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  摘

2016-02-21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房性基线房颤



文摘

00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发颅内出血相关临床特征荟萃分析[Mahaffey KW,Hager R,Wojdyla D,et al.J Am Heart Assoc,2015,4(6):1-7(英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较为常见,其中又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最为常见,而在后者中有些患者可伴发颅内出血(ICH)。既往关于NSTE-ACS患者伴发ICH诸如发生率、相关预测指标及临床预后等临床特征尚不清楚,现就此进行文献汇总荟萃分析。

作者汇总分析了4项新近问世的NSTE-ACS相关抗血栓治疗试验,共涉及37 815例NSTE-ACS患者,多为接受了抗血栓治疗者,其中135例(0.4%)继后伴发了ICH事件,其中45例(33%)为致命性ICH事件,其ICH年发生率为0.239%~0.741%。最后在校正诸混杂影响因素及变量等后汇总分析,NSTE-ACS患者其继后罹发ICH事件诸相关预测指标及其临床预后好坏等临床特征。

比较分析表明,在所有NSTE-ACS患者中,伴随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数量的增加,伴发ICH事件率逐渐增多;且在伴发ICH事件中,年龄更大、伴高血压史、糖尿病、吸烟、冠状动脉搭桥术、伴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史及收缩压较高者明显居多。而伴发ICH者,伴大脑内出血占50%,脑下腔出血占31%,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8.5%,脑室内出血占11%,约33%系致命性ICH。在校正诸混杂影响因素及变量等后多因素分析提示,可独立预测其继后罹发ICH的相关指标包括:增龄(每增加10岁的HR为1.61)、伴脑卒中或TIA史(HR为1.95)、收缩压较高[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3 kPa)的HR为1.09]、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大多组合(HR达2.06)等。且NSTE-ACS患者继后伴发ICH事件,则预后往往更为不良。

研究者认为,在NSTE-ACS患者中伴发ICH并不常见,而高龄、伴有脑卒中或TIA史、收缩压较高、剂量大多组合伍用抗凝药等将增加其继发ICH风险,且约有1/3系因致命性ICH而死亡。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袁志敏摘译

004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增加脑卒中的风险[Larsen BS, Kumarathurai P, Falkenberg J,et al.J Am Coll Cardiol,2015,66(3):232-241 (英文)]

脑卒中患者有25%~30%病因不明,研究认为其中部分是由于隐匿性的心房颤动(房颤)引起。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能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也有研究报道其与脑卒中存在相关性,但认为脑卒中是继发于房颤而发生的。目前尚不清楚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和脑卒中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脑卒中前是否先出现房颤。现探讨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卒中的独立相关性。

方法:采集哥本哈根动态心电图(Holter)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对哥本哈根市两个邮政编码区域的55、60、65、71、75岁的男性以及60、65、71、75岁的女性共2 969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药物应用及既往病史。排除合并房颤或既往有房颤史、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绞痛、脑卒中、肿瘤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最终入组678例受试者,进行空腹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连续48 h 的Holter检查,评估两种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和连续三个以上房性期前收缩构成的房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异位心律(ESVEA)定义为房性期前收缩的频率>30次/h,或连续20个以上房性期前收缩组成的房性心动过速。研究终点包括脑卒中以及全因死亡和脑卒中的联合终点。脑卒中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和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像资料。房颤的诊断须具备心电图和/或心电遥测的记录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

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间的无事件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频发房性异位心律出现研究终点事件的危险度。

结果:共678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99例(15%)具有ESVEA。平均随访14.4年,无患者失访。高龄、吸烟、血压较高以及具有较高CHA2DS2-VASc评分和较高N末端前脑钠肽水平者更易发生脑卒中。随访期间共73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其中29%患者的基线Holter检查发现ESVEA。具有ESVEA的受试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2.15%,而无ESVEA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0.74%(HR2.07,95%CI1.21~3.56)。当发生房颤时对受试者进行截尾处理后,具有ESVEA的受试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99%,而无ESVEA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0.72%(HR1.96, 95%CI1.10~3.49,P=0.022)。在具有ESVEA且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14.3%在脑卒中发生前出现房颤。CHA2DS2-VASc评分≥2分的ESVEA患者年脑卒中率为2.4%,与房颤患者的风险相当。

研究认为,在这一中老年的人群中,ESVEA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高,且不依赖于房颤,常在房颤出现前就已发生。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谢勇摘译

005收缩压与老年人慢性肾病和死亡风险间关系[Lohr JW,Golzy M,Carter RL,et al.J Am Soc Hypertens,2015,9(1):29-37(英文)]

慢性肾病(CKD)相对常见,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外,其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均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既往关于收缩压与老年人CKD罹患风险和总死亡风险间关系尚不清楚,现就此进行了大样本长程相关调研分析。

受测对象为15 221例老年人,年龄均≥70岁,男性居多。且先前均无CKD相关临床佐证。研究中均评估各自基线年龄、性别、种族、身体质量指数(BMI)、并存疾病、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血管病等,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高血压、血肌酐、血红蛋白、血脂等变量。同时测定各自基线血压,并据所测结果将其分为收缩压130~139 mm Hg(1 mm Hg=0.133 3 kPa,参照组)、<130 mm Hg、140~149 mm Hg或更高各组。后人均随访16.38个季度。在校正诸混杂影响因素及变量等后观察分析比较,与收缩压为参照组者相比,其他各收缩压组与老年人随访继后新发CKD[血肌酐升高和/或预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风险以及总死亡风险间相关关系。

结果显示,在对所有老人的随访期内,共有16%的个体新发CKD。比较分析表明,与基线收缩压为参照组者相比,基线收缩压为140~149 mm Hg或更高者,继发CKD风险明显增加,然基线收缩压<130 mm Hg者,该风险却并未显示增高;而继发CKD患者年龄更大、女性居多、BMI较高、血脂异常者多、血管疾病等亦多。且在所有老人的随访期内,共有2 610例(17.15%)死亡。比较分析提示,与基线收缩压为参照组者相比,基线收缩压为120~129 mm Hg或更低者,继后总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收缩压140~149 mm Hg或更高者却不然,死亡风险反而降低,校正诸混杂影响因素及变量等后,结果仍不变。相反,基线舒张压却与之不相关。

作者最后认为,至少对于老年人群,理想收缩压若<140 mm Hg即可有效防范继发CKD风险,但若收缩压过低并<130 mm Hg反可增加继后总死亡风险。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袁志敏摘译

收稿日期:2015-11-25 2015-11-09 2015-08-15

猜你喜欢

房性基线房颤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