围棋)等早已成为西方人耳熟能详的词汇。

2 音译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音译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呢?是因为源语中的某些词汇或概念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存在词汇空缺(lexical gap)现象,必须“兜圈子”,用若干译入语词汇甚至一大段文字才能表达,而即使这样也难免意义损失。如阴阳、太极、风水等特色中华传统概念,要使用英语向西方人解释清楚,几乎每一个词都需要一大堆文字,仅用几个单词很难表述准确。

而音译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出路。音译把源语的特定词汇的发音转换成译入语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拼读形式,将源语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语境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译入语中,构建起相应的概念,并建构相应的文化语境,达到意义和文化的传达。音译既满足了翻译的简洁性原则,又可避免因直译和意译造成的文化损伤或文化误读[3]。

比如,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道”曾在不同时期被译为“way”“highway”“reason”“nature”“existence”等,然而这些词汇无一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道”的真正内涵。最终,其音译形式“Tao”脱颖而出,得到广泛认可,由此衍生出的“Taoism”“Taoist”也被普遍接受。这是因为“Tao”不仅简洁,而且通过陌生化的汉语语音向目标语读者提示了源语文化框架的迥异性,从而引导对该文化框架之概念系统的整体体验[4],避免了直译或意译所导致的以偏概全的现象。

3 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

3.1中药名音译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中药名称作为专有名词,其翻译应该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不应寻求标新立异。音译既保留了汉语的发音,弥补了西方文化的缺失词汇,又传播了具有浓厚华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乃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之一。3.2中药名音译保证了译文的简洁性作为专有名词,中药译名如果太长,其交际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此,中药名称的翻译必须强调简洁性。简洁易记的译名能省去医生、患者和研究人员诸多麻烦。如“麻杏石甘汤”若直译为Decoction of Herba Ephedrae,Semen Armeniacae Amarum,Radix Glycyrrhizae and Gypsum Fibrosum,不仅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而且拗口又冗长,远不如音译形式“MaXing ShiGan Decoction”简洁,而将“胶艾汤”译成“Decoction of Col la Cor l ii Asini and Fol ium Ar temisae”则不如“Jiao Ai Decoction”简洁易记。

3.3音译保证了译名的回译性药名翻译的回译性非常重要,良好的回译性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与原文的对应性。例如“青龙汤”若被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则不具有回译性,而成了泛泛而指的“发汗汤”,无法和原名对应。没有回译性的译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迷失方向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音译的回译性则显而易见。

3.4音译避免了概念内涵的损伤和误读,有利于中医药特有内涵的保留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有着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医药学许多特色概念如阴阳、气、天人合一、君臣佐使等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准确传达其内涵的,音译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正如李照国教授所指出的:“要使中医学特有概念在英语译语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路”[5]。中药不只是依据动植物学的分类而命名的,其命名、配伍到使用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音译是避免这些内涵受损或被误读的良方。

4 音译中药名的现实可行性

西方语言文字大都属于拼音文字,其读音的重要性远大于形式的重要性。我们接触大多事物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名称在母语中的发音,所以很多国外中医爱好者即使不认识汉字,也并不一定了解某些中药的成分,却通常能说出这些药物的汉语名称。这说明了拼音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笔者在对西安和成都两地医学院校的161名留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有78.9%的留学生认可中药药品名使用拼音进行翻译。蒋建勇等[6]学者在对海外233份中成药药名翻译样本进行分析发现87.6%的中成药药名的翻译都使用了拼音音译。但是,我国大陆的中成药药名翻译样本中使用音译的比率反而稍低,笔者认为这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不自信。尽管如此,即使是在包含了大陆部分的样本数据之后,在305份样本中,音译比例依然高达82.5%,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中药名音译的现实可行性。

但是,音译中药名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信息传递性较差,初始阶段西方普通民众可能不易接受等。因此,音译可作为中药名翻译的首要方法,但不宜作为唯一的方法,在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还不深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拼音加注英语译文的方法进行适当过渡。如“泻白散”可译为“Xiebai San(Lung-Heat Expel l ing Powder)”,这样既较好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保证了简洁性和回译性,也容易使完全不懂汉语的人士理解[7-8]。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主权意识,自觉保护中医药文化的完整和独立[9-10]。中药名音译具有简洁性和回译性,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能够避免文化误读、保持中医内涵的完整性,而且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应该而且能够作为中药名翻译的首要方法。当然,在目前阶段,在必要的场合辅以适当英语译文作为过渡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随着中医药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中药名音译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1] 刘祥清.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2):38-41.

[2] 李照国,李相敏.言不过其辞,动不过其则——谈谈中医英语翻译中的音译问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712-714.

[3] 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1):39-41.

[4] 杨文滢.“名可名,非常名”——中国文化词音译的认知理据[J].当代外语研究,2011(11):39-42.

[5] 牛喘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谈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问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74-476

[6] 蒋建勇,丁一芸,朱明力,等.中药方剂名翻译策略趋势的实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993-995.

[7] 罗磊.中药商品名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名称的翻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225-226.

[8] 刘和林.中译外与文化多样性构建[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2):45-47.

[9] 任荣政,朱玉琴,许琪,等.从玄奘“五不翻”理论解读中医汉英音译[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6-18.

[10]曲倩倩,田杨,穆文超,等.中华文化走出去:从生态翻译视角看中医对外交流[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678-679.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ransliteration of TCM D rug Nam es

MUWenchao,LIQuanfang,SHIWenjun,LIANG Jing,HOU Jiecheng
English Depart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China

Transliteration isan importantmethod in TCM translation.The necessity of transliteration in comparison w ith othermethodswere explored from the advantages,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of TCM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variousmethods currently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drug names,and its feasibility was stated from statisticalanalysisof the readers'acceptability athome and abroad.

TCM drug name;transliter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R282

A

1004-6852(2016)07-0143-03

2015-09-01

陕西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3K002,2014J16)。

穆文超(1978—),男,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5-08-07

杨文艳(1986—),女,护师。研究方向:肛肠疾病的护理。

猜你喜欢

音译中医药词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