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
——从“生态理性”剖析中医英译
2016-02-21王兆男欣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王兆男,姚 欣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
——从“生态理性”剖析中医英译
王兆男,姚 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以及提倡多样/统一”这五大“生态理性”出发,对中医英译的过程进行剖析。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中医翻译
21世纪前10年,由中国学者首先研究提出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可谓是后起之秀,蓬勃发展。这一“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1]在国际翻译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译界学者倡导生态翻译学观念,在于中国有着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古代生态智慧。这是一种以“天人之合”“道法自然”“中行无咎”“以人为本”为特点的生态智慧[2]。中医文化的根本观念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形成思想不谋而合。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中医英译进行研究分析,是从新的角度对中医翻译进行思考,同时也可推进生态翻译学在不同领域的发展。
1 生态翻译学与生态理性特征
生态翻译学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倚重翻译“生态”、取向文本“生命”、关注译者“生存”,是一项利用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整合性研究[3]。什么是生态理性特征?胡庚申教授将生态理性归纳为: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以及提倡多样/统一。这五大生态理性是建构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的宏观指导理论,使生态翻译学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4]。本文将尝试从这五大生态理性探讨中医翻译过程中体现的及应当遵循的翻译规则。
2 从生态理性视角看中医英译
从生态学视角,特别是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解读和综观翻译学研究,可以发现,不论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翻译生态系统,也不论系统大小或层次高低,其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非常显著。宏观的生态理性特征可为翻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启示、理念和方法[5]。
2.1 注重“整体/关联” 所谓注重“整体/关联”,就是遵循生态理性,研究翻译生态体系时,不能只孤立地局限于某子生态系统(如翻译本体生态系统)或某一相关利益者(如翻译活动资助者)。从生态理性视角分析,需要关照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和整体性。在中医英译翻译生态系统中,各子生态系统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双向关联互动和重叠交叉现象[6]。李照国教授曾在《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一书中提过中医翻译研究的意义何在,共提出了10点意义,尝试将这10点与中医翻译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归类至4个子系统中:
2.1.1 社会生态系统 中医翻译研究是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需要。
2.1.2 市场生态系统 中医翻译研究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需要;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
2.1.3 教育生态系统 中医翻译研究是培养外向型中医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丰富中医传统教学内容的需要;是促进海外中医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建立中医翻译学的需要。
2.1.4 管理生态系统 中医翻译研究是完整、准确地对外介绍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是挖掘整理中医典籍的需要;是中医翻译标准化的需要。这些子系统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对中医这一特殊学科进行翻译,要将中医文化的千年底蕴考虑在内,中医的海外传播需求也不可忽视,更应思索翻译的内容是否适合中医翻译人才的培养,并且能否让外国人读懂并理解其内在的真正涵义。例如,李照国教授先前极力倡导的词素翻译法,创造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中医术语,如用acu-这一前缀和-phobi a后缀合成的acuphobi a,“恐针”,这个词看起来符合英语词汇合成习惯,并且也方便学生进行背诵学习,但是并未被接收与使用,究其原因可能是未能使英语母语使用者真正理解与接收“恐针”背后的真正涵义。这也许就是未将各子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考虑在内。后来,李照国教授书中对这种词素翻译法进行了反思。
2.2 讲求动态/平衡 所谓讲求动态/平衡,就是遵循生态理性,研究翻译生态体系时,通过关注翻译活动主客体之间、翻译活动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翻译生态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4]。翻译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依赖于系统内部的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的能力[3]。就是内部的动态调节促进整体的平衡,正如译者自身的调节促进中医翻译发展的整体平衡。
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不仅是医学科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医的大部分用语在西方各国语言中都没有对应语[6]。这些困难是在对中医生态翻译系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的,越来越多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医翻译生态系统不再平衡,出现各种波动,低潮期、萎靡期,如何通过动态调整才能再次促进平衡呢?译者的自身调整举足轻重,如何调整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单方面学好中医,或只精通英语并不能适应中医翻译的需要。李照国教授经过多年翻译经验,对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者基本素养提出几点看法:1)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2)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具有开放的整体视野[6]。译者应围绕这几点,不断调节自己,充实自己,以自身“动态”达到中医翻译整体的平衡从而促进发展。著名中医典籍翻译家罗希文是当代中医英译工作者的典范。《伤寒论》英译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便是罗希文版,他本身是英语专业出身,但为了更系统准确地翻译中医典籍,曾拜“伤寒”大家陈慎吾大师的弟子等人为师,系统研读中医理论和中医典籍,因此,罗希文具备了较多的中医知识,又具有很好的翻译技巧[6]。这也是他翻译的《伤寒论》版本最完整、影响最广泛的原因。为进行更准确的翻译,罗希文不断补充中医方面知识,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我们呈现出了伟大的《Treati se O n Febri l e Caused By Col d》。加强基本素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极其重要,同时与典籍、作品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自我调节的动态促进中医翻译整体的内部平衡,推动中医翻译事业不断进步。
2.3 关照“翻译群落” 此外,一次中医典籍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其他“诸者”,如读者、作者、资助者、出版者、评论者等等,都不时影响着这部翻译作品的产生。仅靠译者翻译出来远远不够,翻译出来读者是否有兴趣、能否理解中医的内涵,是否能表达原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是否有资助者对译著进行投资,出版社是否愿意出版,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影响着翻译作品的成败。而“翻译群落”的思维方式、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都不尽相同,并且翻译文本类型、流通渠道等这些外部环境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要求“翻译群落”进行不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医翻译这一生态翻译系统。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整体平衡。《伤寒论》魏廼杰版本中,译者运用直译法对方名进行翻译,并紧跟括号内注明音译,如“茯苓四逆汤”,Pori a(H oel en)Counterfl ow Col d Decocti on(fu l i ng sinitang),译者母语为英语,并长期研究中医英译,对中医理念也理解颇深,他深知,翻译出的中医典籍不仅在国内流传,更要在英语国家得到认可,国外读者是否能理解则必须考虑在内,而直译出的方名能够使国外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方剂[7]。为了让国外读者理解方剂,他还在注释中对一些特殊的方剂进行了详细解释。才使得赞助商愿意对此版本的英译进行投资,才会有出版商进行出版发行,并且最终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由此可见,中医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读者等各个“翻译群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过程,各因素缺一不可。
2.4 体现生态美学 所谓体现生态美学,就是遵循生态理性,研究翻译生态体系时,在翻译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一直讲求“对称”“均衡”“对比”“秩序”“节奏”“韵律”等审美要素和生态审美原则[8]。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古时医生的文字功底更是扎实深厚,中医众多典籍中,言语简明、优美、扣人心弦,如若在翻译中只能理解其中含义而丢失了语句中中华文化的美感及韵味,是一种巨大损失。所以,如何能兼顾左右,以英文既诠释中医的医学精诚,又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今后中医翻译研究的工作重点,在英文中寻求中医的“节奏”“韵律”“均衡”。例如,“北方生寒,寒在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此句摘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李照国版翻译为:The north produces col d,the col d produces w ater,the w ater pro duces sal ti ness,the sal ti ness nouri shes the ki dney,the ki dney produces bone m arrow,the m arrow nouri shes the l i ver and the ki dney governs the ears.Them ysteri ouschangesofYinand Yang dem onstrate ascol d i n theheavens,w ater on the earth,bones i n the hum an body,the ki dney i n the Zang-O rgans,bl ack i n col ors,Yu i n scal es,si gh i n voi ces,shaki ng i n acti ons,the ears i n ori fi ces,sal ti ness i n tastes and fear i n em oti ons.《黄帝内经》中,四字结构普遍出现,这种结构使得文章言简意赅,并多用对仗形式,使语句优美匀称,这也是中医古籍的特殊之处。若想在英译中尽可能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熟练掌握英语技巧。李照国教授的这段翻译巧妙选择了简单句,采取直译法,并且运用对仗句式,保持了原文的简洁及对称性,准确将原文的涵义表达出来。在中医英译中,会遇到很多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语篇,就要不断提高译者自身的语言技能,将“对称”“均衡”“对比”“秩序”“节奏”“韵律”等审美要素和生态审美原则考虑在内,翻译出既符合原文涵义,又体现原文美感的优秀译文。
2.5 倡导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这一生态特性,在生态理性乃致生态翻译学中起统领作用。“多样”体现各个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3]。在中医生态翻译体系中,上述各种因素,包括中医文化的千年底蕴,中医医学理论及体系,中医生态翻译系统的各子系统,中医翻译研究者,各“翻译群落”的成员,国内外发展环境等等,都是千差万别的个体,都是“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中医翻译事业的影响因子。而在推进这项事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因子进行整合、联系、调整,做到“统一”,是当今中医翻译工作的重中之重,如若找到这种“统一”的途径,中医翻译事业的辉煌指日可待。
3 结语
作为一项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还在不断摸索和发展中,而其发展对中医翻译事业更如曙光。肇始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与中医文化一脉相承,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其理论为中医英译提供了有效工具,从“整体/关联、动态/平稳、关照翻译群落、生态美学、多样/统一”五大生态理性剖析当前中医英译现状,对前人的英译经验进行总结、学习,并探索今后中医英译应遵循的规则,运用“生态理性”完善中医翻译的不足,丰富中医翻译的实践经验,以期将中医翻译事业推向高潮。
[1] 钱冠连.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0-14.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8(6):96-99.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2-93.
[6]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3:44.
[7] 杨乐,周春祥.基于两个《伤寒论》译本的中医英译方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8]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1,8(6):96-99.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nalysis of TCM Translation from Ecological Rationality
WANG Zhaonan,YAO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process of TCM translation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on the foundation of five aspects:“holism and relevance,dynamic and balance,eco-aesthetics,translation community,diversity and unity”.
eco-translatology;ecological rationality;TCM translation
R-02
A
1004-6852(2016)01-0139-03
2015-01-24
王兆男(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