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与思考
2016-02-21李恩
李 恩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专论
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与思考
李恩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屠呦呦;中医药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奖励她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意义在于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使我国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了国际条件,也为我国科学界去拿诺贝尔奖增强了信心。
笔者于2007年,根据国家对中医药学工作的重视和研究所取得成果,以及本人从事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体会,主编了一部《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的专著,在书中提出了“中医药学有无可能去拿诺贝尔奖”,并预测了中国第一个拿诺贝尔奖的可能在中医药学,而且是通过中西结合研究获得。正如屠呦呦在领取诺贝尔奖讲坛上所讲的:“从1959年至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她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制出青蒿素抗疟的有效成分获得成功,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促使了中医药现代化。因此,屠呦呦获得中医药奖,从指导思想的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药学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而获得的医学奖。
在我国“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三个医学”,即中医学(传统医学)、西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如何汲取中西医二者之长,优势互补,发展和创建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第三医学,将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正如习近平所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对我国发展中医药学和未来医学高屋建瓴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创祖国医学的美好明天”。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促使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学与发展我国中医药有着什么关系。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不是方法学,从宏观来讲,中西医结合属于理论医学或称为“医学学”,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什么医学。从微观来讲,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医学发展中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其定义可概括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新理论,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它同时是发展我国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中西医结合队伍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如何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去完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是摆在我国医学界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从认识上、领导体制上、医学教育改革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高级人才培养上去解决。
1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是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前提
中西医产生的时代不同,中医学属于经验医学,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调节,是一种调动机体代偿能力调动疗法;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注重微观局部,在治疗上主要是“对抗疗法”,对重症、危症、急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正是把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综合方法与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典范。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取中西医二者之长,优势互补,是我国独特的医学领域,也是为丰富和发展世界医学做出新贡献的重要领域。这就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在卫生工作中提出的“要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22号文)提出的“两个坚持”,即:“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坚持中医特色,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辩证地说明了中医药如何发展的方法和最终的目的,其意义也就在此。我国医学科学工作者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2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地位,加强和改善中西医结合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承认我国目前有“三个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西医并存”的“嫁接”产物。科学的互相渗透,边缘医学不断地产生,这正是未来整体医学发展的要求。地位决定作用。国务院在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时,明确提出三项任务:管理中医药、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为了使这三个方面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次卫生体制改革中,可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传统医药管理局”,在业务领导方面,相应的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司”“民族医药管理司”“中西医结合医学管理司”统筹兼顾,加强领导。
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第二条提出的“本法称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也应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医药法》,不用再去解释,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医药学中有主从的误解。
3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目录,是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根本保证
目前全国医药院校建立的“中西医结合学院”,招收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实际上是以教育部规定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名义招收的,没有“结合”二字,专业模糊,这就给学生毕业、技术职称定性定位带来了不确定性。
根据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应明确设立“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目录”,这是我国医学的创新,也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需要;是“东学西渐”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培养我国全科医生的需要;也是明确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学生就职定性定位的需要。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本科生是基础教育。没有医学教育作保证,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解决中西医结合骨干队伍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老一辈的“西学中”,均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培养的第二代也面临退休,第三代正在学习和提高中,中西医结合骨干队伍缺乏形势严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开展高层次中西医结合教育”。为了加快中西医结合队伍骨干的培养,借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学中”的历史经验,建议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把“西医学习中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立西学中系,每年招生。学制3年。学生来源为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并具有主治医师资格或基础医学具有讲师以上的教师。学生毕业后的待遇,可借鉴“中医师带徒”的模式。三年毕业后,具有中级职称者可申请硕士学位答辩,副高以上者,可申请博士学位答辩,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西学中”,培养高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骨干。
扩大招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凡是有条件的中西医院校,允许招收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研究人员和临床专科学术带头人。发展我国中医药学并走向世界,丰富世界医学,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将对人类做出新贡献。
我们完全相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不良学风的纠正,科学家素质的提高,诺贝尔科学奖的大门已经打开,诺贝尔奖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今后一定会接踵而来,让我们展开双臂去拥抱它吧!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5-0457-0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5.001
[编者按]
李恩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博士和博士后导师,本刊名誉主编。
李恩教授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深有感悟,特此撰文,从4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使中医药发展创新,可供领导部门和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