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多措并举 抗灾防疫
2016-02-21湖北省畜牧兽医局
湖北:多措并举 抗灾防疫
近期,湖北省持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山体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对湖北省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及重大损失。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在省委省政府及农业厅的领导下,深入灾区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小损失。
一、畜牧业受灾情况统计
6月30日以来,强降雨已造成湖北省17个市(州)80个县(市、区)1162.85万人受灾。截至7月12日(统计数据每日更新),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共接到黄冈、鄂州、咸宁、黄石、随州、荆门、孝感、武汉、天门、荆州、恩施等11个市(州)的灾情报告。据统计,因强降雨袭击造成生猪死亡91770头,家禽死亡4550218只,牛死亡3690头,羊死亡17697只,淹没、冲毁畜禽圈舍332万平方米,淹没损失饲(草)料36.54万吨。暴雨还造成部分养殖小区(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0.35亿元。
二、抗灾救灾的主要做法
1.周密部署抗灾救灾工作。根据今年气候特点,湖北省积极着手研究应对暴雨洪涝灾害措施及对策,接连下发了《关于防范强降雨突发自然灾害,做好畜牧业抗灾救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防汛期间动物防疫工作的紧急通知》等,要求各地及时掌握灾害发生情况,切实加强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2.成立抗灾救灾紧急工作组。自6月30日以来,梅雨期第四轮强降雨给湖北省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在省委主要领导指示要求下,省农业厅于7月2日及6日共派40个工作组分赴各地了解灾情,指导农业抗灾救灾。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在局长盖卫星亲自带领下,共计派遣5个工作组15人奔赴咸宁市及麻城、红安、汉川、孝南、罗田、浠水、京山、沙洋等灾区一线参加此次抗灾救灾行动,重点对重灾区勘查猪舍、牛栏、羊圈等生产设施损毁情况,督促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成立动物疫情应急突击队。暴雨灾害发生后,成立了以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何年华为队长的动物疫情应急突击队,积极应对汛期动物防疫工作。
4.建立灾情日报应急机制。加强对受灾情况掌握,要求全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持续掌握畜牧业受灾情况,并每日向省畜牧兽医局报送灾情统计数据。省畜牧兽医局将全省畜牧受灾情况汇总上报至省农业厅,以便省政府及时掌握受灾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5.加强行政值班电话值守。为加强与各地尤其是受灾地区联系,湖北省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政值班电话值守,保持手机随时在线,强调工作纪律,确保遇有灾情能够第一时间向上级反映。
三、下一步主要措施
目前,湖北中部地区将持续强降雨,全省畜牧兽医部门将切实做好畜牧业抗灾自救、恢复畜牧业生产,努力确保全省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加强组织领导和灾情处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继续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及时掌握、发布气象变化信息,认真做好灾情调查、核实工作,扎实细致地开展各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2.加强动物防疫和监测预警。加大畜禽补免力度,对各地区尤其是重灾区超过免疫保护期和新补栏的畜禽及时补免。加大灾区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加强消毒灭源和检疫监督。加密巡查频次,及时收集因灾死亡畜禽,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指导受灾养殖场户加强环境消毒,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活畜禽交易(农贸)市场消毒,及时消除疫情隐患,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制度,严把检疫关,防止灾区病死畜禽流入市场。
4.加强协调联动和灾后救助。加强部门协作,帮助、指导地方及时排除积水,清理污物,修复栏圈,抢修水电等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的饲养管理程序。积极与财政、保险等部门协调联系,做好灾区养殖场户的统计、登记,努力减轻因灾害造成的损失,重振养殖户信心。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至7月10日),全省江河湖库水位居高不下,据气象预测,湖北省近期还将有几次明显降雨过程。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仍将有强降雨过程,湖北省防汛形势将更加严峻。在下一轮强降雨来临前,必须抢抓时间,立即进行防疫、消毒工作,特别是大量因灾死亡畜禽必须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亟须救灾物资和紧急援助,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此次洪涝、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出现,对湖北省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生猪生产方面,已发生的重大灾害延缓了因受当前市场行情较好而开展的恢复性生产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环保政策持续高压态势下,湖北省的生猪产业可谓是受到双重打击。就直接损失而言,畜禽死亡数量较大,且仍在持续增加;从间接损失来看,大量用于生产的基础设施、饲草料、场房、道路等被严重损毁,使灾区养殖户难以在灾后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后续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政策扶持,帮助养殖户恢复信心。(湖北省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