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及组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016-02-21璐,王荣,赵海,杨海,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4期
关键词:组方中药方法

云 璐,王 荣,赵 海,杨 海,2

(1.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中药及组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云璐1,王荣1,赵海1,杨海1,2

(1.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关键词]中药;组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中药及组方是中药临床使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中药组方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必有出路。由于中药组方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药理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等,给中药组方物质基础研究带来挑战。传统中药组方的物质基础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青蒿素、石杉碱甲、川芎嗪、五味子素、联苯双酯、银杏内酯等,但是这种拆方研究没有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性、系统性,没有全面阐述中药组方效应的物质基础。随着药学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为阐明中药组方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帮助。

1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

中药有效部位是指从单味药材或组方中提取得到的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有效部位要求标准是:提取物中某一类有效成分可控量达到50%以上;有效部位群是几类有效部位的集合,标准是某几类化学成分的可控总量达50%以上[1]。有效部位(群)的研究模式与中医药传统理论相吻合,注重中医药的“整体观”“模糊思维模式”“性味归经”及中药“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基本能够阐述清楚是什么物质在中药或组方中起治疗作用及这些物质是怎样在起治疗作用的“两个基本讲清”理论[2-3]。中药有效部位(群)的研究方法过滤掉无效成分,突出有效组分,体现中药多成分的特点,又能对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富集,达到“去伪存真”。该方法对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针对性,同时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组方CBN的有效部位为葛根黄酮和三七皂苷,总含量在80%以上,用于治疗脑血管系统,李敏等[4]对组方CBN的有效部位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表明该方法实验因素相对可控,既体现了中药组方的多成分性,又解决了中药组方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局限性。在抗病毒中草药的组方研究中,黄升海等[5]从黄芪、黄芩、柴胡等组方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组成混合体,制成中药有效部位新药TCM-ES,该新药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周明学等[6]对活血、解毒、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三七总皂苷、黄连提取物、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物)改善及稳定斑块、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反应进行研究,发现该中药组方的有效部位药理作用明确,作用机制清楚。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起步较晚,在中药有效部位“有效性”的筛选及确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主动探索和比较药理学研究意识[7]。中药有效部位确立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药性、功效采用相对应的药理学指标建立模型,对各组分进行活性追踪,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确定大类成分类型,最终确定有效部位[8]。

2中药指纹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特征性、稳定性、整体性及模糊性等特点,能客观地反映中药组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及整体性。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较多,如色谱法、光谱法、及多维指纹图谱、中药蛋白质指纹图谱、扫描电镜指纹图谱、计算机图像指纹图谱、基因组学指纹图谱等。多维指纹图谱能在色谱分离的同时运用不同光谱检测器进行在线检测,建立不同物质属性多维图谱[9]。胡建兰等[1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对凉膈散汤剂建立指纹图谱,共确定共有峰22个,其中8个色谱法确定其化学成分,该指纹图谱能体现凉膈散汤剂的整体特征。聂晶等[11]采用HPLC-UV对生血宁片的特征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分离度及重复性均较好的片剂特征指纹图谱,并利用UPLC-DAD-Q-TOF-MS技术对其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为更好地控制生血宁片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耿放等[12]建立了桂枝茯苓丸脂溶性成分GC-MS指纹图谱从整体定性方面评价桂枝茯苓丸的质量优劣。孙国祥等[13]建立了防风通圣丸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紫外光谱指纹图谱、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及热值谱.形成多元多维方法交叉评价防风通圣丸质量的方法。陈新新等[14]建立了六味地黄丸的五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紫外指纹图谱和导数指纹图谱,为其药效物质均一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多维中药指纹图谱实现了分析方法和检测方法的多维化,能获得到中药组方化学成分的全信息分析而形成立体多息谱。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利用非线性反应,如化学振荡、化学斑图等化学混沌反应,测定中药等成分极为复杂的样品[15]。向凤琴等[16]以Mn2+-H+-BrO3--CH3COCH3,和作为耗散物的中药还原活性成分作为测定指纹图谱的基本非线性化学体系,测定了9批中药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该图谱科学直观反映中药的定量信息与中药成分之间的定量关系。魏航等[17]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在中药指纹图谱模式识别中,比较指纹图谱特征变量数据序列与理想图谱特特征之间的关联度,从而达到品种识别和质量评价的目的。另外还有研究对中药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数据库[18],邹慧琴等[19]将逐步辨别法应用在气味中药指纹图谱中。这些依托计算机模型及程序运算的新技术新方法扩大了指纹图谱在中药组方中应用,为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3中药血清学

按照血清药理学的理论,经口服给药后有效成分入血,进入体循环才能发挥药效,这为中药组方物质基础的血清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中药组方成分多样复杂,利用血清学研究物质基础可以排除干扰,较为准确、真实地反映中药组方药效物质基础,通过现代微量药学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测定血清中物质及代谢产物,可以将药效与物质基础联系起来。该方法最早由田代真一提出。付克等[20]运用HPLC-UV法分析了大鼠口服柴芩清肝汤后血中移行成分,共检测14个移行成分,其中8个为该中药组方的原型成分,6个为体内代谢产物,这为柴芩清肝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金慧等[21]运用中药血清学原理对葛根芩连汤的动物实验共发现31个入血成分,其中15个为该中药组方的原型成分,13个为体内代谢产物,3个为新物质。有研究通过给大鼠服用七味消炎汤后进行血清分析,确定了该中药组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芦荟大黄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7、番泻苷A[22]。在对芍药甘草组方的研究中,张梁等[23]对该中药组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归属,使用HPLC法共测定18个组分,其中13个为组方原型组分,3个为代谢组分。 曹艺等[24]建立了归苓片血清移行组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成分归属。在对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中,孙晖等[25]将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添加到大鼠成骨细胞培养液中,测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结果发现血中移动行成分中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是其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王喜军等[26]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同样发现上述三种物质是六味地黄丸补肾丸补肾的主要药效成分。由于血清本身成分复杂,受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某些中药活性微量成分可能无法检测;另外血清中个体差异大,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这些都使得血清药理学的发展受到制约。

4高通量筛选

中药组方成分相对复杂,活性产物鉴定、活性成分筛选相对困难且工作量大,高通量筛选技术解决了中药中一些成分药理作用强,含量低,难以纯化和筛选的难题[27]。目前高通量筛选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28]、亲和超滤技术[29]、生物色谱技术[30]等。

目前在生物芯片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为基因芯片,是中药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工具[31]。基因芯片技术为中药组方活性成分筛选、药效作用靶点、毒性反应等研究提供高通量、自动化分析。Rho等[32]对六味地黄丸衍生方醇提取物抗衰老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实验大鼠海马区脑磷脂甲基转移酶及甲状腺素转运蛋白等相关基因高度表达。Bonham等[33]采用基因芯片对中药成分PC-SPES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结构和雄激素水平有关。在中药组方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中,姜德友等[34]通过基因芯片研究中药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心肌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中药组方的作用明显优于有效成分作用。在对中医诊断肾虚证的研究中,韩清民等[35]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补肾中药对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补肾中药能上调软骨细胞抗凋亡和增殖基因,抑制炎症因子延缓软骨退行性病变。中药及组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微血管生长[36]。托娅等[37]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基因水平解释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草药的有效组分T3的分子机制。

亲和超滤技术是将亲和层析的高选择性和超滤技术的高处理能力有效结合的技术[38],该技术在小分子药物筛选及药物代谢方面研究较多[39-41]。由于该技术具有用量少,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等特点,中药组方的研究也逐渐开展,有研究利用离心超滤-HPLC-MS联用技术研究中药忍冬与小牛胸腺DNA有结合活性的化合物[42]。吴新安等[43]利用生物亲和超滤技术以COX2酶为靶酶,在中药提取物中加入该靶酶抑制剂塞来昔布及逆行筛选,结合HPLC-DAD和HPLC-MS技术进行快速分离检测,成功分离目标化合物塞来昔布。陶益等[44]采用亲和超滤耦联HPLC-MS快速检测山楂叶中的α-淀粉酶抑制剂的3个活性成分。有研究利用离心超滤-HPLC-DAD-MS联用研究忍冬与小牛胸腺DNA在抗肿瘤、抗病毒、抗菌等反面的活性化合物[45]。另外近年来超滤技术在苷类、多糖类物质中均有应用[46]。

目前常规色谱分离手段如液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在中药成分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同样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重分离及结构分析,无法在线进行药理活性测定。将色谱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形成了生物色谱技术。该技术将将有活性物质键合在载体上,形成固定相,根据色谱原理进行分离、鉴定、活性研究等[47],这些活性物质主要有生物大分子、靶标或蛋白、活性细胞膜、活细胞等。Wang等[48]将人血清白蛋白键合硅胶柱以此分析龙胆泻肝汤的活性组分的生物指纹图谱,实验对100种组分进行了分离和分析。毛希琴等[49]将高效液相色谱固定化载体蛋白色谱、固定化脂质体色谱联用模拟中药药代动力学过程,并对川芎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得到既有细胞膜活性成分又有载体蛋白结合能力的成分并对其中的2种进行了结构鉴定。Tan等[50]用牛血清蛋白生物整体柱对当归提取液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在梯度洗脱的条件下分离得到2个组分,采用HPLC和气质联用确证2组分共5种成分来自当归提取液。Dong等[51]采用红细胞膜提取和HPLC分析当归中活性成分。有研究采用人血小板提取与LC-DAD-ESI-MS/MS联用对三七中抗血小板聚集成分进行了检测,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2]。

5中药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首次由Jeremy Nicholson教授提出[53],是研究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变化规律,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科学。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应该与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等特点相适应。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对于模型识别和确证、作用机制、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54]。中药代谢组学主要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色谱质谱联用(GC-MS LC-MS)技术,建立一种非破坏性、整体、动态的研究方法,以此揭示中药治疗疾病过程中一系列机体化学变化,从而发现中药组方的物质基础[55]。中药代谢组学在中药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面,Keiko等[56]采用CE-MS技术对当归芍药散提取物进行高通次级代谢产物筛选,东鉴定119个次级代谢产物,通过与组方中单味药成分对比发现组方中茯苓、苍术有利尿作用,当归、石斛有调理气血功能。柳长凤等[57]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黄连解毒汤组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有研究采用NMR对牛黄解毒片配伍进行研究发现大黄、黄芩、桔梗和甘草课题调节能量、胆碱、氨基酸代谢,并缓和雄黄的毒性作用[58]。Wang等[59]同样采用NMR法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朱砂安神丸不同配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朱砂安神丸可以抑制单一朱砂对肝脏和肾脏毒性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利用中药代谢组学方法对黄连解毒汤、平肝方、麝香保心丸、金匮肾气丸、逍遥散、双龙方、四逆汤、通心络胶囊、温心方、下淤血汤、知柏地黄丸等进行药效作用机制研究。由于代谢组学很难全面检测代谢终端产物,不能对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定性,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得到的分析结构不同,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构的影响较大、无完善的中药代谢数据库等,这些都是中药代谢组学所面临的问题。相信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中药代谢组学在中药组方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中药毒性反应、活性成分筛选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药组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药理活性研究的基础,是“两个基本讲清”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环节。中药组方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对中药组方药理活性成分进行阐明,为中药组方深度开发、市场推广及临床使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史红,程丽艳,陶亮. 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研究现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2):156-159

[2]罗国安,王义明.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效相关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1):11-15

[3]黄显章,赵清超,袁林. 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的优势与展望[J]. 江苏中医药,2010,42(5):1-3

[4]李敏,卢弘,杜力军,等. 中药有效部位复方CBN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4):38-41

[5]黄升海,吴成义,张玲玲,等. 中药有效部位新药TCM-ES的祛邪作用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2):115-119

[6]周明学,徐浩,陈可冀,等. 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26-130

[7]张晓东,张磊,潘国凤. 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发中有效部位筛选存在问题浅析[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4):58-59

[8]邵璟,狄留庆,刘产明,等. 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发中关键问题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98-101

[9]Yu F,Kong L,Zou H,et al. Progress on the screening and analysi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biological fingerprinting analysis[J].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2010,13(10):855-868

[10] 胡建兰,邵萌,余林中. 凉膈散汤剂HPLC-DAD指纹图谱研究[J]. 中草药,2014,45(1):50-54

[11] 聂晶,胡华胜,陈晓颙,等. 生血宁片指纹图谱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502-3506

[12] 耿放,葛亚南,方衡,等. 桂枝茯苓丸脂溶性成分GC-MS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98-101

[13] 孙国祥,吴玉,孟令新,等. 多元多维定量指纹图谱交叉评价防风通圣丸[J]. 中南药学,2014,12(3):193-198

[14] 陈新新,孙国祥,邹跃,等. 五波长高效液相指纹谱与紫外指纹谱联用评价六味地黄丸质量均一性研究[J]. 中南药学,2013,11(11):832-836

[15] Luo YM,Zhang WM,Ding XY,et al. SNP marker and allele-specific diagnostic PCR for authenticating herbs of Perilla[J]. Acta Pharm Sin,2006,41(9):840-845

[16] 向凤琴,张泰铭. 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2012,40(13):95-97

[17] 魏航,林励,张元,等. 灰色系统理论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 色谱,2013,31(2):127-132

[18] 史训立,张琳,杜红莉,等. 中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30(1):102-106

[19] 邹慧琴,赵婷,刘勇,等. 逐步判别法在气味指纹图谱鉴别中药中的应用[J]. 中国药品标准,2012,13(5):340-343

[20] 付克,张丽,闫广利. 柴芩清肝汤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8):1897-1898

[21] 金慧,王彦,阎超. 葛根芩连汤人血成分的归属[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87-2691

[22] He XY,Liu QC,Peng W,et al. Bioactivities and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Qi-Wei-Xiao-Yan-Tang[J]. Pharm Biol,2013,51(5):629-634

[23] 张梁,徐德生,冯怡. 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归属分析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9-1791

[24] 曹艺,朱丹妮,林志宏,等. 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522

[25] 孙晖,张宁,李丽静,等. 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对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促增殖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7):2161-2164

[26] 王喜军,张宁,孙晖,等.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2):33-37

[27] 丁璇,洪战英,柴逸峰. 中药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新技术[J]. 药学实践杂志,2015,33(3):193-197

[28] Woo CSJ,Lau JSH,El-nezami H,et al. Herba1 medicine:toxicity and recent trends in assessing their potential toxic effects[J]. Adv Bot Res,2012,62(10):365-384

[29] 赵宏艳,张勇忠,肖春玲. 亲和超滤HPLC-MS法的研究进展[J]. 药学学报,2009,44(10):1084-1088

[30] 丁岗,董自波,李智立,等. 生物色谱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4):354-357

[31] Shill K. Application of DNA microarray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research[J]. J Occup Health,2004,46(1):20-25

[32] Rho S,Kang M,Choi B,et al. Effects of Yukmijihwang-tang Derivatives (YMJd), a Memory Enhancing Herbal Extract, on the Gene-Expression Profile in the Rat Hippocampus[J]. Biol Pharm Bull,2005,28(1):87-93

[33] Bonham M,Arnold H,Montg0 mery B,et al. Molecular effects of the herbal compound C-SPES:identification of activity pathways in prostate carcinoma[J]. Cancer Res,2002,62(14):3920-3924

[34] 姜德友,白玉宾,姚丽,等. 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心肌基因Ar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31-833

[35] 韩清民,刘洪江,梁祖建,等. 补肾方对肾虚型大鼠膝骨关节炎软骨病变基因表达谱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6):9036-9040

[36] 于广梅,郭继龙.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研究近况[J]. 山东中医杂志,2004,22(11):694-695

[37] 托娅,苏秀荣. 基因芯片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草药相关基因筛选中的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3):273-275

[38] 陈立军,张心亚,黄洪,等. 新型分离纯化技术-亲和超滤及其应用[J]. 膜科学与技术,2006,26(4):61-65

[39] Comess KM,Trumbull JD,Park C,et al. Kinase drug discovery by affinity selection/mass spectrometry (ASMS):application to DNA damage checkpoint kinase Chk1[J]. J Biomol Screen,2006,11(7):755-764

[40] Young Geun Shin,Judy L. Bolton,Richard B. Screening drugs for metabolic stability using pulsed ultrafiltr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2002,5(1):59-64

[41] Comess KM,Schurdak ME,Voorbach MJ,et al. An ultra-efficient afinity-based high-throughout screening process:application to bacterial cell wall biosynthesis enzyme MurF[J]. J Biomol Screen,2006,11(7):743-754

[42] Zhou JL,Qian ZM,Luo YD,et aI. Screening and mechanism study of components targeting DNA from the Chinese herb Japonica onicer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 Biomed Chromatogr,2008,22(10):1164-1172

[43] 吴新安,付贵峰,朱捷,等. 亲和超滤技术快速发现中药中抗炎成分的方法学[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8):759-762

[44] 陶益,陈锥,张玉峰. 亲和超滤耦联液相色谱-质谱快速检测山楂叶中的α-淀粉酶抑制剂[J]. 分析化学,2013,41(2):229-234

[45] Zhou JL,Qian ZM,Luo YD,et aI. Screening and mechanism study of components targeting DNA from the Chinese herb Lonicera iaponic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 Biomed Chromatogr,2008,22(10):1164-1172

[46] 程茂高,赵玉丛,王长林. 现代分离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20-22

[47] Wang N,ZOU HF,Kong L,et al. Analysi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in traditionary Chinese medicines by molecular biochromatogra-phyalphal-acid glycopretein as stationary phases[J]. Basic Chin Physiol Pharmaeol,2000,11(2):155-172

[48] Wang Y,Kong L,Hu L. Biological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 Longdan Xiegan Decoction by on/of-line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biochrematography[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2007,860(2):185-194

[49] 毛希琴,邹汉法,封顺,等. 3种色谱模式联用在中药活性成分初步筛选中的应用[J].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3,31(8):992-995

[50] Tan Y,Hu BX,Pan ZF,et al. Molecular biochromatography with BSA monolithic column for angelica extraction analysis[J]. Chem Mated,2006,7(4):707-715

[51] Dong ZB,Li SP,Hong M,et al. Hypothesis of potential active components in Angelica sinensis by using biomembrane extrac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 Pharmaceut Biomed,2005,38(4):664-669

[52] Wang J,Hueng ZG,Cao H,et al. Screening of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gents from Panax notoginseng using human platelet extraction and HPLC-DAD-ESI-MS/MS[J]. J Separat Sci,2008,31(6/7):1173-1180

[53] Nicholson JK,Lindon JC,Holmes E. 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ca,1999,29(11):1181-1189

[54] 刘昌孝. 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4):1-7

[55] 张萍. 代谢组学、化学计量学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10,22(9):13-15

[56] Keiko L,Masahiro S,Tomoyoshi S,et al. Profiling of the charged metabolites of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Metabolomics,2011,8(1):290-299

[57] 柳长凤,陈平平,刘树民,等.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连解毒汤配伍规律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146-152

[58] Xu W,Wang H,Chen G,et al. 1HNMR-based metabonomics study onthetoxicityalleviationeffectofother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 in Niuhuang Jiedu tablet to realgar(As2 S2)[J]. J Ethnopharmacol,2013,148(1):88-98

[59] Wang H,Bai J,Chen G,et al. A 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 of the acute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of Zhusha Anshen Wan compared with cinnabar in rats using 1HNMR spectroscopy[J]. J Ethnopharmaeol,2013,146(2):572-580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4-1589-05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4.041

[基金项目]青岛中医科研计划(2015-zyy026);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5-382)

[通信作者]杨海,E-mail:teaplate79@medmail.com.cn

猜你喜欢

组方中药方法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