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思路

2016-02-20刘学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发展

文│刘学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思路

文│刘学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代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产业,是保供给的战略产业,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朝阳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笔者认为应大力实施“五大战略”(优质高效发展战略、空间梯度推进战略、产品安全保障战略、生态保护可持续战略和品牌价值提升战略),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和支撑。本文就实施“五大战略”的主要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作一简述,旨在抛砖引玉。

一、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1.优质高效发展战略。创新产业发展方式。遵循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准则,结合地区地理区位特点、自然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以空间为载体、产业为核心,以要素集聚发展畜牧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畜牧业,以产业链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多元化主体的科技服务格局、点线面结合的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提升产品质量。坚持“优化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原则,以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杂交改良、标准化养殖、疫病综合防治、全混日粮、秸秆青贮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安全环保饲料生产、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提升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及其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通过提升品质和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增强拓展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

拓展延伸产业功能。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培育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生态、文化、科教、观光等多方面功能。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牧生产、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休憩场所,发展庄园经济。

2.空间梯度推进战略。产业重点发展资源聚集区。由于畜牧业资源及生产要素禀赋、发展基础的不同,畜牧业产业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畜牧业产业结构层次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产业发展在地区间呈现出从高向低推进的梯度发展规律。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要立足于“点—线—面”的梯度推进发展思路,全域统筹现代畜牧业发展。围绕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布局肉猪、肉牛、奶牛、肉羊和家禽的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辐射推动周边区域现代肉牛产业发展。引导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等市场经营主体,并通过“扶持、规范、推进、覆盖”的办法,构建畜牧业梯度发展的空间产业布局,把畜牧业建设与种植业、休闲观光等产业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调动政府、科研院校、中介服务组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集群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示范辐射带动畜牧业跨越发展。

依托资源布局休闲观光项目。以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文山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加快发展以“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观光”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观光庄园,带动畜牧业发挥生产、生态、文化、科教、观光等多方面功能,把畜牧业生态休闲观光功能培育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3.产品安全保障战略。全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实施标准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经验表明,实施标准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而主要在于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生产组织方式、农民组织化程度、市场信息化程度、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发展中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生产,集中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和示范基地,推行统一标准和适合行业特点的操作规程、技术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推行可追溯管理,积极开展产品认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标准、检测和应急等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和履行好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风险预警、评估监测、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等能力,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动物卫生等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监管水平。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推动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4.生态保护可持续战略。加强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发展畜牧业必须注重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草料资源保护利用,实现合理、有效、持续的利用,尤其是加强草山草坡建设与管理,合理使用草料资源,落实好天然草原的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对畜牧业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规模养殖由于污染处理成本偏高,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中必须树立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围绕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发展农牧结合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有效防止养殖废弃物污染,实现粪污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的目标。

5.品牌价值提升战略。推进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鼓励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通过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集体商标,使产品以同一品牌进入市场。并积极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品牌效应。政府对认定为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品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品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产业竞争力。

打造区域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产业集群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凸现出区域产业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形成区域品牌的产业基础。根据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探索建立“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品牌培育运作机制,依托并积极参与创建集体商标、区域品牌,重点塑造生态、绿色、有机区域品牌,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形象品牌。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推动现代畜牧业跨越发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产业工作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出台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中的发展方式转变难、融资难、产销不通畅等问题,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2.强化扶持政策。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安排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畜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动物防疫、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等关键环节;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风险基金、担保公司,为畜牧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融资提供服务,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和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发展畜牧业。

3.创新发展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的共生共赢模式,“生态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模式等,破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难、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污染治理难等难题。立足畜牧业发展,按照做优做强的目标,采取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大力扶持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围绕产业发展,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建立集产(股)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权托管等交易服务以及联结各类资本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的农村资源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按照农民对农村产权拥有的“经营权—使用权—直接交易权”的链条路径,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三权三证”抵押融资,推动“固化”的存量资源变资本、资产,在流动组合中实现保值增值,促进土地等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现代产业经营主体集中,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支撑。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能人牵头带办、涉农部门联办、干部职工帮办、农村基层组织领办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业庄园、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用地、贷款、税收、财政补助或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和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的连接机制,构建“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的共生共赢发展模式,形成完善的产加销产业链,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群。

4.强化科技服务。围绕畜牧业跨越发展的技术需要,强化良种繁育、饲料开发、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市场信息等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网络,改善科技推广服务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围绕现代畜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需要,以龙头企业为平台,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完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和组装配套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全市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畜牧业科技推广与监督执法机构的人员编制,以充实科技和执法队伍力量。完善龙头企业人才引进政策,对龙头企业培养、引进畜牧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并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或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

加大规模养殖、加工企业、合作社的人才培训力度,将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纳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范畴。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就业,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科技推广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培训”为抓手,以现代肉牛产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主要任务,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林下土地、冬闲田等土地资源,发展人工种草、草粮轮作和间作套作,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强草料的供应能力。加大农作物秸秆等非粮食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养畜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强化推广适应文山特点的集营养、饲料、标准化厩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畜禽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场、示范村和示范基地,促进养殖方式从低、小、散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认真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采取计划防疫与动态防疫相结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普通疫病防控相兼顾的原则,切实做好春秋“两防”集中免疫和适时补免工作,建立高质量的防疫保护群体。切实抓好动物卫生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落实养殖环节监管、产地和屠宰检疫、质量可追溯管理等措施,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坚持种养结合、综合开发,将规模养殖与高效种植对接,把畜禽养殖的有机肥开发利用与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大力推行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以及沼液、沼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养殖模式,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畜牧业养殖发展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映像畜牧业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