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农业概述
2016-02-20杨露
杨露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马家窑文化农业概述
杨露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农业文化表现浓厚。自1924年安特生在马家窑村首次发现这一远古文化遗址以来,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物,使得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基于此,借助出土的相关文物还原这一时期的农业概况。
马家窑文化;农业;生产器具
考古学家通过多年发掘,在泾、渭河上游和黄河上游的龙羊峡附近,宁夏清水河流域,四川岷江流域的汶川县,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400多处,为揭示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经济概况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料[1]。
1 地理特征
马家窑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在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广大地区[2]。这一地区自古至今都是全国干早地区,水分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在地势低洼的地区能将大气降水积累保存起来,大气降水甚至还能充沛地表泾流,从而能够提供丰沛的农业用水。
2 农作物
黄土具有均匀、细小、松散、易开垦的优点,适于发展农耕。黄土不易风化,能够保持大量的矿物成分,还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在雨量少的情况下,仍可种植旱作物,使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远古人们能够成功地种植少数几种在干早或半干早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存留下来的谷类作物——粟。
黄河上游从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经仰韶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齐家文化,一直是以耐早早熟的粟为种植对象,表明这种适宜于黄土地带的传统农作物由来已久。
3 农业器具
农业器具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表现突出,说明当时的社会力量都放到了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而在生产工具的加工更加精细。质料除坚硬的石料外,还有不少的玉料和骨料。
农业和手工业工具有斧、铲、镰、凿、锛和刀等,其用义显然是为提高生产效率。马家窑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农业生产工具,就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石、骨器就有2 000余件。有石锛312件,石斧211件,石刀209件,石凿189件,石纺轮49个,还有敲砸器、研磨器、磨臼、石杵、磨石、石钻和石镞等;次为骨器,骨锥358个、骨针236个、骨镞44个和骨刀15个。骨器的大量使用表明马家窑原始人在制造工具上的一大进步,因为骨器的制作要比石器容易得多,骨质工具的原料来源要比石质来源方便。动物的饲养,给制造骨器提供了原料,饲养动物既可改善人们的生活,吃剩下的骨头又可制造工具,这比制造石器省了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力,而且骨质工具使用轻便,易于捆绑,效率高,比石器更优越。
4 农业生产力
根据《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早期遗址H24,中期遗址H48、H56、H83、H88等,F4灶旁、T57第4层灰土中,晚期遗址的H19、F8、F21陶罐中,T8第3层灰土中,都有稷的发现。其杆、穗、糜粒、朽灰堆积层厚0.5 m,窖穴底径2.45 m,以现堆积层计算,保存量约为2 m3,从堆积中看,用稷的细枝将穗头捆成小把,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可见当时割稷的方法,是将带细枝的穗头割下来,捆成小把,晾干后贮藏于窖穴中。在遗址常有石、陶纺轮的出土,说明了当时纺织业已较普遍。墓葬中猪、狗或羊的随葬表明家畜饲养业的发达。
这一时期的彩陶技术也得了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独特的风景,彩陶的数量往往占出土陶器总数的30%~50%,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器类有碗、钵、盆、罐、壶、瓮、瓶、盂、杯和樽等。可看当时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使得当时的人们去发掘精神世界的需要。
5 居住遗址
居住遗址是见证了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在生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农业生产。马家窑文化的居室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且从房屋分布的规律、建筑形式及文化层堆积的厚度来看,每个聚落都生活过相当长的时期。
[1]丁见祥.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J].古代文明:辑刊,2010(0).
[2]王琳,崔一付,刘晓芳.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地貌环境分析及其土地利用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4(1):224-233.
K878
A
1674-7909(2016)14-56-1
杨露(1988-),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